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中国经济时报:产业技术空心化 创新缘何乏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 09:07 中国经济时报

  ■企业论坛■钟雨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在各行业中担当着领袖角色,决定着行业及技术的发展方向。然而担当大任的国有企业多年来一直未能建立起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国企不仅没能像发达国家的大企业那样扩散技术、塑形社会,而且不少产业的关键技术自给率很低,特别是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
含量产品80%以上尚依赖进口[[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日报.2005-03-13.1]。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正面临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威胁。如果说国企以往走过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路径是企业一定发展阶段的无奈选择,而今天有些国企正在陷入的“以控股权换技术”的窘迫境地,则折射出了国企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尴尬。而这一切,直指国企的技术创新这一大“软肋”。

  国企的技术创新存在着系统性障碍,有内部的、外部的;体制的、机制的。从国企内部管理的角度看,国企在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资金投入以及人才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层层累积,步步放大,最终体现为国企在世界技术创新舞台上的赢弱多疾。

  缺陷一:

  愿望不强,动力不足

  一方面,国有企业因产权机制和领导者任期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而缺乏创新动力,决策短期行为,不愿为后任做“嫁衣裳”。少数国企负责人为增加利润,粉饰经营成绩,尽量压缩技术开发投入。另一方面,国企缺乏敢冒风险,勇于尝试的企业家精神。无论是技术引进也好,模仿也好,创新也好,如果没有敢冒风险,勇于尝试的企业家精神,这一切都不过是形式主义的花拳绣腿。国企发展已走过了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再引进的多少个轮回,只需看技术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技术上是否可持续发展,就可看到真货色。

  缺陷二:

  投入不足,创新乏力

  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据资料统计,世界500强用于研究与开发(R&D)的费用占全球R&D费用的65%以上,平均每个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10%-20%,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4%左右[[1]王国进.打造国企常青树.经济学家网站.2003-12-01.1]。就中央企业而言,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10%—20%的水平,普遍缺乏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此外,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据有关研究,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0.7%。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国有企业至今仍相当于一个大的生产车间,根本谈不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

  缺陷三:

  激励失效,人才匮乏

  科技人才的匮乏与流失是影响国企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169家中央企业只有专业技术人员273万多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只占总数的2.1%,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并且,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国企科技人员被民营企业挖走,把核心技术、商业秘密也带走,反过来再与原企业竞争,给原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国企因为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难引进,且留不住。

  目前国企的技术创新掉入了两个怪圈:一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二是能力越弱越依赖,越依赖能力越弱。两个怪圈反复循环,国企深陷其中挣扎难脱。许多国企都在争相寻求与外企的合作,形成了越合作越依赖的联盟。

  国企欲挣脱怪圈担当起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路途漫漫。要医治国企技术创新能力虚弱的病症,仅从技术层面入手药效不够,恐难治标不治本。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应“举案齐眉”,“两驾马车”合力拉动,才有可能减缓、消除国企技术创新乏力的切肤之痛。

  制度约束,激活动力

  目前国企技术创新的制度约束和市场压力明显不足,往往为求大规模所累,为漂亮的报表业绩所牵,为‘不为有功、但求无过’的中庸观念所限,一旦如此,就很容易忽视长期性的研发投入,热衷于保守的短期行为,‘短视’成了国企的通病。而造成“短视”的“死穴”则在于有待完善的制度体系,国企应重新审视未来的战略走向,以“强而持续”为导向,改革现有的用人、分配以及考评制度,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通过加强制度约束,来激活国企的创新动力。

  广开渠道,加大投入

  大型国企位处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尤其在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上,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资金投入上,要广开渠道,一方面要建立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和企业战略联盟投入的主渠道;另一方面,对国家经济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政府要进行引导性的投入,以此引导社会资金的跟踪投入,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合力投入共同开发的局面。

  合理激励,以人为本

  破解国企技术人才匮乏的根本之道,就是引得进,留得住。为此国企要彻底转变理念,开阔用人视野。“英雄不问出处”,以市场化选择为重点,将真正具有真才实学,懂技术、善管理的技术人才充实到重要岗位,让他们英雄有用武之地;打破国企传统分配模式的桎梏,将按劳分配、按资分配与按“知”分配相结合,从利益分享上充分体现知识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重大贡献;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将国企塑造成真正适宜创新人才工作生活的“栖息地”,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智慧和潜能;同时将技术创新考核指标纳入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范围,并与企业经营者的奖惩任免挂钩。

  目前国企并非没有影响力,而是缺少技术创新能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从“世界工厂”到“中国研发”,需要全面提升国企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国企就可以一直站在行业发展的最前列,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企在国际市场的

竞争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9,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