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择校”难题并非不可破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 03:35 深圳商报

  当“择校风”在全国各地“顽强”盛行的时候,安徽铜陵这个仅有70万人口的小城,却风平浪静。新华社记者近日随机采访当地百姓对学校的看法,得到的回答是“这里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破解“择校”难题,铜陵是一个标本。

  表面上,家长择校的第一考虑是学校的升学率,而事实上升学率是教育软硬件资源综合作用下转化成的产品。归根到底,“择校”择的是教育资源。市场上,当一种资源出现争抢现象时,通常有两种原因。第一是这种资源在总量上的绝对不足。就教育资源而言,在我国很多城市并不是学位绝对不足,常常是有的学校挤得头破血流,有的学校门可罗雀。

  这就要归究于第二个原因,资源的相对不足。由于教育投入具有倾斜性,一些重点学校在国家的长期投入下,与一般学校在教学条件和水平上形成了巨大差别。地方政府为了建设“窗口学校”,更是加剧了优质资源向少数学校汇聚。这种发展模式的后果就是人为产生了资源质量的严重差异化。出于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天下父母心”,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使“择校风”的蔓延成为必然。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眼下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过去一个流行的说法,“择校热”之所以盛行,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所以,解决的出路就是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力度,这正是至今国内许多城市的选择。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失败的道路。与5年、10年、20年前相比,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确增加了不少,但“择校风”却越演越烈。因为这违背了经济学上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理性人对稀缺资源的争夺是永无止境的。只要资源本身存在着差异,更稀缺的资源永远会被追逐。

  而安徽铜陵的成功,在于它选择的是完全相反的路径——取消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将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向弱势学校倾斜,从而实现全市学校的均衡化发展。

  首先,在教育经费上,资源不再向“重点”学校倾斜,而是转为流向相对弱势的学校。其次,在人才上,校长、师资在各校之间轮换,优秀的老师优先安排到弱势学校。之后,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平均下放各初中,消除各初中的“产出差异”。这些措施,说来容易,但真正实施到位,铜陵用了十年的时间,才止住“择校”之痛。

  也许有人会疑问,这是不是平均主义?事实上,义务教育就是公平的产物,它的基本功能并不是淘汰、筛选,也不是制造优秀,而是保证享受基本的教育。从国外的经验看,日本、韩国过去也出现过义务教育的精英化倾向,最终都走向均衡教育的发展模式。韩国从1970年开始推行“教育贫穷化”政策,撤销名门学校;日本规定义务教育对于贫富地区的儿童一视同仁,拨款一样,教师定期流动,校长定期流动。

  铜陵的治理路径告诉我们,遏制“择校风”的根本不在“择”而在“校”,要彻底铲除“择校”的滋生土壤,绝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查处乱收费”层次上,而必须从公平配给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入手。

  本报评论员李胜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