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入世后过渡期"当务之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 17:18 新华网

  新华网香港12月14日电(记者丘昭黄建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14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上透露,中国2005年进口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外界在赞叹中国入世后取得的骄人成就的同时,有专家认为,中国亟需通过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获得更为持久的经济活力。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4年里,中国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快速、有效地
优化了农产品结构、调整了工业布局并催生新兴产业,并在2004年跃升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但有分析认为,尽管中国切实履行了入世时的承诺,而且市场经济地位也在逐步确立,但走进“入世后过渡期”的中国在未来几年仍将要面临更大的风险与挑战。

  

清华大学经济合作研究所所长于永达说,虽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中石化、海尔等已大步跨入国际市场;《财富》2005年度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内地上榜企业也有15家,但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发布的2005年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的排名却从上年的第24位下滑至31位。

  同时,由于进到“入世后过渡期”,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压力加大,各种贸易摩擦也会增多。他因此断言,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中国企业将要面临的各种挑战,究其根本,还是囿于一些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也就是还缺乏在相同原料和能耗条件下,可持续地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产出的能力。

  目前,中国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也多表现在硬件制造方面。

  他说,国内部分企业至今未能完全摆脱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一些产业仍然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高增长,这不仅不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难以维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此外,作为行业中基础单元的中小企业,目前开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感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冯飞说:“总体上看,中国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而制成品的优势尚不明显,这直接关系到中国众多产业的发展后劲。”

  在市场经济中历练有年的中国企业对此更有切肤之痛,于是,“创新”、“转型”和“提升国际竞争力”近期成为中国企业界最流行的热门词汇。

  与此同时,中国相关立法机构正力争尽早将产业竞争力调查纳入法律体系。目前,商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法》的有关原则,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正积极参与《产业竞争力调查规则》的制定。

  据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王琴华介绍,中国在2003年底启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程。“这将有助于帮企业更加清楚地了解竞争对手,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

  有专家认为,中国企业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努力如取得成效,将可能转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并将会引发中国产业的转型,即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技术创新过渡和升级。

  冯飞说,当前世界正面对再一次的经济全球化,技术研发的国际化成为新的趋势。他认为,中国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在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恰恰反映了

中国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内在要求。(完)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