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财经杂志2006年会 > 正文
 

行业圆桌会议五中国保险业的开放与发展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 15:10 新浪财经

  2005年12月12日,《财经》杂志2006年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预测与战略”。新浪网提供独家门户网络支持。以下为行业圆桌会议五:中国保险业的开放与发展。

    主持人:

    黄斌元(路透中文新闻部总编辑)

  嘉宾:

    李克穆(中国保监会副主席)

  张子欣(平保集团总经理)

  杨丽君(中国欧盟商会保险和基金管理工作组主席)

  李安达(毕马威精算服务合伙人)

  李克穆:1959年,中国宣布商业保险只保留对外业务。中国现在保险业业务重新起步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也不说春秋战国了,我们也不去说19世纪初的上海,现在保险业重新起步20多年。但我们毕竟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还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最早的人民保险公司,这是机构。后来的保险业人才的培养、各种公司的建立都和这个基础密切相关。我们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外资保险公司开始进入中国,最集中的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过程当中,到了最后阶段,还有两大难解,一个就是农产品公司、一个就是商业保险,外国公司一定要建,那个时候很多中国的高层人士认为从这次谈判当中感觉到商业保险如此的重要,因为我们过去一停二十多年什么原因呢?就是把商业保险作为财政的一种补充,变得可有可无。那么在市场经济过程当中,商业保险绝非可有可无,十分的重要,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证券市场上商业保险资金加上养老保险资金可以达到30%-40%,举轻若重。因此,在WTO谈判最后时期,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商业保险的问题。

  我们国家经过谈判作出一些承诺,当然我们也说了,商业保险外国公司进来是比较早的,而且速度是比较快的,到目前为止,中国一共有70多家保险公司是总家数,其中有41家是外资公司,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的。那么总体来说,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应该说带来很多先进的保险理念和管理技巧。同时,对中国保险公司形成了挑战。这种挑战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而是随着发展日益显现出来的,目前,外资保险公司虽然在总的比例上并不大,但是在一些重点城市里面,比如上海、广州已经达到15%左右的市场份额,应该说发展还是比较快的。我们不要一个人讲,我先讲到这儿,就算是一个开头吧,先把发言权交给主持人。

  黄斌元:谢谢李主席,现在请张子欣先生讲一下,你们是国内保险公司的代表,你们觉得国内保险业在针对外资的挑战,怎么做内资的中国公司。

  张子欣:刚才李主席已经按行业发展的大局说了一些,在经营参与者这个角度,我觉得经营一家公司。平安保险公司也是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一个产物,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也遇到了很好的机会,从1988年在深圳蛇口一家很小的公司,由湖北开始,现在我们已经是涵盖了基本上所有的寿险、财险的业务,全国有很多公司。这些离不开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是经济发展带给我们的一种机会,作为需求来说是为老百姓养老、健康保险,确实是我们发展的机会。

  我们看现在对外资开放的过程,在保险业来说,我们作为保险公司来说,我们对外资应该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刚才李主席也说了,保险这个行业说到底已经搞了很多年了,从十五六世纪以来,确实是在全球的整个发展累计几百年的经验,国家在这方面起步的时候,作为参考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平安一直以来都是希望做到自己的特色,就是所谓的国际化的标准,也是本土化的优势,不管是美国标准、英国标准,是全球经过几百年的一个标准,我们按照这个标准来把这个行业经营好了。同时,我们要建立很有特色的本土化的优势,立足于中国市场的一个保险行业,我们服务的对象是所有中国的老百姓、所有中国的企业,我们必须要非常的了解,对本地的企业、本地的老百姓的需求是什么?通过什么服务的方式才能服务好。所以未来的竞争是本地公司是国际化的公司,国际化不光是学习,而是把人才、资金运用、保险的很多产品提供也要跟国际接轨,尤其是培养人才,未来培养出来人才不光是在中国经营好保险行业,这些人可以在中国的保险走出海外,他们也应该有能力去管理好在国外的保险公司的事,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走。也是国际公司本土化的过程,能够和本土公司在同一个理念、同一个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能够有竞争的能力。

  黄斌元:从我们搞新闻的人来看,哪一个行业开放越快的话,进步越大,可能我们的

零售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看来,保险业也是其中一个。在会议上我们有幸能够请到欧盟商会管理基金管理会主席杨丽君女士,请她谈谈。

