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发展中部地区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 09:07 中国经济时报

  ■地方论坛■崔国欣

  和“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一道,中部崛起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中部地区人口众多,而且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只有把巨大的人口包袱变成强大的人力资源,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中部崛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中部地区农村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来抓。

  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从几年来的运行情况看,“以县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办学投入不足的问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县为主”也显露出了一些弊端,在中部的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教育投入出现“中部凹陷”的格局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西部地区得到国家较多的财力扶持,其教育投入力度都超过了中部地区。以2001年为例,生均教育经费,小学生东部2075元,中部851元,西部987元;初中生东部是2655元中部是1165元,西部是1474元。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小学生东部是1412元,中部是597元,西部是775元;初中生东部是1617元,中部是719元,西部是1142元。河南省2003年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只有172元,居全国29位,比全国平均水平265元/人低35%。

  (二)城乡教育差异大

  有限的投入又有相当一部分投向了高等教育和城市学校,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很大。以河南省为例,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是601元、小学为4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428元;生均公用经费城市初中平均90—120元、小学为60—100元,而农村为初中80元、小学50元。“十五”前期,湖南省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及城镇的1/3,相差悬殊。

  在师资力量方面,城乡差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农村中小学老师严重不足.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在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司空见惯,许多学校严重缺乏英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②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尽管通过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农村教师质量,但总的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③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并且越到基础层次,这种现象就越严重。

  在办学条件上,无论在教学场地、校舍建设方面,还是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方面,中部农村学校与各类城市都存在巨大的差距。相当多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校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在北京市已经提出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郊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时候,许多中部地区农村学校的孩子们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

  (三)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严重

  当前,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初中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经济收入低的家庭子女、双差生、离异家庭子女和管理制度松散学校的学生是辍学生的主要来源。初中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思想行为很不成熟。如果无学可上、无业可就,这些辍学生只能在社会上流荡。即便随城市化大潮涌入城市,也会因为劳动素质低而处于社会最底层,干最苦最累的工作却享受不到现代文明的成果,最终不可避免地沦落为城市的“边缘人”。

  (四)高中教育“瓶颈”问题突出

  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础,对义务教育有着强大的拉动作用。目前中部地区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却存在资源总量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2001年,全国初中的升学率约为53%,其中城市的初中升学率达80%-90%。而中部地区农村初中的升学率则只有30%-40%,有些欠发达地区甚至还不到30%。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中教育发展落后对中部地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

  中部地区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于教育投入不足,而更深层次原因则是教育投资体制。

  前面曾经提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目前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把农村基础教育的事权由乡级上收到县级,对于推动县域农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目前情况下,由县级财政承担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已越来越难以为继。主要原因有四:

  (一)中部地区大多数县财政薄弱,难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向义务教育。目前中部地区的县级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有些县财政甚至连保财政供养人员基本工资都十分困难。把农村基础教育所需的资金交由县级政府负责筹措与分配,只能使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

  中部地区大部分县为农业县,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费用的来源也受到影响。县财政在失去农业税收的同时,又增加了承担全县教育费用的支出。这一增一减,使县财政雪上加霜。目前,在大多数中部地区,单靠县级政府的力量,只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的发放,对于改善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改造学校危房、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则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义务教育经费分担的职责不清、监督机制不健全。中央、省、市、县承担多少教育费用比例模糊不清,各级政府对教育经费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近些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发展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但中央的大部分转移支付是以项目名义下来的,省里的转移支付则大多是为了匹配中央转移支付。对于接受转移支付的多数县而言,每年还要为提供项目匹配资金而发愁。

  (三)教育投入增长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增长。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而中部地区由于财力所限,却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来发展教育事业。这一矛盾在高中教育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河南省襄城县为例,该县只有约50%的初中毕业生能够获得高中阶段的学习机会。

  (四)教育管理制度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城乡教育区别对待的政策,导致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多偏向于城市学校,影响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

  笔者认为,应尽快改革完善现行的农村教育投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投入为主,以县、乡投入为辅的农村教育投资体制,以确保中部地区农村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末应达到4%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建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中央财政今后要确保“4%”和“三个增长”目标的实现;同时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使教育经费的分配进一步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地方各级政府则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重点确保实现“三个增长”目标,以保证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总量逐步扩大,形成满足农村教育需求的、稳定和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

  (二)要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教育费用分担比例。建议由中央财政承担教师的基本工资部分,省级财政承担教师工资的地方津贴和公用经费,县、乡两级承担学校校舍建设与维修费用,而其中以县级承担为主,乡级为辅。

  (三)要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由于中央和省级财政已经承担了教师的全部工资和公用经费,在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可以扣除该项转移支付资金,由中央和省级直接用于教师工资发放和办公费用,防止被挪用,同时对专项教育转移资金建立独立的教育转移支付帐户,由教育部门直接管理,

审计
财政部
门搞好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四)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要完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和信托基金,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

  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适当调整不同地区农村中小学师生比例,缓解农村教师紧缺的压力;加强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教师生活待遇;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襄城县委书记)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