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国际投机基金盯上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 04:21 深圳商报

  国储局和国际投机基金的较量仍在继续。

  在11月的下半个月,国储局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向国内市场分3次抛售6万吨铜。眼下,第四次的出手即将来到。回到11月15日,一则新闻震惊全球:中国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一名交易员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做空约20万吨期铜,遭遇国际投机基金逼仓,交易员神秘失踪。倘若国储中心因无法交割而被迫平仓,将导致约2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虽然国储局的反击取得理想效果,但教训依旧深刻。实际上,中国遭遇国际投机基金阻击并不新鲜,从“株冶事件”到“中航油事件”以及如今的“国储铜风波”,国有大企业在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上屡屡失手,原因何在?除了监管不力、经验不足,其实我们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近年来,在国际基本原材料市场,炒作“中国因素”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投机基金对价格推波助澜,以至于中国未买先涨,被迫高价买入,原油、大豆、铜等无不如此。有专业人士坦言:虽然国际交易市场都有会员为客户保密的规定,而事实上国际投机基金都知道:“中国来了”。

  那么,国际投机基金又是怎样盯上中国的呢?

  

北京工商大学
证券
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认为:我国海外采购相当程度上还在延续计划经济模式,想买什么、什么时候买,国际投机基金像中医号脉一样,了解得非常清楚,而我们尚缺乏灵活的机制。比如国家只允许32家企业做境外期货保值,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开户的仅有几家而已,如果允许更多的企业在国际原材料市场上交易,也许投机基金盯我们就不那么好把握;再者国内期货市场不允许境外投资者进入,国内期货价格与国际期货价格不接轨等,也是原因之一。

  目前全球期货交易所有100多家,共有93类商品。然而中国目前仅有6个期货品种可供交易,与资源需求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迫切需要推出相应的期货品种,为行业发展提供避险工具,同时增强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的话语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和

铁矿石进口国、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世界第一大煤炭开采国,中国是“世界贸易俱乐部”的新玩伴,但遗憾的是,我们对大宗商品的国际交易缺乏应有的定价权。芝加哥的农产品、纽约的石油、伦敦的金属产品、东京和新加坡的橡胶,依然还是此类物资世界贸易定价中心。由于在贸易中没有定价权,今年铁矿石价格相较去年上涨70%,就是由日本新日铁与澳大利亚、巴西铁矿企业谈判商定的结果。作为最大的买家,中国只有被动接受。这是亟待改变的局面。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