  杨丽君:尊敬的李主席,今天非常高兴有这样机会来到这里与在座的各位分享一下我在这几个方面的看法:中国的发展与开放、改革给我们这个行业带来什么?中国保险业的竞争与发展,外资、内资到底互相在哪儿?我想从几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现在我所在的欧盟商会保险行业工作组目前已经有14家来自欧盟成员国的公司,在华设立33家公司,有33家公司设立39家代表处,随着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给保险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如何在竞争中把中国的保险业做大做强也是外资和内资共同关注的问题。

  从治理结构方面,哪些国际经验中资可以借鉴,我想从四个方面可以介绍一下:第一,管理指标。内资保险公司通常把当年的业务量、当年的年度利润作为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较少考虑到保险公司在经营当中的风险和回报体会。而外资公司通常兼顾所得回报和承担的风险。国内保险公司通过当年的利润增长衡量当年的经营状况,通过监管机构的资本要求和利润衡量的方法来计算资本回报率。

  另外,用传统的方法是用当年的新业务价值以及实际经营,与上年预期差利衡量,虽然重视业务量和当年的业务增长,但渐渐的不把衡量利润的指标,采用风险回报率用市场的价值来衡量当年的利润,同时用资本的方法来衡量资本的需求。

  用以上的两项计算来调整风险后的回报率,在风险方面,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国内保险公司对外还是在遵循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像风险的归类基本分为利率风险、保险风险、金融风险,对风险的分类比较少,对每一类的风险没有更加的细化,在风险控制方面中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不一样,但是对风险的控制并不是非常的严格,而外资公司采取更加细化的保险管理模式。保险方面分疾病、死亡等等,还有信用风险、运营风险,在风险控制方面,开始将风险控制的重点放在市场风险的控制上,对于资产负债和风险进行联合的控制。

  第三方面,在资本管理方面,中资公司资产配置主要基于传统的监管要求,不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外资则是基于风险资本或者叫经济资本的要求,考量的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通常会定期更新的。在计算必要的持有资本的时候,中资公司通常只是将准备金、风险保额、保费一定的比例来计算持有的资本,而这个比例不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这方面,外资的做法通常是基于当时的市场情况,模拟利率、死亡率、持续率等因素的波动来计算不利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应该持有经营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多少资本。

  第四方面,在产品的定价方面,中资主要遵循下面几个原则:第一,在盈利指标上要求传统的新业务价值为正值,内部回报率要求包括筹资的资本,在未来可分配盈余的预测方面,通常也有考虑一些保证和内涵的选择权,对于这样的预测都是基于固定的假设。对资本占有及风险考量还是不够的。比如说在寿险的产品,资本占有的风险是准备金的4%,和风险保额的0.32%所需要的资本,而外资是不同的,比如盈利性指标上是要求市场化的业务价值,用它来考量必须为正值。市场化的内部回报率要高于股东,因为承担风险而要求的高于筹资资本的收益率,对未来盈余上,对于未来现金流进行随机模拟,以测试在不同的情况下,未来可以分配的盈余的变化。

  另外,在资本占有方面,在定价中,外资考量的是每个产品对资本的占用,从而改善产品结构,在相同资本下,根据未来利率、死亡率、持续率不同,随机模拟计算最糟糕的情况下,所需要资金持有量。相同的产品在中资保险和外资保险当中,很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评估结果。

  以上就是基于我们公司在中外保险公司做的一些调研中的比较和研究。

  黄斌元:我们以前讲保险算术很厉害,我们这次很荣幸请到毕马威亚太区合伙人李安达先生。对于风险如何衡量,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这方面请问李安达先生有何高见。

  李安达:其实很多人不清楚毕马威在保险公司扮演什么角色,它是全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在我们的服务领域之中,保险业、保险客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群。我们客户群包括一些非常著名的保险客户。而在中国民族成长过程当中,特别在过去年,我们的寿险和财险一起成长,我们在香港上市,提出比较大量的外资保险公司怎么样进入中国市场、怎么投资,最近我们做了很多收购方面的合作工作。

  如果话题转到风险的话,保险是一个承担风险的行业,它和其他所有的行业有不同的地方,它是先收钱,再付款,其他行业都是先有产品出去才收钱,保险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行业,所以它的风险不是说今天明天。跟银行业的区别就是,银行业的产品大部分都是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保险的行业都是非常长的时间,一般达到三四十年,当中的风险大家都知道有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但是,它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比较长期的投资风险和死亡率的风险。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就是退保的风险,都是一些非常特殊的东西。

