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振明:建设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 15:38 新浪财经 | |||||||||
2005年12月12日,《财经》杂志2006年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预测与战略”。新浪网提供独家门户网络支持。以下为建行行长常振明在银行改革与金融市场发展分论坛上的演讲实录。 单伟建:谢谢张行长,下面请建行的行长常振明先生给大家发言,我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我们海外上市,交通银行是捷足先登,
常振明:建设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谢谢主持人,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非常荣幸地参加《财经》年会,和大家分享建设银行重组改制过程当中的实践。我发言的题目是“建设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银行业的潜力。第一个重点就是高速经济的中国增长,前五年8.5%的GDP增长,今后预测还是8%的GDP增长。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6280元人民币到2004年已经达到9422元人民币,这样给我们未来银行业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巨大潜力。 在这个图(见图)上面的重点就是想说明中国GDP的高速增长也有着区域性的发展不平衡性,也就是说我们各个地方发展有很多不平衡,这也是在未来五年计划内中国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是对我们银行业管理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深圳的人均GDP可能将近7000美金,而有的地方不到1000美金,我们银行业制定的整个战略,比如个人银行战略等等,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我国银行业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平稳的增长,2004年底是25.3万亿元的存款,2000年是15.5万亿;2004年贷款是18.7万亿,2000年贷款余额是10.6万亿。随着人民的需求的变化,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和收费业务的增长,未来的空间远大于其他的国家。 (见图)这张图说明中国建设银行的历史沿革,中国建设银行从1954年成立,到上市,现在是全球第12位的银行。1994年,建设银行的政策性职能分离,开始向商业银行转轨;1998年国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向建设银行注资492亿元;1999年建设银行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出售了247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当时是平价出售,等于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始改革,在国家的支持下,向建行置换了2470亿的比较良好的资产;2003年,汇金公司向建设银行注资225亿美金,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正式成功;今年10月27日,在香港挂牌上市,筹集资金92.3亿美金,占总股本的13.5%,建设银行上市后的市值达到665亿美元。 1998年,国家通过直接注资以债券或者抵换不良资产等方式,共向建行注资约4800亿人民币,包括刚才的置换也算成国家的注资。与此同时,从1998年到现在,建设银行以分红、转让,包括美洲银行和淡马锡的投资(他们投资不是给建设银行的,是给国家的),给我们返回了1217亿元人民币。建行未来上交的税收,还有股东的分红,将随着我们的业务发展而日益扩大。 关于建设银行的规模和网点、客户的情况,上市过程中,投资者关注两个问题上市以后,你是不是能够控制不良资产?你的管理层有没有执行能力,你的经济波动能不能经受住考验?。 这一页(见图)主要是讲建设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从1996年开始就进行审贷分离,分级授权,1999年我们指定的专职审批人制度,当时是周小川做行长,把审批贷款和直接贷款相分离,现在我们一共有650个专职审批人,专门审批贷款。目前是总行跟38个一级分行直接审批的贷款占直接贷款96%。 2000年实行问责制;2002年,实行了经济增加值,叫EVA对分行进行考察,EVA风险考核,原来分行到总行来都愿意盖大楼,但是有经济增加值,把经济增加值跟分行的工资直接挂钩,盖楼这些方面等于都是用了他们的经济增加值考核,这有效地控制了固定资产的投入。实际上这是一个分界线,之前不管怎么说都是定性的,人为的,问责制也好都是人为,从2002年以后就开始进行定量分析。 2003年我们启动了信用评级风险系统,这个系统完全用90年代到现在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 2004年,我们实行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实际上也是经济资本预算,包括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与回报的约束机制。 2005年,现在是EVA和KPI的考核业绩,由于有了这些风险的管理,包括新客户在存款中的比重的质量都有大幅度的上升。 最后,建设银行希望能够成为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拥有一流队伍的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谢谢大家! 财经杂志保留《财经》年会版权,经授权在新浪网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