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特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 17:18 新浪财经 | |||||||||
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颁奖典礼暨峰会于2005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以下为中央电视台人事办公室主任杨晓明演讲实录: 杨晓明:本来参加这个活动非常犹豫,因为现在人力资源奖,是为中国企业颁布的,电视台目前是事业型的单位,是标准化全额拨款的单位,说实在话,电视台到现在为止还喊
中央电视台是全额拨款的单位,人员管理、经费管理运营模式是全额拨款的制度运作的,即使挣很多钱,但是也不能随便花国家一分钱,钱列为国家预算的,所以走预算的体制。因此对人事制度和财务制度有很大的限制,中央电视台广告费今年达到80多亿,这是国库的钱,要用钱是要向财政部申请,没有在座企业非常好的机制。电视台的制度背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等同于公务员的,今年公务员涨工资,国家对我们收支进行调研,这种制度对人事制度有非常强烈的刚性限制。 也是全国2800万事业单位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电视业整体的现状是处于剧烈变化的时代,从20世纪90年代,传媒业尤其电视业变化非常快,无论频道规模,人员规模,包括经营规模传播模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中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电视业的旗舰,和中国所有的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一样,有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非常大的阵痛,电视台现在管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我定义为从传统干部人事管理到现在人事资源管理转型期现在做的工作就是推动转型的变革。 我介绍的劳务派遣制度就是2002年以来尝试的把现代人力资源的原则规律和方法引入人事管理中,也就是人事外包制度,目前随着劳务派遣制度,当时叫临时工,现在叫编制外职工,基本上解决前几年七、八千临时工不规范的问题。再介绍制度性背景带来的障碍,改革开放总体对中国的媒体冲击很大,提升也很大,但是太从1990到2005年15年间,90年3个频道,到2005年16个频道,3个频道几十个小时,现在电视台通过本部频道,达400小时,电视信号基本覆盖全球,电视世界属性的同时,国家作为喉舌和工具,电视台产业发展也非常快,广告、音像制品,节目外销,手机电视,宽屏影视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去年把中国宣传媒体分两种,一个事业属性,宣传功能不变,一个产业属性。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一部分是国家计划经济赋予我们的传统干部人事管理,现在2千多干部在这种体制下,无论分配模式和体制渠道,聘职称的方式按传统的体制走,编制也是按照国家的编制走,这个编制控制很严,常常上级检查,这是目前不能像企业一样对核心的骨干进行及时的调整。这制度限制我们用人。也很难调整人员结构,从90年代到现在16个频道,中央编制给我们增加400个人,90年代2003,现在才2400多人,可以说中央编制的供给基本上不起作用,如果按中央编制操作电视台,那电视台一大半频道就要关闭,人力资源支撑与事业发展鸿沟非常巨大,就名牌栏目焦点访谈就一两个正式职工,如果按中央的规定我们就无法生存。那如何办,电视台这么多年怎么办的,都是各栏目,亲戚朋友托的,有的通过高校招的人,权宜之计叫临时工,很多大腕主持人记者都是临时工,这些人到2003年有8千人,因为我们事业单位是临时工,企业已经取消了,这用工方式非常不规范,中央电视台是一流的媒体,对人要求很高的,但是当时由于开支不从栏目走,所以是部门随便用人,劳动关系非常复杂,谈不上现在人力资源招聘。因为没有纳入国家编制范围,所以发放工资很难,我是正式职工,由国家编办给我合理的工资,但这8千多人无法从正常渠道拿到工资,就在栏目组成本里面用报发票和劳务费形式,大部分是黑箱操作,所以报酬不叫工资,无法合理有效发放。 这些人是临时工各种人都有,没有社会保障,好多博士、硕士、本科生,很多很年轻时候在这工作,有工作十几年没有保险,又进入不了体制里面来工作,因此他们非常尴尬,电视台也非常尴尬,出这些问题,由于电视台是事业单位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有体制下很难解决有效的制度,现在我们电视台解决了,但是中国广电行业50万人,中国广电行业至少30万人目前还是黑工的状态,对这问题如何解决,我们一直在理论上做探讨,从组织架构来讲,从电视台组织来讲要在频道资源扩展的同时要推动经营的发展,但是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现在要重新对战略梳理。