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岭南画派的市场表现和趋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 11:30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岭南画派是一个美术史上的名称,其含意解释有多种。本文仅以最普遍被认同的该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探讨其市场表现的因由及趋势。

  为市场而生

  最突出的是他们能够运用现代媒介和商业运作模式,推广其作品。

  岭南画派可以说是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成长而诞生的。岭南画派的绘画从一开始就紧贴市场,具有广泛的公众认知度,因而能一直在我国南方艺术市场(包括港、澳、台地区)占有相当的份额。上溯清末广东画家居廉、居巢(下称二居)是以职业画家的身份活跃于广东画坛的,即是以鬻书画和授徒为职业维生的。他们的艺术活动和书画风格均是紧贴社会,以市民阶层士商阶层的喜好为依归。故有较高的公众认知度和较好的市场效应。传至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下称二高一陈)他们因曾参与反清活动,民国后虽脱离官场,但仍与民国高层有着密切关系,陈树人更是民国的高官。仅以这一点他们便有相当的社会知名度。有画以人传的情况;再则二高一陈在艺术活动过程中,重视宣传效应。着意提高知名度,在作品的内容形式方面也注意趋新适时。最突出的是他们能够运用现代媒介和商业运作模式,推广其作品。民初时期二高一陈已经懂得运用当时很新的美术展览会形式将作品公之于世。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上世纪20年代广州的越秀山游艺会、河南游艺会、赈灾拍卖会等都有其作品参加。这些活动的效应,直接提高其公众认知度对其作品的市场影响。在某次筹款画展中,二高的作品被以国民政府的名义高价购藏。30年代高剑父出访印度;应邀赴南京中央大学执教及举办巡回展览。1934年高奇峰病逝,民国政府以国葬厚待之。得到画圣之誉。蒋介石为其画册题词。凡此种种在当时的报刊杂志大为宣传。可知二高一陈在当时有着极高的公众认知度,并非他们的前辈和当时的其他画家可以比拟的。

  沉寂后的重生

  随着市场的成熟,岭南派的绘画市场将出现分化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国家进入计划经济时期,艺术市场比较沉寂。陈、高先后谢世。加上政治的原因,他们的名字一度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仅在港澳台地区尚有余响,其门人赵少昂、杨善琛等继续执行商业路线,在海外艺坛渐露头角。在国内高的传人关山月、黎雄才等入主广州美术学院,执掌岭南派大旗。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他们的艺术活动仅在学术与社会层面展开。几乎与市场无关。

  70年代末国内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市场开始复苏。关黎等人的作品除出现在各大展览之外,开始进入各大涉外宾馆或成为外事活动的礼品;社会上层相互馈赠的高级礼品,以隐性商品的形态流通,海外港澳地区的艺术商也开始注意到岭南派作品的市场潜力。

  再次让二高一陈进入大众视野的是由80年代开始的岭南画派研究热潮。研究开始在学院专业范围展开,继而扩展至社会层面。各种研究介绍文章由美术专业刊物扩展至一般大众传媒。二高一陈被奉为中国画改革的先锋。他们融合中西的艺术观点,正适应当时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以发展经济的潮流。因而岭南画派成了广东文化的代表。继而岭南画派纪念馆建立。二高一陈的旧居先后改建为博物馆。关、黎、赵、杨诸人亦在省内各级博物馆、美术馆中占领一席之地。各类画册层出不穷。其时正值

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中国艺术市场全面兴起之际。岭南画派的作品因而在国内,尤其是广东地区的市场上节节飙升。到了90年代末岭南派的第三代主要人物先后谢世,其作品的价格依然是上升趋势。

  粗略地回顾岭南派作品的市场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岭南派作品市场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效性

  由于岭南派作品有较强的商品性,即适应岭南地区受众的品味因而就受到地域的限制。最明显的是二居的作品在江南或北方市场这些被称为“小笔头”的作品就很难得到藏家的垂顾。即使是在本地市场,时尚的趣味是短暂的,唯有艺术可以永葆青春。

  二、随着市场的成熟,岭南派的绘画市场将出现分化

  这种分化将在作品的实际质量和艺术性上。去年6月广州嘉德所拍的关山月大幅度的《迎春图》价格突破300万元大关。可见幅度大描绘精细艺术质量高的精品仍有上升空间。而一般的应酬之品,也由于赝品的充斥,上升空间有限。

  三、随着美术研究的深入,以长期的眼光看岭南派作品市场将会产生微妙的变化

  正如岭南派作品市场兴起于岭南派研究的浪潮中。近20年的研究目前正逐步向深层面、文化的层面拓进。对岭南派艺术的重新定位,长远来说是要影响市场的。但可能要出现在新的市场热点产生之后。吴瑾(广州画院评论家)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