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货币合作:打破东北亚经济合作僵局的有效途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 08:46 中国经济时报

  ■专家建言■杜凤英

  区域经济合作可使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各国间得到重新配置,其基础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引起的互补性。东北亚地区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在资金、技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上,东北亚各国(地区)分别拥有不同的优势,通过开展经济合作,各国(地区)既可以互补不足,又可以相互提供市场。这不仅有利于各国(地区)扩大生产,增
加就业,又可以大大提高各国(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增强其经济实力,使东北亚地区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增长热点地区。

  但由于东北亚六国(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特定国情,加之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决定了现阶段以至将来一段时间内,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艰难和缓慢。因此,在目前状态下,如何打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僵局,寻找一个有利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途径,则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区域货币合作,设计和建立一个适合于东北亚区域货币合作的最佳模式,也许有利于打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之门。

  东北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可能性

  与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相比,由于东北亚的特殊性和客观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使得在东北亚地区难以建立类似欧洲的经济同盟,也使罗伯特·蒙代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无法在东北亚区域实践,所以以统一货币为最终目标的最优货币区难以在东北亚国家实现。相对而言,东北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的动因和目标也有别于欧盟,在东北亚地区目前还不具备建立全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条件,更不能谈及共同市场和经济政治同盟了。然而,在其他国际合作区域联盟过程中处于最后阶段也是最高级别的货币金融合作,在东北亚这一特殊区域却有可能提前进行,并且这种打破固定顺序的合作还极有可能成为突破东北亚区域合作瓶颈的钥匙。因为在区域合作的所有内容中只有货币金融合作较为远离政治军事和特殊历史背景等影响东北亚合作的敏感问题;并且在该区域内一些持积极态度的地区如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地区、中朝俄都十分重视的图们江流域等对于开发和建设资金的迫切需要,是东北亚货币金融合作的动力源。东北亚

开发银行的筹建和运作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这种对开发和使用资源都非常有益的货币金融合作不仅极受获益地区的欢迎,也不会为官方特殊的外交战略所排斥,因此极易在较短的时期内达成共识。所要研究和注意的是,在东北亚货币金融合作过程中不能直接套用既有模式,而要寻找一种符合东北亚区域特点的、容易被区域内国家普遍接受的货币金融合作模式。

  东北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特殊性

  蒙代尔设计的“最优货币区”是一个有特定涵义的区域,蒙代尔要求在这个特定区域内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因为需求转移会造成区域内国家之间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在固定

汇率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失衡,必然表现为需求转移的一方失业增加、另一方则出现物价上涨。要想同时保持两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平衡,消除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和失业,惟一的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该区域内统一货币、建立单一货币区,即各国放弃本国的货币,使用一种统一的区域性货币。

  蒙代尔认为在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国家之间完全有可能建立这样一个共同的“区域货币”:要素的自由流动不仅会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也会成为共同货币区的最佳平衡机制;而在这种平衡机制作用下,区域内国家会在最小的成本下获得最高的收益,并能最大限度降低失业和通货膨胀率;统一的货币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和因汇率波动而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设计,目前为止除欧洲外,其他一些符合最优货币区要求的区域——譬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近年来日益崛起的东盟,都在朝着建立最优货币区的目标迈进。

  但东北亚地区与其他国际区域相比较,货币金融合作有明显的特殊性:

  首先是东北亚区域内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在该区域国家中,日本和韩国属于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和俄罗斯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朝鲜则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蒙古国虽然也在进行改革,但由于其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都相对较弱,加之其作为典型的内陆国家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对外关系上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和敏感的地位。在东北亚这个只有六个国家(地区)的区域内,就包括了两种极端的社会制度、三种有巨大差别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其合作也就自然具有特殊性,一些成熟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联盟理论和实践也就难以为该区域合作所学习借鉴。

  其次是东北亚区域国家存在着影响安全的隐患和冷战的残骸。朝鲜半岛问题、朝韩关系、朝日关系、中日关系、日美军事同盟等诸多在全世界都十分重要和敏感的国际关系问题,都非常突出地集中在东北亚地区,其中一度十分紧张的朝鲜半岛问题和朝鲜核问题,都是该地区客观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使得东北亚区域合作缺乏政府切实有力的支持和制度保证。这一问题是影响该地区合作的最根本原因,因此,使得该地区合作一直处于欲说还休、乍暖还寒的状态,更谈不上建立区域统一货币和跨国中央银行了。