现在人事改革非常庞大的体系,现在叫频道式改革,还有行业的发展对我们的规范,还有非常多培训的改革,竞争上岗的改革,诸多薪酬方面的改革,包括奖励机制的改革。设立台里崭新的制度来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用新的劳务派遣制度来解决,这个制度目前最有发言权,中央电视台是目前全国实现劳务派遣制度人员最多的组织,一共有6千万多数人纳入派遣制度,劳务派遣制度就是劳务派遣机构,向中央电视台提供劳务人员,我跟劳务人员没有这些关系,它的四险一金全部放在公司,由公司签整体劳务输出协议,用人单位只是劳务关系,这回避了很多矛盾,如果按国家《劳动法》规定我们要签合同,但是签了合同以后工资没法合法的开支,第二个如果过若干年以后追诉以前干好多年,可以自动成为正式职工,但是又没有这么多编制。我们这个制度非常好,他是公司的人,我们让公司给他上四险一金,上基本工资,为了有激励的作用,把钱分两部分,一个核定人数,然后组额包干,一部分是死的,按岗位给多少工资,还有一个是用人部门,根据工作绩效发劳务工资,通过这个非常好,我们台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基本上实行这个制度。劳务派遣制度全世界比较时兴。我们上国外电视台一看,世界上大电视机构都是这样,一部分是核心职工,一部分是公司派遣的人员,西方媒体从现在开始除了核心人才是固定,基本上编辑记者、基本上实行短期用工和劳务派遣的方式。 而且从国内政策环境来看,除了北京市发过北京劳务派遣组织管理办法,对国营企业分流的工作里面来,针对高端知识分子派遣制度,国家级法规没有出现,北京市是权宜的解决下岗工人的问题,真正派遣法没有出现,在日本和德国有劳务派遣法,从国际上惯例来看,他们劳务派遣也是针对层次比较低的技术工人和下段服务型人才,我们把大规模主持人、播音员,把博士后、研究生作为劳务派遣国内也很少。 另外以劳务派遣为主渠道建立规范高效的新机制,电视台建立两种制度,一种核心骨干,还有一种按计划经济模式编制配置的,还引入市场配置,劳务派遣制度,工资总额是变化的,要根据社会同行业工资标准测试,来控制他工资总额,这样电视台有两种用工方式,一种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的结合,中国事业单位走得还是比较可行的,我见很多大学校长包括好多银行业对这很感兴趣,好多大学、事业单位传媒,新华社、人民日报都来找我们,包括一些大医院都问我怎么做这个方式,认为这个方式很有前景。作为劳务派遣制度虽然这制度实施了一年时间,到去年底完成,但是构建了最基本的制度,就是核心骨干用工方式,现在6千多职工占2/3的数量,这基本结束过去混乱无序的状况,有效整合中央电视台人力资源,提升管理水平。1997年开始策划劳务派遣制度,去年底才完全结束这工作,而且我们推进改革过程中,中国事业单位人员吃皇粮的,认为什么都应该国家管,派遣根本想不通,所以电视台也是不同的想法,到我们制度推行完之后,台长告诉我,先不要出台制度,做完了再说,等做成事实再出台一个办法,先内部文件的操作,这是中央电视台改革先入规后完善非常好的办法,中央电视台有效整合本土资源,使管理真正上了一个等次。我们到年底之前,下一周宣布两个频道成为频道制。因为这种变革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第一个保障三种权益,一种制度上电视台跟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原来不合法的,同时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实行不仅可以减少成本,也避免和劳务派遣人员发生纠纷的问题。另外保障了编外劳务人员的权利,另外上了保险,回避了事业单位的弊端,通过企业运作给他们上保险了,保证了他们的权益。另外过去报发表是透明的钱,把钱打过来用卡发放,另外解决电视台各部分生产力,过去主要保障怎么发工资。派遣员工的钱走节目生产的成本,列入成本里面,资金渠道不一样作为劳务费方式出去了,资金渠道不一样,现在已经合法了,因为是劳务用工,走的劳务派遣的渠道,我是国家编制允许发的现金,所以工资渠道不一样。其次三种关系,一个法律关系,因为有了劳动关系,和派遣公司平等的劳动关系,劳务派遣公司与电视台签劳务输出合同,编外人员与派遣公司签劳动合同,从法律上讲,电视台没有法律劳动关系,理顺劳动关系,电视台是用人单位不是劳动关系一方。 劳务派遣公司按劳务法相关规定管理,劳务协议规定了管理责任。 