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 10:21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中国药科大学董事局副主席、中南大学教授孙明杰

  序言

  许多人憧憬过中国医药卫生体系的美好未来,这将是一幅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

  到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公民人人将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服务。村村有公立非盈利性卫生所和属于公立非盈利乡、镇医院派驻的中专以上的卫生员或大专以上的医生;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非盈利性医院;每个县或县级市最少有三所公立非盈利性医院———一所为中心医院、一所为中医院、一所为传染病防治院。县级以上城市均配置由卫生部直管的疾控中心,每个城市社区有社区医疗诊所,每个城区至少有二至三所公立非盈利性区级医院,每个地区中心城市、每个省级城市至少有三所三甲或二甲医院;在中国的首都北京以及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武汉、西安、南京及其他特大城市至少有五至十家左右的公立非盈利性三甲医院,他们承接着由各村、各社区,经乡镇、县市、地区中心医院逐步转诊的病患者以及承担国家其他任务和研究,他们统一由国家医院管理局管理。

  上述层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起构建起满足中国全体公民医疗基本需要的公立非盈利性且主要由公共财政支付的医疗卫生防疫保障体系。

  此外,国家还有一个遍及全国各地的非公立盈利性医院体系(其能够创造税收和大量就业机会,满足中国公民不同层次医疗需求;当有紧急情况发生,国家可以依法有偿征用)。公立非盈利性医院、非公立盈利性医院及部分慈善医院将共同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社会医疗卫生体系,为中国公民提供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

  我认为,这样一个无限美好的前景应是我们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所追求的阶段性目标,当我们实现这幅蓝图之日,将是医疗改革成功之时。

  要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就不得不分析中国医药及医疗目前的现况和困境,探索医疗改革的路在何方?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自建国以来,医药及医疗水平得到了中国史上空前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发展指数可用3个维度来评价:一是能否过长寿而健康的生活,具体用出生预期寿命来衡量;二是知识,用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来衡量;三是能否过上体面的生活,用人均GDP来衡量。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已有很大的提高,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42岁上升到了2002年的72.9岁。世界银行早在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就肯定了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的医疗保健是道大难题。一般发展中国家都以传统医学为主体,对其人民进行医疗卫生服务。我们要广泛学习世界各国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来处理,不能简单照搬。上个世纪80年代前,我国广大农村有以赤脚医生为主体、覆盖面广的初级医疗保障体系,还有中西医并重的县级医院,再有就是功能完善的省市级医院。这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以较低的费用,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了最基本的医保。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生活结构的不断变化,一度辉煌的医疗卫生体制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也不可避免地开始进入改革历程。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间环节的利益分配格局,流通环节仍然存在较大的盈利空间,医院主要依靠药品收入的现状还是没有改变。根治药价虚高,应该从医药卫生体制上来治理,尽快推进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业经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等。遏制药价虚高,国家有关部门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同时,改进和完善药品价格管理,规范价格行为。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主管价格的副司长周望军也直言,如果我们不能从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来着手药品价格改革,仅仅依靠降价,是不能减轻患者负担的。他甚至认为,药品价格改革不仅涉及财政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还涉及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如果不增加对医疗卫生建设的财政投入,不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不进行医药分业,不彻底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利益之间的联系,药品价格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药品价格改革一定要与推进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药分业和扩大医疗保险范围配套,而不是孤军作战。

  我们认为根据党所指引的路线及中国国情,解决医药医疗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改革医院体制;其次、通过完善新药申报机制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后、整合医药生产经营企业运营能力。

  第一部分中国医药及医疗改革目前情况

  一 医药卫生行业目前近二十年来的情况

  1985年启动的医疗改革,经过两个阶段的探索,至今已有20年,20世纪80年代,医疗卫生改革主要是对医院补偿机制的改革,还没有形成全面的改革框架和思路。向宏观领域的深层推进是从1997年开始,明确了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在“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的初衷下,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逐年下降。国家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把医院基本推向社会。由此,医院走上了一条市场化的道路。