  黄斌元:刚才讲了很多的风险,我们谈到WTO以来中国保险行业的开放,开放和风险管理本身有一定的关系,矛盾也是统一的。在这方面,我想是不是请李主席给我们谈谈从这一个针对性的矛盾来讲,监管机构如何考虑监管方面的政策和实践。

  李克穆:保险业的风险大致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承保方面,也就是承保业务带来的风险,这个本身有很多方面。比如说定价方面,比如说经营当中发生的风险。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保险资产管理风险。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保险资金运用过程当中发生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有若干方面,比较常见的利率风险、道德风险、信用风险等等。

  在当前我们的保险业,刚才我说了还在一个相当初级的发展阶段,保险业对风险管理的水平也是亟待提高,保监会做什么呢?保监会的任务就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就是通过加强监管创造一个有序和规范的市场环境,使得中资企业、外资企业在这个市场当中能够公平竞争。外资公司总是谈到能不能享受过去的国民待遇,保险业从开放那天开始就是实行国民待遇,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具体的环节需要改善,总体来说中国对外态度是相当认真的,我觉得保险业开放的速度是相当快的。从数量上来说是这样的,从实际运行方面来说,保险公司外资进入是不一样的。从管控方面来说,我们对外资公司非常的关注,我们希望中国引进一些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外资公司,能够促使中国保险公司总体水平不断的提高,刚才杨女士讲了外资公司和中国公司在风险管控方面有一些区别。坦率地说我不完全同意她的说法,因为她说的一些方面某些中资公司也可以。中资公司在风险管控方面还是在不断提高的,比如张先生也感到平安公司有些方面做得还可以,并不是完全没有作到位的。但是有一点我同意杨女士的观点,就是中资公司需要全方位的提高防范风险的水平。我们还是刚刚开始对偿付能力的监管。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但是我们为什么加上结构两个字呢,不称作公司治理,加了结构二字要防止内部人员控制,加上结构二字是吴敬琏教授,国家关于“十一五计划”上面用了结构两个字。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盈余水平计算如何有影响,因为要想把公司真正打造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必须不断的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还有一点就是风险管理,在欧洲国家把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拿出来进行监管,过去风险管理放在偿付能力当中,到目前来看,更多的专家认为要独立对待,因为风险管理本身相当的复杂,而且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需要关注的方面非常的广,这样说起来国际上的保险监管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加强:第一,偿付能力、第二市场行为监管、第三公司治理结构、再加上一个风险管理。但也有专家不同意这样分,因为可以合并成一个对象,但是我们分为四个对象对大家来说是比较清楚的。

  黄斌元:看看在座很多保险业的精英,请大家提问题的时候,先自报家门、人名以及提出的问题是问哪位演讲嘉宾的。

  提问:对于保险公司的话,您对本土保险公司到境外经营是如何看的?请教李主席的意见。

  李克穆:我参加香港的“CEPA”谈判,香港非常希望中国保险业能够率先实行“Q”能够走出去。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中国的保险业想走出去,现在也开始有一些了。要说到我们的资金出去,现在我们做得最明显的一件事情就是三大公司(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全部实行了海外上市。一方面,可以增加竞争能力,还可以变成一个国际公司,能够在国际公司的框架下不断完善法人结构,对提高公司的运营水平带来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支持那些有实力、具备一定条件的公司走出去到海外投资。

  提问:中行和建行向保监会申请建立保险公司,不知道会不会批?

  李克穆:去年我们批了一些,但是其中还有一部分,还有一些没有开业。我们也是采取一个很慎重的态度,我们想成熟一个开业一个,对于还没有开业的我们主要想从股东结构、经营班子方面进行考察,我们想审批的慎重一点对于公司也是一件好事情,这样可以使它开业之后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工作。至于说具体的数字,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等到12月31日的时候给你一个具体的数字。

  黄斌元:刚才杨女士谈到中外保险公司的经营方面的异同,我想借这个机会请张子欣先生作为内资的保险公司方面做一个回应。

  张子欣:我想在谈到差异的话,差异并不是那么大,尤其是我们在一些方法上等等.现在所有包括刚刚成立开业的保险公司在内,已经拥有很多的方法,如果没有的话,花几十万、几百万,请毕马威来做一下,这个问题不大,唯一差别还是信息的披露,确实国外保险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和我们不同,如果没有披露的话,也会给投保户一个知情权。我们在香港上市以后,我们的披露范围远远超过人寿、人保公司,远远超过香港上市条例所要求的披露范围,也是主动做这方面的披露,可能未来其他的保险公司也会再跟上。

