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记者 叶国标 潘清)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我国信用交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交易方式。与此同时,我国征信业也从小到大,实现了长足进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郁近日在沪谈到上述情况。
权威统计显示,2003年,我国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信用总规模达到33万亿元。仅以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信用为例,1998年总额为147亿元,2002年底已超过1万亿元。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1998年只有4亿元,2002年达716亿元,2004年上半年已超过1800亿元。在信用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信用形式呈现多样化格局,银行信用迅速发展,企业间赊销总量扩大,商业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信用也在增加。
孙晓郁强调,我国征信业的发展还是初步的,征信市场的发育程度还很低,存在不少“软肋”。譬如,征信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市场需求不旺;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征信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征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
孙晓郁预测,未来5年,我国将致力于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在此背景下,我国征信业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征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多元征信主体间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征信业的服务水准和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征信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将走向深化;法制建设和政府监管制度将更加健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