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经济解读] 通货紧缩:现在和将来都不太可能出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 01:17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上海证券报 左小蕾

  最近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是否出现通货紧缩的讨论很多,这些不同的观点给市场带来一些困惑。我们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不同看法的来龙去脉。

  首先,我们发现对“正在进行时”的现阶段是否已经出现“通缩”的不同的观点是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不同。

  一种观点认为,CPI是增幅下降,并不是负增长,不能说是通货紧缩。而且现在的价格水平CPI并不能真实反映通货膨胀的实际状况。现在实际上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这里定义CPI“负增长”是“通货紧缩”。所以CPI增长虽然连续同比、环比都有相当幅度的下降,但CPI还是“正”增长,只是增长幅度的下降,更没有出现“负增长”,不能据此认为通货紧缩已经发生了。

  另有观点认为,CPI增幅同比下跌幅度很大,从第二季度开始,连续两个季度CPI增幅下降。前三季度的CPI增幅同比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而9月的环比也下降了0.3%。经济现在已经处于通货紧缩的状况。这里定义CPI增幅同比和环比都连续两个季度大幅下滑,而且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所以通货紧缩已经开始。

  在“负增长”的定义下,当然不存在通缩。在“连续下滑”的定义下,通缩就是现实了。经济是否出现通缩,首先必须把“概念”统一起来,并且不能“各自表述”,才可以避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使人们感到困惑。

  一般认为,“通货紧缩”意味着严重供大于求,许多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厂商利润下降,工厂倒闭,失业率剧增,同时伴随连续两个季度GDP的“负增长”,经济进入全面衰退。

  如果接受这样一个定义“通货紧缩”的共识,我们认为,至少可以消除现阶段对“通货紧缩”的恐惧了。

  虽然前三个月的CPI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1%,但是粮食价格下降是这次价格水平下降的最关键因素。从数据中我们看到,前三季度,食品价格同比回落了7.6个百分点,粮食价格同比回落了26.5个百分点。去年由于自然灾害和种植成本的增加使粮食产量下降,粮食价格有比较大幅度的上涨,属于非正常因素。今年“不可抗”因素有所减少,加上相关政策的支持,粮食产量恢复正常,粮食价格自然下降,CPI水平随之调整是合情合理的变化。由粮价的变化导致CPI增幅的回落,而并不是大面积的商品价格下降,不会形成带来危机的“通货紧缩”。

  我们还应注意到,许多产品的价格下降是因为生产率的提高,成本下降所致,并不一定是生产过剩。而有些过剩供给的产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存在,不应成为当前价格水平下降,导致形成现在通缩的理由。因此,CPI中非正常因素的调整不会导致其他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滑,CPI增长幅度的下降与通货紧缩不能划等号。现在的经济形势应该是“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局面。

  其次,我们发现,对通缩的“将来时”的分析各自强调的影响因素不同。

  一种观点强调,虽然煤电油运出现短缺,但是上游产业和原材料的价格始终没有完全放开。如果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各种市场供不应求的短缺,上游产业和原材料的价格一定会上涨,传导到下游产业进而传导到最终消费价格上,CPI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将来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不是通货紧缩。

  另一种观点强调,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造成许多产业的产能过剩。这些过剩产能将来大规模释放出来,会造成这些产业的产品以及相关的产品价格下降,进而影响平均价格水平,CPI会大幅下滑,通货紧缩在所难免。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似乎都只各执“一面之词”。我们主张,判断“将来”是否出现通缩,应该把两方面的意见结合起来。

  严格说来,将来确实是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随着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理顺上游产品的价格机制,可能会导致最终消费价格上涨。特别是去年和今年国际石油不断上涨,国内的

成品油一直与
国际油价
倒挂。如果油价得到相应的调整,相信CPI会受到直接的影响,成为将来主要的通胀压力。还有工业产品价格PPI与CPI之间长期存在3--4个百分点的差距,如果传导机制得到改善,PPI部分传导到最终消费,CPI就可能上涨几个百分点。加上工资上涨和
人民币汇率
调整带来的价格变化,综合这些潜在的价格上涨因素,通胀的概率无疑会增大。

  将来也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这一轮过度投资的行业可能造成一些产品的产能过剩,这些产品的价格可能会受到向下的压力,也会对未来CPI产生下降的压力。我们认为,未来价格水平的走势并不很清晰,需要进一步观测来自哪一方面的压力更大。

  但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就算通缩的压力超过通胀,我们也不认为将来会出现伴随“经济危机”意义上的通货紧缩。特别是经济学家们已经全面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问题,这实际上最大程度地揭示了风险。相信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做针对性的调整,某些造成过剩产能的问题会得到“矫正”。特别是在“十一五”规划中扩大内需,推动农村消费增长的模式,应该是吸收已经过剩产能和所生产的产品的有效渠道。政策的调整和战略转移,完全可以改变可能形成通缩的不利因素,形成新的价格水平预期,从而改变通缩的趋势。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