第三个调整两种结构,一个人力资源结构,以前中央电视台多少人从台长到我,到底下都说不清楚,现在通过这种改革,有效整合资源,对电视台员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样对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心中有数了,我们进行减员或者考制把人的层次提高了很多。把人员的结构和比例提高非常多,通过内部的管理措施。到今年还建立了招聘、管理培训、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现在电视台制片人和晋升了,如果编外员工不给上升渠道不可能,我们要给一个上升空间,现在开始有了,因为我们开始规范了,另外也在选拔还有职评上参与了。另外给他们上升的空间,原来干一百年拿的是发票没有任何晋升空间当不了制片人,现在我们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东西。对这种改革中的思考,企业不存在这种问题,但是企业在国外大型企业,好多企业不招人,它的产品出创意和管理层,美国一家最大的员工派遣公司才600多员工,不知道中国企业怎么样?但是大规模的也不多。另外我们确实通过这制度受益匪浅。 我们实现用工机制新突破,一种台聘职工和派遣职工的范式,我们不违反国家政策,国家找我们说没有违反国家编制,我们固定职工在编制里面,我们改革在全国影响非常大,社会上很关注,从国家人事部部长到中央领导,宣传口径最高领导对这事非常关注。 我们认识到作为人力资本的概念也要考虑在里面,我们人力资本在判断的时候,核心人才还是台聘职工,也是组织核心竞争力关键因素,现在电视台招人干什么?主要招一些研发、推广、销售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大量编辑记者都是用派遣人员。基本实现长期固定和短期相结合的方式,任何一个组织实行单一用工方式,这企业肯定是完蛋,因为国家政策来讲事业单位改革刚刚开始,不像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到传媒、出版社有的远着,中央电视台先行一步,国家人事部部长调研肯定了这种弹性的工作方式,可以集中财力、物理提高核心人才的待遇,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在事业单位可以吸收产业组织的灵活性,有效推动人力资源的变革。 第二个国家对事业单位,尤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严格规定,在改革的过渡期,各种改革措施的试行单位,如果中央电视台放开了,那第二天可能就被关频道,中央电视台只能渐进性的改革,要考虑改革和现行体制的兼容性,国家实行问责制的,因为很多人事干部的检查在监督我们,另外财务管理,电视台在全国非常严格,一个严格的收支两条线,人员编制控制工资数额总额。我们开支报销凭证,还有国家审计部门的检查。编制外用工不受这个范围之内,所以在改革之前,编制的报酬混乱不堪的,有的可能从正式职工拿一些,有的从节目成本、发票领点劳务费,改革以后,节目人力资源外包合理规避了国家编制的和财政政策刚性的限制。派遣员工基本工资由派遣公司发放。在审计署对央视检查发现我们财务没有问题,如果还是以发票去年财务署报告会点央视的名。 另外促进了电视人才市场化,电视竞争非常激烈,每天有新频道开办,但是电视台必须快速及时以市场化的手段吸纳社会上的人才,加入人才制作和销售队伍。劳务派遣制度作为引入市场化配置的方式,确实推动电视台不断提升自己品牌的重要条件。 当然这制度还有一些问题,确实劳务派遣制度中央电视台还存在一些需要实践回答的问题,比如一个是派遣法的缺位,我国劳动保障总体法制不健全,对引进劳务派遣的组织者在实践中如何操作避免管理上漏洞很麻烦的,另外由于台聘职工和电视台编制的职工,派遣员工是派遣公司的员工,因此台聘人员和派遣人员有福利上的差别,这有一个转变观念的过程,我看很多人力资源提出同工同酬的概念,很多人力资源教授也提这个概念,包括很多官员提这个概念,我发现这个概念在现实中找不到对应性,确实我们两种编制职工,同干一个岗位但是待遇不一样,从公平角度不对的,但是从效率角度来讲有合理性的,日本富士电视台非常有活力的电视台,它固定职工和派遣员工比例1:3,我说你固定职工和派遣员工待遇比例差别多大?他告诉我1:3到1:6,美国也存在这种差别,不知道什么原因,同工同酬在现实中很难找到,这可能是老师课堂讲的东西,没发现中国现实体制中能有效的途径实现。美国很多大公司也实行核心骨干和派遣和社会自由职业者,差别非常大的,即使干同样的事。 派遣员工毕竟是公司的员工,是不是可以和台聘职工一样获得直接竞争的机会,现在只能竞争到制片人,能不能升到管理岗位,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问题在实验中需要理论和实践上双重探索。 总之电视台现在作为中国目前第一传媒跟大家关系非常密切,它每一次变革在社会上都会引起各种议论和反映,我希望无论电视台频道的变革和体制的变化都希望得到各位的支持与理解,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