  我们确实有几方面比较突出的,方法都可以跟得上的,反而是行业发展有三方面和他们不同:第一,他们发展非常的快,在管理技能方面确实是有一个问题。我们总公司有很大的缺口,但是到了分支机构层面,管理基层的欠缺是我们的问题,未来我们要加速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这和国外的公司比起来确实是人家经营几百年过程当中积累了一大批的人才,作为我们就很少。

  第二,资本的累积。我们毕竟是几十年的时间,没有大量的以前留下的利润做今天面对风险的资本。在美国这么成熟的情况下,比如有做1块钱的保费,他们是这样的水平,我们现在不可能,希望保监会在这方面未来的监管会朝向比较严格来进行,当然对于现在所有中资公司股东们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要求,如果以前没有足够的累积下来的利润来支持做未来利润增长的话,股东们要掏钱做了。

  第三,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的问题。现在特殊产品都是带有储蓄的性质的,老百姓需要的都是储蓄,储蓄以外都加着保证,老百姓想到要买储蓄,我们现在投资的范围比较狭窄。最后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市场和资金的匹配,保监会过去两年也是在拓宽投资渠道有效控制风险的大前提下,能够逐步的开放,可以朝着这个方向来努力。我们觉得这方面不是每一家保险公司都可以改变的,这方面是跟着上面改变的,步伐是一致的,可能因为成熟的程度不同,而迈出的步子不一样。老百姓确确实实需要几十年的保障,确实需要这种负债产品,如果保险业达不到的话,就不能做到对老百姓的未来保障这一点。做到这点需要有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需要有一个更宽的投资渠道,同时也可以解决以前留下的问题等等。在发展当中也不难解决,也可以很好的解决。

  我觉得中资公司和国外公司差异就在这里,反而不是基本的经营理念上。这是我亲身的一个经历,很深的一个感受。

  李克穆:我插一句。刚才张先生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保险业面临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产品开发当中保障性产品和储蓄性产品和投资性产品的关系。因为,随着保险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公司设立了一些储蓄性和投资性比例相当大的产品。有的时候,在这些产品当中,保障性的只占了可怜的1%,这样来说还有保障性,有的产品索性完全没有,实际上等同于一个普通的基金。友邦北京公司的经理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的保险产品都向着这样方向发展,如果我们的保险产品慢慢失去保障性的话,那么这种产品对于保险产业来说是一种自杀性的,这个问题使得我们保险从业人员再次思考。

  黄斌元:李主席刚刚提到保险渠道的问题,不知道保监会在这方面有什么回应?

  李克穆:投资渠道应该说最近几年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在不断的拓宽投资渠道。尽管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但保险公司认为不够,还要进一步的拓宽。但是,我们可以请教一位保险公司的老总,他们现在应当感到很大的责任在保监会当中,也在公司的本身,我说这个话什么意思,过去说我没有渠道,现在保监会说我给了你这个渠道,你为什么还不投进去呢,因为现在觉得不安全。现在没有把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市场当中的责任不在于保监会的限制,实际上来自公司内部的谨慎,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刚才杨女士谈到风险的时候提到利率风险,在资金管理方面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是一个专家性的问题。比如说,现在的股市到底要投多大的量,大家现在关注中国利率走向如何,利率是提了,利率提以后对保险公司来说究竟是什么样的剑,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从寿险来说利率的提高可以化解利差是一个好事,但是在销售产品的时候是一个负面,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也就是说,它这种决策使用的衡量不是在保监会而是在公司自己的治理结构。

  张子欣:不得不回应一下,因为李主席说得非常的对,比我们都更加的钻研。利率是产品保障方面,也是一个过程。一方面老百姓很需要保障,可是老百姓必须有一定储蓄性成份的产品,原来保障性的再一块块的架上去。以往很多的产品平均一年到1500元-2000元左右,储蓄占了非常大的成份。但是近年来,我们看一下同样类似的产品,其实保费到了3000元了,很多部分都是保障性的,对于重大疾病、养老保障等等不同的保障。其实在沿海地区确实是这样的格局,我们也是朝着这个方向相辅相成。近年来和两年前差别已经很快了,我们卖更多的产品只是接近一半的保费也是在保障方面,其实每一年都有续保的保费。投资方面我们必须惭愧,因为对于投资市场、

