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背后的市场份额与经济利益之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 10:32 新京报 | |||||||||
今年11月30日,日本知识产权高等裁判所做出一项判决,维持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做出的索尼公司电池结构专利无效的终审判决。至此日本索尼公司于2003年7月9日提起的指控深圳比亚迪公司专利侵权的案件,在持续了两年多时间之后,以日本索尼公司的败诉而告终。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案件,比亚迪公司虽然最终在法庭上战胜了索尼公司,但是这场长达两年的讼诉也大大阻碍了比亚迪公司进入日本市场的步伐。
我们看到,深圳比亚迪公司1995年成立以来,即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长。至2003年,比亚迪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制造厂商。在此之前,日本的电池制造厂商包括三洋、索尼、东芝、松下等公司占据了全球大约90%的充电电池份额。深圳比亚迪的出现,打破了日本企业的这种垄断局面。更令日本厂商不安的是,以深圳比亚迪的发展趋势,大有在全球市场上取其而代之的可能。日本厂商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凭借对全球市场的深刻理解、娴熟的商战技巧加上巨大的知识产权储备,向比亚迪公司发起了反攻。继在此之前日本三洋公司在美国起诉比亚迪专利侵权之后,此次索尼公司又在日本提起了对比亚迪公司的专利侵权诉讼。这两次诉讼背后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凭借知识产权的力量来扼杀或者至少减慢比亚迪公司市场份额的扩大。 但此案并非如索尼公司与比亚迪公司争夺市场这么简单。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考虑,此案是前任制造业强国日本与逐渐崛起的中国在市场和经济发展机会的全方位争夺中的一个个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在二十世纪末期取得了长足进步。而此时尤其是九十年代后,日本却在遭受十多年经济疲软和产业空心化的困扰。尽管采取了从金融体系改革到产业部署等在内的措施,但收效甚微。经重新审视自身发展优势和国际形势,2002年7月日本发布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大纲”并随后推出了“知识产权基本法”设置了高级别的“知识产权战略本部”,从而确定了以知识产权制度为战略基点的经济振兴计划,并从2002年底开始每年推出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从那时候开始,日本企业开始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利用。凭借过去几十年欧美企业在知识产权纷争中的经验以及强大的知识产权储备,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企业展开市场阻击。 但从直至目前的态势来看,日本企业以知识产权为武器的市场阻击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也即并非现在就开始了全方位的反攻,而是将重点放在逐步突破上。就目前而言,美国市场是日本企业首先需要确保的,因为到目前为止美国市场仍然是任何一家外向型企业不可能放弃的市场。于是日本企业充分利用美国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频频向中国企业进行阻击,三洋在美国起诉比亚迪公司即为例证。另据了解,在美国发起的针对中国产品的“337”调查中,很大一部分案件的发起人背后都有日本企业的身影。 日本企业的这些行为给本来资本实力就不够大,且对国际商战缺乏经验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大麻烦。很多意欲走出国门的企业在遇到这种市场阻击时选择了后退,丧失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机会。其实面临这种发达国家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里发起的市场阻击,中国企业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只要应对得当,我们并非总是失败。首先我们应当摒弃把知识产权单纯地看作是激励创新的手段,而应当把知识产权也看作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知识产权竞争就是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之争。其次我们需要在知识产权领域多做储备,这种储备应当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积累专利权利等以增加纠纷时的谈判筹码,也包括加强熟悉和掌握知识产权的人才的培养;最后当然也包括更直接地对国际规则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和主要市场当地法律、规则的熟悉和掌握。只要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努力练好“内功”,在以知识产权为焦点的市场争夺中,逐渐反败为胜是非常可能的。 □邓军 邓仪友(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