  最后,区域内国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排他性,东北亚各国政府固守各自特殊的对外战略,这也是影响区域合作的不利因素。譬如,日本和美国之间历史上比较紧密的政治经济及军事联系,日本政府长期奉行亲美战略,体现在市场贸易等方面必然较多依赖区域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俄罗斯则处于经济体制的剧烈变动和转型期,国内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且一直奉行大国战略;蒙古在中俄之间奉行中间国地位战略;朝鲜奉行特殊政治军事和外交战略;中国政府的不结盟政策,等等,可以说都是不利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因素。

  东北亚区域货币合作程序和目标设计

  既然在目前之东北亚,按照蒙代尔所设计的建立“最优货币区”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决定要素都不具备,因此在东北亚地区创新设计出一个符合该地区特殊情况但又不同于“最优货币区”的货币金融合作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且有可能成为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东北亚区域合作可以打破其他国际区域合作的一般程序,即不需要按照如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政治经济同盟、货币同盟等由低到高的一般顺序进行。东北亚区域合作可以试验直接进行货币金融合作,然后再适时开展其他方面的深入合作。

  其次,在东北亚这一特殊国际区域内,其货币合作(不是货币联盟)的最终目标不是建立统一货币,即不能也不必要建立如欧洲以及已有的中非、西非、东加勒比海等国际区域的单一货币区。区域内国家可以仍然保留自己国家的货币并在国内流通。

  最后,在各国国内仍然流通使用自己国家本位币的同时,区域国家之间的贸易结算和支付则使用区域一揽子货币,若区域内国家遭受国际游资冲击时,可以迅速动用区域货币以保持本国货币币值和汇率的稳定。此时,一些单纯为防范金融危机而制订的政府间货币互换协议也就失去了意义。

  上述构想的货币合作模式会给所有区域内国家带来以下共同收益:

  1、不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各国则仍然可以独立制定和实施本国的货币政策,当然也就不会影响区域内各国独立的经济和外交政策。

  2、不发行使用单一货币,各国仍然发行和使用本国货币,也就不用付出因为改变货币所必须付出的过渡性成本,当然政府也就不会损失巨大的铸币税收入。

  3、平行流通的一揽子货币不会牵涉区域内各国的政治经济甚至金融体制,因此也就不会牵涉各国之间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关系问题。

  4、由于该种货币合作模式不同于货币联盟,其最终目标不是实行单一货币,因此区域内国家不需要经历和跨越“区域内钉住

汇率制度”阶段。而欧洲的实践表明,这种为最终形成统一货币区而必须经历的“区域内钉住汇率制度”阶段,在其货币联盟进程中是最为困难也是付出成本最高的一个过程。

  5、区域内稳定安全的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动,能降低区域各国之间在经济和贸易等方面的内向排他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国中央银行国际储备的数量和成本,最大程度地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和降低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上述收益是区域内国家可以共同获得的。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其可获得的收益更大。譬如:

  1、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所以使用本国货币的人均成本更低收益更大。当然政府的铸币税收入也就更大。与货币一体化相比,其所付出的合作成本也就更低。

  2、东北亚国家中日元的国际地位相对较高,在国际上是通用的储备货币,而在我们构想的未来东北亚货币合作模式中,在平行流通的区域一揽子货币中,各国可以凭借本国货币币值和真实购买力水平在新的区域货币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权重,这无疑会提升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上对于国际事物的发言权,也会有利于提升中国在东盟10+3货币机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有利于中国开发和利用本国以及与中国大陆相连地区的自然资源,也更有利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复兴和发展。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虽然可能制约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同盟,却不能制约和影响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换言之,经济合作与经济联盟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经济合作不等同于经济联盟,同样货币合作也不等同于货币联盟。在东北亚这样一个特殊国际区域,虽然不具备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客观要素和条件,不能直接建立最优货币区,但却可以设计和寻找一种特殊的货币合作模式,以求在目前状态下达到区域合作的最佳效果,从而有力地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

  (作者单位:吉林省委党校)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