股票市场理解还是持一个比较谨慎的看法,但是不代表我们不看好,我们希望低位进仓、长期持有。但是同时,我们也希望除了股票市场以外,有一些时间很长、有十几年、二十年继续坚持,一直很稳当的产品,不是开发项目,像
房地产
租赁项目在全世界都停止已久,经过几十年的验证,希望作为参与机会平衡在股票市场投资的风险,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能够在投资领域当中能够得以平衡。

  李克穆:这完全是公司行为,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业界公司打电话,说平安公司进入股市有些波动,是什么情况?我就和平安公司老板马龙哲打一个电话,他说搞不清楚,这是张子欣搞的。后来我说我不是要干涉,我只是问问,你搞不清楚也正常,这是市场行为。

  黄斌元:保险在中国越来越多,甚至很多经济学家把保险业的发达不发达,跟能不能扩大内需放在一起。老百姓对于退休保险、医疗保险没有把握,所以都不敢花钱,因为弄不好了将来没有钱用在医疗治疗上。

  李安达:这个不好说,这么多年如果从外国的历史来看,是从储蓄、养老慢慢变成医疗保险发展上去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二十年非常快,但是跟国外的几百年历史来看还是需要一个快速赶上的阶段,从亚太地区来看,我们看一下日本很多的产品都是储蓄型、都是保障性的保费产品,在这么发达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的行为。其实,保险是通过经济、通过银行保险非常广泛的销售渠道推售这些产品。所以需要完全看购买人需求。我们看现在的教育基金、养老基金、医疗保险,我们觉得这几方面都是未来的趋势,但是储蓄有一个作战,这对利率的走向也是非常的敏感。我觉得不是一厢情愿销售,是慢慢几十年的积累改变的。

  《经济观察报》记者:现在我们看到进入保险业的资金除了以前的资金,像银行和一些大企业来说都进入保险业的市场,对于一个监管来说会涉及到像银行、证券业方面。在不同监管层之间的联合监管工作方面,我们有一些什么新的设想?谢谢。

  李克穆:到目前为止,我们现在实行的都是分业监管。分业监管这个体制是从银河证券成立,到现在为止我们实行分业监管。但是业界已经注意到了混业监管的趋势、苗头已经比较旺盛了。我们客观来看,实际上美国也不过是在1998年以后才实行混业经营,它之前也是分业经营。而且分业和混业并不是一个先进和落后的标准。现在从中国情况来看完全进行混业经营没有几个企业,一个光大、中信,平安公司也有这样的成份。我们现在从三个监管委员会来说,银、证、保三家来说,谁的领域谁来管,比如一个集团有三个行业就好了,这三个行业分别由我们三家来监管。当然,随着以后经济的发展以及发生什么新的情况,我在这儿就不多做评论了。

  国际新闻社记者:请问两个问题,第一,保监会如何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对保护、保险公司的监管与审查,保险公司上市过程当中,是否出现自身信用危机比如年报、信用报告等等,如何让广大保民得到信任。第二,保监会和保险公司如何领导广大老百姓转变观念、认可保险,如何处理保险投资方、保险公司与局部滞后带来的矛盾,比如有一些下岗职工也想买保险,但是没有那个能力。

  李克穆:你提这个问题非常好。保监会最近召开信用会议,强化信用问题,以诚为本、以信用为本,这是保险业的生命所在。目前社会上对保险公司有一些看法,主要是围绕在信用问题上,在诚信问题上我们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这应该说是保险公司亟待完善的重大问题。信用问题要解决好实际上不是一句口号,要完全深入到我们经营的具体工作当中,它要从完善整个经营制度、完善整个规章制度来提高信用的条件。与此同时,从人才培训方面也需要下很大的力气,有一些外资公司在这方面的确有着很多好的经验,这些外资公司在指标设计的时候,它不去鼓励它的营销队伍承担这些保费,而是强调质量和效益。

  强调服务,把对客户的服务放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作为考核经营人员一个重要的标准,作为提职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客户反馈,客户对保险公司的评价、对于营销人员的评价、社会对于保险公司评价,这是一个保险公司必须放在首位的问题。实际上说穿了,信用问题不仅是保险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但是你的问题我认为提得准,就在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用问题确实是保险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我们接到的上访、投诉的案件来说,和信用有关的案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保监会最近连续出台的一系列的文件,都和提高信用有直接的关系。

