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哈尔滨突然宣布因为检修供水管道,从11月22日开始的4天内全市停止供水,数百万居民瞬间面对史无前例的生活困境。这件事虽发生在哈尔滨市,却触及了一个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风险社会与安全承诺。
如今,全球化正把所有人卷入同样命运中。许多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而成为风险,原来毫不担心的安全保障有时变得极为脆弱。风险应对和安全保障因此成为衡量政府
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以研究风险社会而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学者乌利希·贝克说过,我们面对的风险有3个特征:它是人为的,是超技术的,是“民主”的。所谓人为,意即风险的根源是在我们的制度结构当中。所谓超技术,意思是所有的项目不可能在实验室条件下一一证明其安全。而所谓“民主”,是说受害者人人平等。
从这种“风险社会”的认识出发,引申而来的危机应对策略十分强调超越狭隘技术眼光,超越推卸责任的官僚模式,并把重点放在新的社会合作机制方面,强调以新的社会信任和社会团结化解共同的危机。换言之,技术解决方案很重要,但是社会的和衷共济与相互信任更重要。
不妨比较一下。去年美国东部地区突然发生大停电事故,纽约竟然保持了高度的秩序。然而今年在新奥尔良,一场飓风却引发严重的社会秩序危机。比较起来,供电系统的大面积崩溃恐怕更出人意料,更无从实施什么预案。真正维持秩序的力量在微观层面,市民的秩序感、克制能力、互助精神乃至经历了“9·11”事件之后的处变不惊,都起了作用。而在新奥尔良那里,长期以来的不良社会政策使基于强大技术装备基础上的救援方案,从一开头就失效。
哈尔滨全城停止供水,必然是遇到了极为严峻的危机情势。争取公众的信任与配合,为查明原因解决问题提供时间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当然是最基本的考虑。11月21日,哈尔滨市政府发布公告称,停水原因是要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检修;但在22日又发布公告称,根据黑龙江省环保局监测报告,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后可能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对争取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减少社会恐慌,以及消除信息混乱的影响来说,这种及时公布相关权威信息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前后两天的停水原因相差如此之大,却又表明,在信息的确认上,当地政府还要更审慎、更科学、更透明;否则,就可能会给各类“小道”消息留下生存空间。
同理,通过专家等仔细向公众解释存在问题的危险、困难及解决方案,是危机情势下政府应该做的工作。如此,才表明政府不把公众看作简单的管理对象,而看作是解决危机的依靠力量;不把危机应对看作是政府的秘密工作,而看作是公开的社会学习过程。
《市场报》(2005年11月25日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