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下岗工人中本有无数个“郎咸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 08:46 中国经济时报

  ■岳建国

  据12月5日《北京现代商报》报道,香港学者郎咸平在某典礼上又讲了这样几个观点(大意):医疗市场化导致医生看钱不看病,穷人看不起病;大学教改的结果就是让农村子弟上不了大学,农村子弟通过教育考到一流的学府,这是他们脱贫致富的惟一机会,可最后这么一点机会都会被毫无理由地剥夺;地方政府将效益不好的企业私有化,其结果往往
是“改革利益属于少数人,而改革的成本由全社会负担。”

  郎先生与内地许多学者最大的不同,是他本能地站在人数最多的普通公众的立场上为他们的利益代言,这让我非常敬仰。可这则消息同时又让我产生这样一个强烈的感受:郎先生所讲的观点并不新鲜,不但不是高深的理论结晶,而且是内地一般公众在非正式私人场合讲滥了的话题,即使在五年前,有过治大病经历的人和供养过大学生的家长,大都具有他这种看法,尤其是关于国企改革的结果这一句,我在十年前就从许多下岗职工的口里听到了,许多时评作者更是无数次重复过这种观点,只是他们没有产生过像郎先生这样的轰动效应、没有引发既得利益群体和有关决策机构的强烈关注而已。

  很明显,内地并不缺乏眼光深邃、思想独立的观察家,也不缺少敢于讲真话的好公民,即使在下岗工这个群体里,都存在着无数个郎咸平式的人物,更不要说专家学者了,但我们却缺少能够制造巨大效应的郎咸平式的人物。我想,如果我们能搞清楚其中的原因,能够彻底改变这种奇怪的局面,那么,内地的教育、卫生、经济等许多方面的改革进程和成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家长及学生的声音就不会被长期忽视,患者及家属的抱怨就不会被置之不理,下岗工人的权利就不会被少数人践踏!

  据我揣测,内地缺少郎咸平式人物,首先是因为普通公众的意愿和声音难以进入专家学者的大脑,能够进入的往往是既得利益阶层的声音,所以,这些专家学者不可能成为郎咸平式人物,更不会像郎咸平那样将普通公众的声音带入比较高的舆论平台,让真话沿着应有的表达渠道,放在最应该存放的位置,对国家财富、社会资源的政策制定产生应有的影响。其次是郎咸平和国内的经济学家身处不同的空间——香港既是中国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特别行政区,郎咸平有权力、有责任和义务对内地的经济问题“说三道四”,即使在讲真话时口无遮拦,也不必顾及被冒犯者的感受。但内地的学者就不可能这样洒脱了,在强大的潜规则的束缚下,他们的理论不可能走得太“远”。

  总之,郎咸平的言论告诉我们,内地公众不缺乏思维能力,不缺乏参与热情,更不缺乏改革智慧,真正缺乏的是公民意志表达、参与决策的畅通渠道,是与既得利益者博弈中时应有的平等权力。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捷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