  在将医院推向市场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确立以病人为中心、采取缩短平均住院日、总量控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实行病人选医生等项目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国有医院的社会形象没有根本好转,部分医疗机构仍存在服务态度差,医疗费特别是药物费用过高,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开单提成、药品回扣、收红包等不正之风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由此表现出了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两种观念的冲突,病人是按照市场经济下消费者的要求看待医疗服务,而医院仍然是按计划经济事业单位来运作,无法满足患者的要求。服务水平滞后,效率低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举步维艰,种种亏损和浪费被当作成本转移到患者身上,这是人民群众对医院不满意的深层次原因。

  医药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虽然重要,但与第一、第二产业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医院逐步由福利事业型转变为公益事业经营型,但医院改革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市场化条件不足;内部管理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松动,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举步维艰等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规划不尽合理

  一方面,城市里,医疗资源配置过于向大医院集中,包括医生、医疗检测设备、医疗服务项目等,形成了社区医院冷冷清清、大医院一些常规的医疗服务却是人满为患的格局,多向转诊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大医院包揽的心态还很突出。另一方面,公立医院无论从技术设备,还是医疗人才、公信度上看,都是民营医院无法比拟的。民营医院虽然环境好,服务到位,但大多数需要自费,公信度还是不能让人放心。所以一般情况下患者不会选择去民营医院看病。因此,虽然全国各级民营医疗机构已有一定数量,但其诊疗人次数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的2.7%,入院人数占全国医疗机构入院人数的2.5%,民营医院大多处在“饥饿状态”。

  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系统化制度安排不足

  国内截面数据:目前每年有接近50%的人应该到门诊看病、30%的人应该住院,但他们却因各种原因得不到医治。全国城镇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亿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农村地区,参加医疗合作体系则只有全部人口的10%左右。此外,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城镇卫生费用超过总体医疗费用的3/4。

  国际横向比较数据: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政府投资医药支出以19.4%的费用比例列在百名之后(到2001年支出费用下降到15.5%左右),而公平性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四;印度的公共投入只占卫生总费用的17.9%,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排位,其公平性在全球居第43位。

  国内纵向比较数据:原来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投入各占1/3,但现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22.8%下降为2001年的15.5%;同期社会卫生支出比重由38.4%下降为24%,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由38.8%上升为60.5%;2001年三方支出分别为800亿、1236亿和3113亿元。

  上述几组数据说明;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主要集中在医院体系内,而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享受到较完善的医疗保障,国家公共卫生支出的效率性及公平性均存在较大的偏差,资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较大的浪费。这也是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医改总体改革不成功的原因之一。

  自医改后由于政府的错位使得目前中国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非盈利性医院,所有大型国有医院、公立医院等所谓的非盈利性医院都在盈利,在得到国家财政拨款的同时,享有不缴税、不缴利,而患者并没有真正享受到非盈利性医院和国家医疗卫生的益处。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医疗改革的经验:美国的市场模式被指效率太差,英国注重公平的福利化模式使得政府不堪重负,韩国医疗改革曾经因为医生大罢工而作罢。事实说明医疗体制改革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至今没有哪种模式真正获得了长久、持续的称赞。3、医院改革前景看好

  2002年底,全国非营利医院15712家,营利医院1792家。但由于政府政策错位,造成实际上目前中国几乎没有一家是真正的非盈利性医院,由于整体环境和政策等问题使得公立医院不得不都变成盈利性医院,否则就不可能生存下去。那么随着医疗系统的改革,未来的医院体系会显现怎样的格局呢?面对国内医药卫生市场的巨大潜力,国际资本早已闻到了“蛋糕”诱人的香味,2003年底国家松动了外资进入医药卫生市场的控股比例限制。2005年卫生部牵头制定的《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即将出台,其中包括“国有资本将逐步退出公立医院。在政府所属医疗机构中,国有资产的持股权不低于51%”。这就意味着医疗体制改革即将步入医院产权改革阶段,更多的社会资本将被允许进入公立医院。