  总体来说,商业保险的发达程度和一个经济国家的发达程度是成正比的。但是我们最近一些调研数据来看,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低很多的国家,它的保险意识比我们国家强得很多,但是这些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保障性的,这一点其中一个原因主要是和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离不开的。在市场经济国家当中,无论老百姓也好、企业也好,商业保险意识会相当的强。前段时间,商业保险处于可有可无的地步,这是一个本质的原因。现在引导大家来买保险,我想不能说保监会来做这个工作,大的方面来看还要靠国家经济发展。同时,也的确有一个宣传的任务。宣传方面主要靠保险公司,要和消费者讲清楚买保险的好处。我在这儿举一个例子,比如美国的医疗保险不必要上门推销,我们很多考察团到了美国以后,特别是一些短期培训,中国大使馆马上提醒这些代表团,你们买保险了没有?要在这儿待一两个月甚至更长,你们买保险了没有,你们出事了别找我们大使馆,我们一分钱没有。我们这些同胞出去以后,不大注意这些事情。但是一旦生了病住院、一旦撞不得了,几万美元、十几万美元,哪儿有那么多经费,只好到大使馆去。实际上美国保险公司对这些问题有一些特殊的处理,他们设计了一些产品,一个月保险、两个月保险、三个月保险,非常的细。我们的同胞还不去买,而且非常的便宜。了解美国社会制度的人,他如果到了美国以后,他没有买保险,晚上都睡不着觉,他会担心第二天出一点什么事情,就会出大事。当然,我们国家没有到这种程度,对于老百姓来说还要敲门劝说,劝说的方式要非常的得当,我有一个朋友跟我抱怨,他是老来得子,他抱着这个孩子上街,突然从后面一个人抓住他,问这个孩子买保险了没有,他当时以为是抢劫的呢。我们要营造买保险的氛围,当然更重要的是依靠我们保险公司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谢谢。

  张子欣:在这里呼吁一下媒体朋友在这方面应该有促进的作用,保险不是这样的,不能等到自己下岗了再去买保险,保险是在下岗以前、在你病倒以前,将你的钱分配到需要的地方,必须防范于未然,我不是为了昨天病了,今天需要钱才开始去想买保险的事情。

  国信证券:请问李主席,刚才张总谈到投资渠道,请问保监会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监管有什么内容和什么规定?另外,请问张总,作为保险公司的总裁来说,您认为国内资本市场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您认为什么样的市场才是成熟的市场?

  张子欣:本来我们已经有了上市投资,但是人才的需要确实是跟我们本来的投资基本上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累计这方面的产品,我们不期望他三个月就学会,我们准备三到五年的时间进行培训,而且准备培训一大批人才,我们希望在未来三到五年这个团队已经非常的成熟。我们会用很低的成本进行投资,我们没有达到一个和市场上一些公司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我们还需要一段时间。

  另外,我们参与的产品本身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国内资本市场怎么成熟呢?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我们真正需要一个长期的,更重要的是债券的市场,我们希望在未来除了国债产品出现以外,希望企业的债券有不同的级别、不同的特点,现在所有国家企业的投资,将来可以分享到哪怕是五分之一、四分之一银行提供的融资。保险不是最需要的,无论投资渠道怎么拓宽,债券市场永远都是最主要的,保险公司六七成以上市场必须配备在债券市场上,我们需要它的深度、广度、产品多类型、市场流动等等非常重要。

  李克穆:我们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只有股市,债市非常的弱小,最近两年有很大的变化。从最近统计来说,保险公司在证券上,债券首次超过存款的50%,这是一个新的变化。

  杨丽君:刚才张总和李主席就我的发言有些赞同,有些不赞同。实际上,我们这个工作组也是和国内几家保险公司作过交流,中方公司反映出一些问题,我还是应该有根据的。但是,我确实相信张总说的,有很多的国内公司因为外资参股等方面,技术方面不难达到,但是公司的文化、风险意识、风险监控的到位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中国的保险公司,包括外资公司能够从多个方位进行交流,大家在这个平台上把中国的保险业市场做大、做强。

  黄斌元:谢谢四位嘉宾的参与。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财经杂志保留《财经》年会版权,经授权在新浪网刊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