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经济参考报:温州经济转型 大上重化工是喜是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 11:25 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何在招商引资中把握产业选择、进一步弘扬优势,确实应该引起各方面的注意。温州的选择和争议,有一定的代表性。欢迎读者参与讨论。

  被誉为我国市场经济重要发源地之一的“轻工大市”温州,最近因经济转型再度引起广泛的关注、争论。在继续打造“国际性轻工城”的同时,这个市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重化
工业发展战略:发展石化、精细化工等临港型工业,再造“海上温州”,使GDP在3至5年内增加1000亿元。

  这引发许多学者、企业家、干部群众的广泛争论,温州转型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玄机?

  在GDP压力下,温州出现投资冲动

  记者在温州采访,市发改委介绍了温州转型的主要布署:市里已做了正式规划的石化产业,一期规划21个项目,投资86.5亿元,预计形成销售收入100多亿元;中远期规划投资213亿元,形成销售收入240亿元。而石化产业仅仅是温州战略转型的一个部分。市发改委副主任姜增尧则给记者描述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海上温州”蓝图:利用温州港发展4个临港工业基地:洞头县大、小门岛石化基地;总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的乐清湾造船业、化工基地;洞头县

状元岱港区,结合半岛工程搞仓储、物流基地;苍南县精细化工基地。通过再造“海上温州”,使GDP在3至5年内增加1000亿元。而去年温州GDP总量为1402亿元。

  自上世纪80年代“温州模式”叫响以来,全国各地到温州考察取经者近百万人次。然而最近几年,一批曾经排在温州后面的城市,正在赶上甚至超过温州。在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上温州甚至成为全省的“后进”。尽管温州GDP总量仍居全省第3位,但GDP增速2003年排在全省11个市的倒数第2位,2004年排名倒数第3位。今年1至6月份,温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8%,比省内“山海(山区与沿海)协作工程”的扶持对象丽水市还要低6.9个百分点。从运行轨迹看,从2003年8月份起,温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幅就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某些月份甚至跌至全省末位。

  “温州的轻(工业)、小(规模)、加(工业)模式是否已经走到尽头?”温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姜增尧告诉记者,遭遇经济增长滞后之痛的温州急于寻找痛因,市发改委编制的《温州石化产业发展及总体布局规划》中将落后的原因归结为:传统制造业升级缓慢;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结构缺乏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份《规划》称:“我国工业增长已经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因此缺少重化工业将导致城市经济运行风险过高”。

  在GDP等经济指标增幅排名下滑的巨大压力下,温州从上到下急于突围、急于转型,而发展产值大、税收高的重化工业无疑是一个选择。姜增尧告诉记者:“温州增速放缓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工业性投资远远不如人家。”按照温州新发展战略,温州市的城市定位是建设国际性的轻工城,主要发展轻型加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石化工业、效益农业、旅游业等6大产业,其中石化工业被列入温州经济再度领跑的重要引擎。

  实际上,目前以GDP指标为主的考核体系的排名,对温州人所做的贡献明显不能完全体现。温州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对记者说:温州产业结构以“轻小集加”为主,产业属性决定扩散性很强,目前有200万左右的温州人在国内其他地方及海外创造的GDP与温州本地相仿,如果加上这一块,温州的排名肯定会大幅上升;更为重要的是,温州人外出创业,为许多地方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就业机会,甚至是发展机遇,也是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所无法容纳的。

  民企老板:“不能放弃自身优势、不能搞区域内的小而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温州经济增速变慢,当地各层面有着不同的说法。官员层面持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不能忽视温州资本外移带来的恶果,政府应该反思自身的服务是否到位,另一个观点是产业外移符合市场规律,温州应该寻找新的高利润产业替代;企业家层面认为,温州不能放弃自己的优势,当务之急是实现产业创新升级;百姓层面的看法是,温州资本外移,移走了温州人的企业家、财富和就业,对老百姓不利。

  其实,急于通过建大项目、搞重化工业,拉升整体经济规模的不仅仅是温州,记者在沿海采访,各地争上大化工之声不绝于耳。以乙烯工业为例,2004年到2008年全球将有14套50万吨/年以上乙烯联合装置相继投产,其中就有4套布局在中国东南沿海;世界石化工业最主要的18家跨国公司在华东地区大量投资,仅BASF、BAYER、BP三家在上海化学工业区的投资就达到75亿元。

  重化工投资结构趋同、区域内竞争如此激烈,那么温州发展重化工业有何绝活呢?记者从温州市发改委提供的《温州石化产业发展及总体布局规划》中了解到,温州认为自己发展石化工业的优势是:华东地区、包括温州本地的轻纺产业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巨大;巨大的民间资本优势,为发展资本密集型的石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撑;区位优势等。然而劣势也不少,有一些甚至是致命的——温州化工产业基础薄弱,基本没有可依托的产业基础和原料资源;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缺乏石化行业技术、管理、市场开发等各类人才。

  温州生产了中国20%的鞋、80%的眼镜、60%的剃须刀和65%的锁,200多万人从事轻工业,形成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锁都”等21个国家级生产基地。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拥有无可比拟的核心竞争力。曾获2003年“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的温州市政协委员、日丰
打火机
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说,政府转型不要长官意志,不能太急功近利,否则容易出很多问题。首先要邀请企业家、专家咨询、论证。温州的城市定位一直是“国际性轻工城”,不能一届政府一届口号,经济方面有其内在规律。战略定位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严格讲温州发展重化工业,资金、技术、人才都不足。石化工业一投入就是几十亿元,都要统筹考虑。

  一些民营企业家则提出,温州迎头赶上,当前抓传统产业的提升更切合实际。温州打火机、鞋子、低压电器等都摇摇欲坠,经济的基础就丧失了。不能搞“小而全”。当前要想方设法遏制温州企业的大量外流,这比什么都重要。

  对沿海地区争上重化工项目各方看法不一

  对于沿海地区争上重化工项目,各方看法不一。有的学者表示支持,认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有专家持否定意见。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作出了这样的分析,为什么很多地方争上重化工项目?原因之一是政府作为调整主体,财政收入、政绩考核决定政府必然要搞产值大、税收高的重化工业。最近记者去浙江调查,发现从上到下都提出要向重型方向转化,要支持发展大企业;原因之二是政府也有能力发展重型工业,因为它拥有土地和贷款权这两个最大的资源。

  温州当地的一位学者表示,温州转型实际上也包括其他方面,比如资本外流、加工外移的转型,而发展重化工也是温州转型的重要方面。他对记者说:“因为经济是全球化的,官员永远是地方化的,官员追求的永远是本地区内的经济总量和考核指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61,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