  专家分析,我国有13亿人口,2004年全国的医疗消费约为4500亿元左右,只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在美国,医疗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4%,韩国、日本、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也大多在6%-8%之间。而从每年人均医疗支出来看,美国为4090美元,德国为2339美元,日本为1741美元,韩国为587美元,而中国仅为340元人民币。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医疗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大,同时人们对差异化的服务要求也就更加迫切,医疗市场的细分将为民营、外资医院提供一个大的舞台。同时医院的改革将深刻影响着其他相关行业。

  二 医药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的片剂年生产能力已达6200亿片,胶囊1194亿粒,水针563亿支,大输液44亿瓶(袋),粉针175亿支。我国医药企业生产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达1300多个品种,年产总量超过80万吨。与此同时,我国药品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大部分制剂以及原料药的产能利用率都低于50%,许多新建或改建的GMP生产线处于闲置状态。2000年二十四大类化学原料药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的有3大类,50%-80%的有6大类,50%以下的有14大类;化学药品14大类制剂产能利用率在50%以上的有3大类,在50%以下的有11大类;中成药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较为严重,自1997年以来的6年,中成药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均没有超过50%,2002年有所上升,也仅达47.79%;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不符合党和国家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关精神。

  2000年政府就开始强制推行GMP及GSP认证体系,希望通过“扶优劣汰”进行行业调整。具体表现为通过全面实施GMP和GSP认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截至2004年底,全国5071家药品生产企业中已有3731家通过了GMP认证,其余1340家企业已全部停产,淘汰率为26%;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厂家数量减少,但产能却扩大了几倍,并且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全国8108家药品批发企业中已有7445家通过GSP认证,1624家零售连锁企业中已有1410家通过认证,76295家县级以上零售企业中已有58065家通过认证,淘汰出局的比率分别为8%、13%、24%。GSP和GMP认证从本质上不能改变医药行业的激烈竞争状况,GSP认证过后,医药销售能力严重过剩,药店重复浪费恶性竞争更为过度;GMP认证过后,我国医药行业产能整体过剩的情况还将加剧,因此GMP、GSP没有完全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并造成数百亿社会资本的闲置。

  三 国家有关部门连续多年采取降价措施,希望解决广大群众看病贵等问题

  从1998年至2000年,有关部门共出台6次药品降价措施,理论累计降价金额约80亿元,涉及300个品种,平均降价幅度15%。为配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出台,有关部门制定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品的最高零售价。

  2001年部门先后制定公布了69种抗生素类药品价格,平均降价幅度20%,理论降价金额约20亿元;49种中成药零售价格,平均降价幅度15%,理论年降价金额约4亿元;383种化学药品、30种抗生素单独定价药品零售价格,平均降价幅度20%,年理论降价金额约30亿元。

  2003年,原国家计委制定并公布了199种900多个规格的西药最高零售价格,按照2002年的市场销售量估算,理论降价总额约20亿元。

  2004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降低部分抗感染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包括阿莫西林等共24个品种,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30%,最高降幅达到56%,理论降价金额约35亿元。

  2005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降低部分抗感染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包括哌酮等共22个品种,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40%,最高降幅达到58%,理论降价金额约40亿元。

  应该说降价产生了一定积极的影响,从而不断推动医疗改革。

  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下称建议)对新时期医药卫生提出新任务

  《建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建议》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建议》还提出,要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我们应结合党所指引的路线及我国现时国情,理性的思索,寻找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第二部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的思考

  一 根据党的《建议》有关精神改革目前医院体制

  政府要对医疗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并指导盈利性及非盈利性医院做好配套改革。

  1、确定改革基本原则、进行医疗体制改革

  不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础不动,小改小革最终是没有出路的。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与时俱进,并参照国内外及港、澳、台的经验,根据中国的现时国情及经济条件进行体制改革,例如:

  将目前全国医院的20~30%继续实行公立公益性,其余的70%出售转股成为非公立盈利性医院。大幅度削减政府直接举办的医院数量,对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加强监管,对所有营利性医院尽快“断奶”,以减轻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将有限的卫生事业经费用在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上。转制所得收入(估计约5000~7000亿)及节省下来的经费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以收取税收补贴给真正的非盈利的医院,对中国内地居民只收挂号费及基本药费(单独分立)不再收取任何其他费用,用于补助公立公益性医院、购买预防保健、发展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对城市贫困人群进行医疗救助等,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2、各乡、镇、县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公立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和体系

  例如:社区诊所、省、市、地、县任何内地居民均可在公立非盈利医院就诊,但是当某些疾病或服务或卫生资源供不应求时,按先后秩序排队登记进行服务,不愿按先后秩序者或比较急的可去非公立医疗体系就诊。低水平全覆盖,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公共卫生健康资源。国家在目前的条件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保证公民的基本医疗需求,超出范围只能由个人、企业、商业保险、慈善机构来共同承担。

  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省份在做出详细的乡镇医疗卫生体系规划,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争取用3~5年时间,完成全区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提高村医的预防、保健和诊疗水平,基本做到农民小病不用出村。在全区每一个行政村设立一所卫生室、配备一名村医。村卫生室的建筑面积,川区不得小于60平方米,山区不小于45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开。自治区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统一为村卫生室配备血压计、听诊器、药柜、检查床等“小十件”;为每名村医补助600元培训经费,使乡村医生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或水平;村医补贴由每人每月30元增加到100元,并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而提高。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管理。村卫生室的药品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采购、配送、定价,保证农民用上安全放心、低价药等等。

  在目前国情条件下,国家不可能满足公民的所有医疗需求,要树立多层次办医的基本思想。即将现在的医疗项目分为两部分,基本医疗部分和优质服务部分。基本医疗部分保证疾病的救治需求,按现行收费标准,体现国家的福利性,优质服务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优质优价,满足高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而后者主要由个人、企业、商业保险及部分慈善机构来共同承担。

  3、出台一些具体政策,鼓励兴办营利性医院

  在政策导向上应鼓励高起点、高层次、高质量的盈利性医院脱颖而出,同时鼓励非盈利性医院转为营利性医院,并通过公有民营、股份制改造、破产、租赁承包、组建集团兼并、收购以及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公开出售等方法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对盈利性医院按市场化手段进行调控,按独立的市场主体进行征税及行业管理,使其自负盈亏、独立承担责任,并在特殊情况国家可以有偿征用。

  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强监管。要尽快改革现行的医疗收费制度,除门诊外,应该变单一的项目收费向按项目、病种及其他收费等多种方式过渡。对违背国家指导价乱收费的医院,应予以重罚。对人员管理可参照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管理。

  根据国外经验,一座城市在搞好社区医疗的同时,只需重点扶持1-2家或2-3家大型综合性医院,使其能够得到充足的财力保障,从而有能力发展重点学科和提供医疗救助,切实保证这些医疗机构的非营利性质。

  对其他医院,一旦取消财政补助,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找市场,促使他们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自觉地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净化医德医风。

  通过上述措施,改革完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促使其整个行业的健康良性的发展,为医药行业改革奠定基础,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医药人才的合理分配

  国家应采取措施鼓励医药专科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服务。(1)、特别是本乡本土大学生,国家应建立贫困大学生助学金贷款,以服从国家分配,到国家分配的农村、乡镇、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工作3~5年可以免还贷款本息。当然大学生也可以选择还贷本息而自主择业。(2)、每个公立非盈利医院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必须到乡镇医院、县级医院挂职交流一年以上,并形成制度。(3)、村卫生所的医护人员每三年可到乡镇医院进修半年~一年,或者可以作为乡镇医院派出人员每三年轮换一次。(4)、乡镇医院医药人员每三年可到县级医院进修半年到一年或者作为县级医院的下属医院每三年轮换一次。

