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宏观调控手段增多 2006年猜想之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在经过了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的宏观调控后,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积累学习了相当的经验,调控的能力在不断加强,调控的手段在增多,调控的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从2004年开始,宏观调控就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关键词。2006年也不例外。

  虽然都是宏观调控,但是调控的主要内容在每一年不尽相同。笔者判断:产业政策
、信贷方向以及极具中国特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控手段: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打“招呼,将成为2006年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对2006年经济形势的一些基本分析。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03年和2004年两个9.4%的高增长之后,2005年依然维持着高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2月11日的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上发表报告预测,2005年中国GDP的增长率将达到9.4%。但是2006年将是本轮经济周期开始转向下行的年份,因此说2006年将是一个拐点年。

  而2006年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生产过剩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之前曾预言说,2007年中国经济将出现生产过剩。在王建看来,本轮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重工业的投资带动。重工业的建设平均周期是5年,从时间序列来讲,这轮投资起于2003年,到2005年,土建建设阶段已基本过去,下一阶段将主要进入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生产,而2007年将是本轮投资高峰的收尾期,将会出现大量的生产能力投放的状况。从数字上看,如果假设2003年到2007年的投资增长率平均速度为20%的话,这一轮投资的总投资额将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

  量几乎相当于从1986年到2002年16年来投资的总和。与此同时,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产能过剩的危机可能会提前于2006年到来。产能过剩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企业倒闭、职工失业显著增加,银行呆坏账进一步扩大。

  事实上,这种对产能过剩累及经济运行的担忧已经被政府部门完全接受。国家发改委日前就指出,目前有十大行业产能潜在过剩。这10个行业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焦炭、水电、煤炭、纺织、汽车以及铁合金行业。其中,后四个行业是今年新增的潜在产能过剩行业。这些过剩行业中,除纺织的过剩直接与出口外需不足有关外,其余的行业都与内需相关。对于一些行业在持续调控的条件下仍然出现过剩,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表现为地方的利益驱动,另一方面,主要是行业的结构问题,即反映在供给结构上不合理。

  经济问题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宏观调控的内容也随之转向以调整产能过剩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产业政策。也就是说,宏观调控将以产业政策的面貌出现。通过产业政策,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引导企业投资方向,从而控制新上项目。

  配套的货币政策则是产业政策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的一个重要保障。

  加息一直被视为宏观调控中的最优市场手段。诚然,加息以后,企业的投资成本上升,企业的投资意愿相应减弱。但是,中国银行行长助理朱民月日前刚刚预测说,2006年中国的利率不会上升。

  如果,利率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2006年维持不变。那么,调整贷款方向就成为一个最实际,也相对容易的货币政策。贷款总体上说,既不是放松,也不是收紧,而是对那些存在产能潜在过剩的领域适当收紧贷款,对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放松贷款。

  “打招呼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调控手段。虽然地方政府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会采取一些“欺上的做法,但是在2004年的铁本事件中,江苏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被党内严重警告,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明祥责

  令辞职,相信至今令地方官员记忆犹新。

  不管怎么说,在经过了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的宏观调控后,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积累学习了相

  当的经验,调控的能力在不断加强,调控的手段在增多,调控的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此前宏观调控中充当主要角色,被贯以“小国务院之称的国家发改委,年底都会召开“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而这个会议上透露出的信息常被视做来年宏观调控的风向标。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这个刚刚闭幕的会议上说:“宏观调控,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排在了行政手段的前面,而且行政手段前面还加了一个限定词:必要的。这就是积极的信号。(15G1)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