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女士最近在忙着一件事,她准备向地方人大提议:采取政府资助一部分、个人出资一部分的办法,给智障人群提供一定的医疗或养老保障。“我不是为女儿一个人做这件事,我是想为智障儿这个弱势群体争取到一些权益。”
■保险:智障儿童买不到
杜女士萌发出这种想法实在是迫于无奈。近年来,她几乎跑遍了郑州的保险公司,想为女儿买养老保险等险种,但均未成功。保险公司拒绝她的理由非常简单,她的女儿是个智障儿。
杜女士的女儿出生一个月后发过一次高烧。不久被确诊为中度脑瘫弱智,从那以后,杜女士几乎倾其所有为孩子治病,但效果不明显。
8年前,杜女士把女儿送到郑州市金水区的智障儿童学校———“利智学校”上学。女儿在这所学校基本学会了叠衣服、熨衣服,回到家后,她还会帮助家人洗菜。杜女士很高兴孩子能学会这些看上去再简单不过的生活技能,因为作为母亲,她最理解孩子能掌握这些技能是多么的不易。
为了让女儿的未来有一个保障,五六年前,杜女士开始着手为女儿买保险,但一听说是个弱智儿,保险公司都拒绝了。一次,杜女士说服了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为女儿买了一份保险,但业务员看到孩子后马上提出不能办;为此杜女士还损失了1000多块钱。后来,杜女士又到一家保险公司为女儿买大病险,人家一看孩子还是不给办。为这件事,杜女士大哭了一场。她感到非常伤心:“最需要保险的人却买不到保险。”
河南仟方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孟国涛指出,在《保险法》没有对智障人保险这一问题进行有关规定之前,保险公司为了规避大量风险而拒保并不违法。但他同时认为,有关智障人保险问题应纳入保险法调整的范畴,以保障智障人的权益。为此,在国家当前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应该考虑到智障人这一特殊群体。
■智障学校: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没有喧闹嘻戏,没有欢声笑语。郑州市金水区的“利智学校”,给人一种特殊的冷清与破落感。这是一所专门接纳智障儿的公办学校,全校仅有80名学生。
冬天快到了,刚上任不久的“利智学校”陈校长这几天正为取暖费发愁。按照政府的有关规定,可以向每个学生收取25元的取暖费,但这个学校每班只有10名学生,到哪里找钱才能让空调正常运转呢?
陈校长有些无奈地对记者说,虽说这是公立学校,但几乎处于被遗忘的境地,目前特别是经费很困难。办公楼已有几处裂缝,早该翻修了;校园的水泥地面破损很多,特别是校门口,坑坑洼洼的,孩子们一不小心就会摔倒……这样的学校应该是福利性质的,政府定期给予一定的经费,但现在基本没有人管,花一点钱都要到处伸手求人。不仅孩子,学校的一切都很少受到关注。比如教师评职称,由于平时参加不了各种活动,老师很少能拿到获奖证书,评职称的时候很难符合条件。事实上,这里的老师特别辛苦,特别有奉献精神。本来这是一个非常光荣、值得受人尊敬的职业。一些老师羞于和朋友谈及自己的职业,觉得丢人,这都是社会太少关心的缘故。
根据记者掌握的材料,郑州市区内共有4所智障儿童学校,各校的现状均不乐观。典型的如中原区辅读学校,便“寄居”在向阳小学内,目前有智障学生38名,但教师仅有3人,这样的配备比例出人意料。管城区一位老师说,现在很少有人了解这个群体,很少有人理解这个群体。
■就业:缺乏适当的岗位
据“利智学校”老师介绍,智障孩子到毕业后,能达到小学三年级的学习程度就不错了。但这些孩子基本上可以学会去超市买点简单的生活用品、叠衣服、熨衣服,甚至可以调两个凉菜。不过,这些技能显然无法保证孩子们找到相应的就业机会。
河南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智障儿童属于残疾人的一种,就残疾人就业来说,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按比例就业;二是集中就业;三是个体就业。
据了解,河南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每年要拿出100多万元投入残疾人就业工作,委托社会技能培训机构对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该中心认为,对智能低下的残疾人来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服务中心缺少与智障人相称的工作岗位。
■建议:成立智障者服务中心
河南财经学院一位老师建议,有关部门应建立智障者服务中心,成为集康复、教育、培训、助养于一体的智障者综合服务中心。
他解释说,由于人的心理、思维、能力是在自然、社会、劳动环境下才发展起来的,智障人成年后,和健全人一样,若有合适的继续康复的环境,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还是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相反,对他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将贻误时机,加重他们的残疾程度,甚至使前期的康复训练毁于一旦,从而给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河南省残疾人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判断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国际上常以该城市形成的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服务残疾人的社会风尚程度为标志。目前社会上对智障者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智障儿的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他呼吁,社会应接纳智障者,让智障者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上形成关心、同情、理解、帮助智力残疾人,重视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
《市场报》(2005年12月09日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