  5、药品实行医药分家、单独核算

  国家允许公立非盈利医院配套的药房在招标采购价上加价5~15%,以平衡费用和获得微利。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规允许任何医院开出的处方(包括非盈利和盈利性医院),消费者可以在任何处方药店、药房、医药公司、药厂去依法购买。

  每个省由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医疗保险部门一起进行每年一次的医药用品(包括药品)招标、采购、配送工作。首先进行招标采购配送公司的招标,参与招标采购配送的公司必须具有相当的实力,中标的公司要向国家有关发标部门预交相当的保证金,保证其在招标采购后将中标医药产品保质保量按时配送供给医疗卫生部门,在满足医疗卫生部门需求时,并且按合同依法向供应商付款采购。否则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为了鼓励自主创新及时用上急需的新药和更有效或副作用更小的药品及医疗产品,对于每年SFDA批准的自主产权、发明专利新药、紧急防疫疫苗等则可不受每年一次招标工作影响,随时可以单独议标。所有国家(省)医保药品、药材、化剂辅材等医药医疗产品不得超过各省招标价格,所有中标产品价格必须在网上永久向全社会公布。

  非公立盈利性医院医疗机构可以参加或不参加集中招标采购配送供应,但必须执行招标产品的价格供应消费者。国家政府依法鼓励有序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和倾销,药品招标采购配送供应中同样如此,对于采取不正当竞争和倾销的企业依法处理。

  任何依法成立的医院医疗机构、药房、药店(公立非盈利医院则必须)均可以竞选进入公费医保药品定点供应单位。

  任何依法成立的医院、医疗机构所开出的属于国家(省)医保药品目录中的治疗药物处方,必须允许病患消费者向任何该省、市医保药品供应定点单位购买。公立非盈利医院、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国家(省)医保的药品(新的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药除外)。

  二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及完善新药申报机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以仿制新药为发展手段的我国制药企业正面临知识产权带来的双重窘境:自主开发新药,面临资金与科研等诸多难题;而仿制国外专利期已过药品的道路,却充满激烈竞争,利润微薄。面对知识产权,我国医药业面临的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国家应继续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知识产权保护是给以研发为主的企业的创新产品一段有限的保护时间,让这些公司有动力去不断地发明新的药品,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也保护以研发为基础的公司有能力去不断地开发新产品。

  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是保持一个公司创新能力的很重要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公司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一步去创新,进一步来满足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是维持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三 完善医药产品审批批准制度和新药申报运行机制

  1、要建立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宗旨,按法制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办事

  政府鼓励竞争,但不能任其发展成为恶性竞争,仿制药可以参照国有土地招标拍卖的方式,每个品种根据国情及用药量控制在4-8个左右,每个剂型最少二家既保证有序竞争,又防止垄断,既可降低药价,又不产生恶性竞争。

  非盈利性医院所有员工资奖励、福利及医院增添任何设备医疗器械和药品等所有财物,均由政府批准及出资,不得进行任何盈利,任何盈利均要上交。

  不要叶公好龙式的改革,不要怕在非政府层面上包括医疗卫生,教育科研院校等进行深度改革,没有那么深层次问题,大胆改革,天塌不下来。原来担心的药店放开会天下大乱,药价会高,假药会多,老百姓会更加难以承受,结果正好相反,天下很平安,药价不高反低,服务更好、更规范、假药更少,老百姓更欢迎。为什么?因为既然是市场经济就要按法制下的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政府包揽一切的保姆式做法是吃力不讨好,办不好事还会坏事。过去的医药体制改革、药品连续降价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目前医药产品及剂型数万种,国家有关部门和SFDA应该鼓励推行一厂一品或多品的优势产品、剂型、工艺等自主知识产权,不要太多高水平或低水平重复浪费,政府鼓励依法有序竞争,反对垄断但目前更要反对制止不正当竞争和低价倾销,以便保证市场经济和医药卫生行业健康科学发展。

