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郎氏“奇文”该如何共赏?(本周点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09:11 人民网-市场报

  素以中国改革挑战者姿态出现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在12月4日举行的第八届成长中国高峰年会上,再次用犀利的语气质疑国企产权改革,指出“国企改革只有少数人获益,而大多数人承担了改革成本”。在不足20分钟的演讲时间里,他还将批判目标从国企产权改革延伸到教育改革、企业股改、医疗改革,并认为这些尝试都谈不上成功。

  耐人寻味的是,自“郎顾公案”以顾雏军的被抓作结后,郎咸平在国内的“待遇”
一下子大幅提高———去年此时,其演讲曾遭到其他演讲嘉宾的集体激烈反驳,今年情况则完全变了:有不同意见的企业家们只是非常“客气”地表达了看法,而坐在台下静静听讲的“黑马”富豪严介和给出的态度是,“就当是奇文共赏吧”。

  其实,在国内企业家以及号称“主流”的经济学家们眼里,郎氏言论历来就不过是“奇文”(“奇谈怪论”的客气说法)。当然,“主流人士们”现时那种极其复杂微妙的心理,也昭然若揭:郎氏“非主流”的言论尽管从来让人听起来不顺耳,但其正确性、先见性却因“郎顾”、“郎周”两个公案、同一种结果而被充分印证,郎氏本人也因此在社会公众中赢得了很高的信任率。那么,倘若现时再去贸然与其争执,不仅言辞上难占上风,而且说不定还有其它不可预见的风险,毕竟,顾雏军的“教训”就在眼前。

  只是有一个疑问———郎氏“奇文”究竟应如何“共赏”?换言之,对待被郎咸平当成批判目标的当今中国几大领域之改革,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取其中有益的观点并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审视?

  其实,批判医改、教改及诸多领域的改革,郎咸平从来就不孤独。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还可以说,郎氏言论也并没有什么“奇特”可言,因为不止是他,此前早有很多的专家学者都已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而“医生只看钱不看病”、“教育市场化剥夺了穷人上学机会”等等,也都是明摆着的事实。但是,正是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在某些“主流人士”的眼里,是属于“说不得”更“碰不得”的禁区。而当被“郎大炮”炮轰之后,理屈词穷之际,竟不惜祭出“没有参与过中国的改革就不应有发言权”这一杀手锏。试想,“没亲自烹调过猪肉,难道就不能评判猪肉的味道?”更有甚者,竟还有人以如此堂皇理由对郎咸平等人的质疑之声进行“反质疑”,大意是:“你光批评改革失败,你拿出个解决方法试试?”这就像“你光说这样烹制猪肉的味道不好,你烹制个味道好的我看看?”事实上,郎咸平在批评改革失败之处的时候,不正是指出了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吗?

  因此,假如真有气度和胸怀可以“共赏”郎氏“奇文”的话,首先是端正态度,其次还要有深入反思的精神,更要有对改革现状负责的诚意。说到底,当今中国诸多领域的改革,被定性为失败或不成功并不可怕———只要能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可怕的是,失败了还坚决否认。如此下去,人们所能共赏的,可就真的是世上最离奇不过的“奇文”了。

  《市场报》(2005年12月09日第一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