权威专家详解GDP数据修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02:39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上海证券报 记者 商文 卢晓平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以“标准答案”巧妙回复本报记者通缩通胀提问 查实了三次产业的比重
记者:根据经济普查数据,我国经济结构有否较明显变化? 李德水:通过经济普查,进一步查清并补上了第三产业漏统的部分,三次产业结构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也比较接近。根据经济普查数据初步测算,新的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3.1:46.2:40.7,而原先快报数的比重为15.2:52.9:31.9。 解读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这一普查结果并不会导致现有产业政策的改变。在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般在70%左右。即使按照这次普查结果将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进行上调,虽然比原来有所提高,但40%的比例仍然是相对较低的。目前,产业发展的定位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运用一切宏观政策保证经济增长更稳定,各个产业协调发展,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这一发展思路不会因为这次经济普查结果而改变。 经济结构比预想的更合理 记者:第三产业占GDP总量比重的上升,能否说明内需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有所提升? 李德水:第三产业占我国GDP比重的增加,表明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比原先统计所反映的更合理、更健康。前一段时间,国际上一直存在着这样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制造业拉动;另一种则是中国经济增长靠强劲的出口拉动。而从这次普查结果来看,服务业功不可没。 解读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民间融资的作用和地位同样被低估,中国庞大的GDP和快速增长的经济记录显示,中国在事实上存在着一个相当活跃的民间融资市场在支持经济增长,下一步需要正视并引导这种融资格局的改进。研究表明,民间融资因为满足了许多在官方的金融体系中难以满足、但是确实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的投资机会的融资需求,因而拓展了经济增长的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与英法差距越来越小 记者:根据新公布的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GDP总量同法国和英国相比已经不太遥远。中国的GDP总量什么时候会超过英法,达到世界第四位? 李德水:2003年至2004年,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七位。根据这次普查结果,中国GDP总量已经上升至第六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英国的GDP总量是21330亿美元,法国为20463亿美元,排第四、第五位。经过这次调整以后,中国的GDP总量从16537亿美元,上调到19317亿美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中国与英国、法国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总的趋势来看,差距将会越来越小,2005年也可能接近法国,但与英国还是有差距的。 解读 梅新育(国家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经济普查的结果仅仅是表明去年我国GDP总量会上调,并不表示增速也一定会上调。即使上调,幅度究竟有多大也值得关注。另外,GDP总量的上调对中国的国际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至于太大。 我国人均GDP世界排名仍在百位之后 记者:数据调整之后,我国人均GDP是否有所上升? 李德水:根据普查数据调整的我国GDP总量虽略有增加,但人均水平仍在世界第100位之后。2004年我国调整后的人均GDP只有全球人均GDP的五分之一。到2004年底,城乡合计,我国共有1.2亿人口生活困难,比绝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数还多。 解读 巴曙松:我们不能片面强调GDP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下一步发展的主题应当是让人民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得到福利的改进,从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消费的扩大和经济增长得更为健康。 我国单位GDP产出消耗仍然太高 记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调整后的GDP占世界的份额也只有4.4%,而当年我国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分别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和40%。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李德水:这足以说明我国单位GDP产出的消耗仍然太高,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突出矛盾,更说明这种增长方式的不合理性。同时,还带来了环境的严重污染。说明这次经济普查后,我国的GDP总量虽然略有增多,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 目前没有出现明显通缩或通胀现象 记者:由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增加,这是否能够说明过去所担心的通缩问题将有所减缓? 李德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因为普查数据的调整确实有所升高,从原来的36.3%上升到37.8%,这是件好事情,是积极的现象。对于通缩的问题,可以说,中国经济生活中目前既有发生通胀的因素,也有发生通缩的因素。但是目前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通缩或明显的通胀。今后,要积极地防止通胀的发生,也要认真地预防通缩的出现。 解读 龚方雄(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师):中国经济根本就没有通缩的压力,经济的潜在风险是通过通胀表现出来的。目前存在着电力不足、交通运力不足、柴油、汽油供应不足等瓶颈现象,表明出现了通货膨胀。但中国的资源价格严重被扭曲,造成一种所谓低通胀的假象,这些都是政策扭曲所致。资源价格改革措施应该马上出台,政策层面应该对国际市场作出更加果断的反应。 和石油消费、汇率改革没有直接关系 记者:新调整的数据,是否会对中国石油消费数据和中国汇率改革产生影响? 李德水:经济普查和石油消费、汇率改革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解读 有关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很多节能措施,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等。在节能这方面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未来,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强度将会下降,总量增长也会放缓。 关于汇率问题,经济普查结果与中国的汇率政策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今年7月21日,我国推出汇率制度改革,实行以市场需求供需关系为基础,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是充满智慧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出台才半年,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汇率政策不应该经常、随意的变动,应该长期保持下去。 普查结果不会影响当前宏观经济政策 记者:GDP总量的上调会不会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李德水:可以肯定地说,过去的统计数字并没有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不会因为这次普查结果而改变目前已经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尽管过去的统计数字对GDP的估值偏低,但是还是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总趋势。虽然原先的统计结果在数量上存在一些误差,但对中国经济的基本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及环境的估计并没有因为这次经济普查的结果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年度常规统计中不能出现大起大落 记者:明年第三产业比例会不会恢复到原来30%出头的情况。 李德水:经济普查得到的数据与年度常规统计数据有着较大的差距,我们决不能走回头路,年度常规统计中不能出现大起大落。国家统计局将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解读 巴曙松:总体上说,目前的统计体系最大缺陷之一就是预警性和超前性严重不足。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参考时,我们常用的指标都属于滞后的指标,而国际上关注的数据则要丰富和前瞻得多。 李德水精彩语录: 1、要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些事情。我们调整了16.8%不是创世界纪录的事情。 2、中国有一首歌里唱道“山还是那座山哟,梁还是那道梁”,经济普查本身不可能创造GDP,也不可能因此而增加可支配的财富。 3、中国的人均GDP还只有全世界平均人均GDP的五分之一。 4、大数是1.2亿生活困难的人口。想一想,世界上总人口达到1.2亿的国家才几个。 5、能因为经济普查增加了一点第三产业的数量,就改变了这些大政策?那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完全错误的。 6、这次普查把基础资料搞准了,把过去的水分挤掉了,有的是把遗漏补上了,更准确、更科学,这是个好事情。这次一刀两断,轻装上阵,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这是好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