  2、完善新药申报运行机制

  尽管中国医药产业受困于低水平重复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或者说企业已经习惯于在类似的环境中捕杀。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业内人士高度重视,中国医药产业在原低水平重复的基础上又似乎进入了新一轮的高水平重复。去年以来,中国仿制药申报量超过1万件。对目前仿制药申报的非正常增长势头,国家应制定适当的宏观政策进行调控,建立新药研发,尤其是仿制药报批的预警机制,这可以对严重重复开发的行为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而要改变这种局面,还是要倡导企业从事真正的创新药物研发,这也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扶持。

  我们认为可以参考专利、

商标等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来管理药品新药研发及仿制品申报体系,避免高水平重复浪费研发及申报,每年至少可减少浪费20多亿。目前每年新批药品1万个左右,按平均每个新批药品投入50万即有50亿之多;研发浪费使得生产资源浪费更大。我们认为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避免恶性竞争:对每个仿制药采取招标申报,一般品种控制在5家申报单位(按申报时间及价格顺序前5名,不同剂型适当增加)申报仿制;对每家申报单位每品种收取50~100万仿制费用。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申报研发门槛,避免过度恶性竞争;另一方面,所得资金可用于建立国家新药开发奖励基金,对开发完成一类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国家可以重点奖励及扶持。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同时,大规模整合医药公司,同时建立对公立非盈利性医药机构的招标采购配送供应公司,重组规模、依法规范经营,那么中国医药生产销货的中间环节将大为减少,那么全国医药经营公司将可能不超过五十家,并形成一个与医疗卫生新体系相适应的新的医药经营体系,其局面、规模效益、效率、诚信将受到政府和医疗机构和公众的欢迎。

  在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情况下,盈利性及非盈利性运作模式也使得医药流通企业走向整合,通过自我发展及并购形成具有较强物流配送能力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医药流通企业,取消画地为牢的地方经济割据现象,大大减少中间环节,全国将从目前的约万家锐减到不超过50家医药流通企业。医药生产及流通企业均可在全国销售及国家的招投标,这样可节省大量资源,减少中间环节,大幅降低药品成本和价格;由于目前流通运输条件及工具是造成药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如甲肝疫苗事件),GSP条件下运输配送成本很高,促使医药流通企业加大投入改善运输条件,确保药品质量。

  四 建立符合新的医药卫生体制的医药生产流通市场经济新模式

  1、建立更适合国情的GMP等级制

  为了适应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我们认为在目前国情条件下GMP也应分等级,按一星级至六星级形成完整体系,在必须符合基本医药卫生要求前提下使不同GMP标准的产品实行不同的价格体系;而不是一味照抄、照搬欧美标准或赶超欧美、人为的提高标准,使资源不能更有效使用。

  目前GMP改造花费1600多亿,高水平重复建设,小厂是少了一些,但是使得大多数企业规模更大,产能大幅增加,500多亿资产空闲;如果将该笔巨额资金花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上,最少会出500多个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

  2、应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现代条件下的用药观念

  原来的一、二、三线用药标准不适应中国目前的国情,用药应对症下药,能取得良好的医疗效果是最主要的,而不应该人为设置医疗用药方案。如用头孢噻吩、头孢硫脒等所谓一、二线药,价高、副作用大、用量大,价格还高于三线药,那就应该用所谓的三线药,确保疗效,副作用又小,降低费用。如SARS爆发,钟南山院士就是采取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来抢救医治病人,而不是墨守成规采用一、二、三线用药的治疗方案,取得非凡的成功。

  现时由于中国新药开发体制问题,高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新药价格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国家应完善新药定价机制及其他配套措施,充分考虑新药研发的风险与投入并考虑较高的利润率,从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而不能以单一的定价机制,对仿制及新药特别是发明专利药不加区别的统一定价。

  结语

  医食住行,医是第一位的。健康是人类的第一财富,医疗卫生健康方面的支出也就是人们的第一支出,医疗卫生费用也成为政府的第一大支出。21世纪最大的产业是健康产业。让我们共同为我国医疗医药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