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鲍达民:中国所要建设的是自己的银行体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访麦肯锡公司亚太地区董事长鲍达民(Dominic Barton)

  财经访谈-本报记者 单羽青

  今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进入实质性攻坚阶段。中国建设银行上市、中国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中国工商银行股改挂牌,逐一展现出国有银行
改革步骤的三个不同阶段和梯次。最近,有关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于银行改革的作用评论纷呈,其中不乏对外国金融资本影响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的可能性的担忧。

  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路径,怎样辨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改革的方向,带着这些问题,在上海瑞安广场23楼的办公室,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mpany)亚太地区董事长鲍达民(Dominic Barton)接受了包括

中国经济时报在内几家媒体的采访。

  在回答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提问时,鲍达民说:“在银行改革的过程中,吸引外资能够带来相应的技能,这是好事情。但是,归根到底,中国所要建设的是一个自己的银行体系。如果说我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前景有一个梦想的话,那么,我希望十年后在按市值计的世界十大银行中,有三、四家是中国的银行,还有一两家是印度的银行,其余五家可能来自北美或者欧洲。这与全球各地的经济力量和经济发展是相称的。”

  在吸引外资参与中国银行业竞争的过程中,需要中外资银行的平衡发展

  鲍达民:如果看一下南美洲的阿根廷,其银行体系彻底崩溃,墨西哥没有自己的银行,都被外资控制;而波兰、捷克等一些东欧国家的银行也几乎为外资掌控,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一方面希望有外资参与中国银行改革,但更重要的是,希望看到未来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全球领先的银行,而不是谈到全球领先的银行就只有花旗、汇丰,中国应该逐步培养或者建设本地的全球领先的银行。在吸引外资参与带来银行业竞争的过程中,需要中外资银行的平衡发展。

  荷兰是一个欧洲小国,却有两个世界级的大银行,一是荷兰银行,另一个是ING。当初荷兰政府说要培养两个世界级的大银行时,恐怕很多人都未必觉得能够实现。然而,经过持久的努力,当地政府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就像金融体制改革,必须要有目标指引才可以实现,否则,不可能凭空产生。

  说到金融体制改革,可能更多的人关注外资银行带来的技能,但在改革过程中,政府需要关注本地银行能力的提升。像在印尼、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瑞典等地的银行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当地企业和本地银行都得以成长。所以,我同样希望中国本地的银行和公司也可以借助开放的机会茁壮成长。

  只有外国资本的投入,而不改善银行的管理技能和治理架构,引进外资将毫无意义

  记者: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似乎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金融体系的低效率以及对于金融危机的担心成为金融体制改革最大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的改革又加剧了人们对于金融危机隐患的担心。这种情况下,金融改革应该从何下手?

  鲍达民:这可能需要从几方面来考虑。首先,应该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抱持坦率、开放的态度。比如,从1分到10分做一个金融体系由弱到强的排序,我们现在尚处于3分至4分的阶段,这恐怕是一个现实。应承认现状,并着眼于此去通盘考虑,设计改革路径。其次,金融体系改革会牵涉许多的相关部门,保险业、证券业和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出现,需要各类监管机构之间协调合作,这也需要通盘考虑和制定全面的计划。第三,改革的时间跨度上需要现实考量,比如,用五到七年的时间完成改革全过程是比较现实的,不能指望2年内就可以改革好一切。

  记者: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过程中,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一个重要步骤,你认为这种举措在不触及国有控股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成功吗?

  鲍达民:说到引进外资,首先中国并不缺少资本,某种角度而言,中国的资本是非常充裕的。但是,引进外资最重要的是带来的技能、流程、公司治理架构的改革和提升。如果只有外国资本的投入,而不带来相应的技能和治理架构的改善,那么,引进外资将毫无意义。这是问题的关键。

  经济高速发展时必须小心行事,建立健全一些基本的机制和体制

  记者:作为麦肯锡金融机构咨询业务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你曾经担任麦肯锡韩国分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就韩国银行系统重组问题向韩国金融监管委员会提供咨询建议,并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制定有关战略。我们注意到,你在《危险的市场——金融危机中的管理之道》一书中,并没有仅仅涉及如何在金融危机发生期间管理金融机构,更重要的是,你在书中详细阐释了如何对金融危机进行预测和准备,并在未实际发生危机的情况下管理和利用动荡的市场状况。你认为,这本书对于中国金融业改革中的危机防范会有什么启发意义?

  鲍达民: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的经济发展时期,金融领域亦然。很多国家同样经历过这一重要时期。历史经验表明,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就会有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但是,并不等于说中国就一定会出现金融危机。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说虽然中国的金融体制正在不断改善,但相对而言仍有一些薄弱环节。在经济高速发展时必须要小心行事,建立健全一些基本的机制和体制。作为政府、金融机构、公司企业,都既有远虑也有近忧,否则,将会面临很大的危机。

  记者:这种潜在的危机因素主要体现在哪里?

  鲍达民:回顾过去十年,全球的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经济更趋于融合。过去15年,全球市场累计的资本金额增长了10倍左右。资本跨境流动使各国间的经济关联度进一步提高。这种情况下,如果说世界上某一个地方出现危机的话,其他的地方也会受到影响。变化的重点并不完全在于金融市场资金的流动性提高和流通量增大,而是资金的流向往往由在纽约和伦敦金融市场上的一些年轻人来决定,不是掌握在各国政府手中。

  可以看到,过去20年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数量也大幅度增长,而且危机的出现也不会就此罢休。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剧,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做好准备,就会碰到大问题。可以说,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并不是200年才发生一次,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个国家都应强化金融体制以应对潜在的风险。

  中国银行业的发育与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你对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如何评价?

  鲍达民:如果把世界上金融体制的发展程度做一评判,从最低最不发达的打分为1,到最发达的打分为10做出排序,1998年的印尼是1分,最发达的英国伦敦的金融体系是10的话,中国现在处于3分至4分之间。当然,中国的金融体制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得出这种评分的依据是什么?

  鲍达民:首先,金融市场涉及范围很广,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资本市场等,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以银行业为主导的,这在任何一个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属正常。但银行业有一个问题,它对市场的反应较慢,贷款决策的好或坏并非立竿见影就能反应。资本市场的反应则快得多。所以,银行放贷若有问题的话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达到一定程度会突然爆发。目前阶段,中国需要更多地去发展资本市场、发展保险业,包括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

  还有银行业的结构问题。中国银行业结构中国有银行占绝大部分,随着银行上市,国家控股的比例正逐渐下降。如果看一下银行业绩表现,可以发现,过去五年中银行业绩的表现都有大幅提高。但也存在一个担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它们的业绩表现是否还能保持。其他的股份制银行、城市

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业绩表现则参差不齐。而随着竞争加剧和市场变化,弱势银行肯定会遭淘汰,因此,弱小银行的处理是未来面临的一大困局。

  第三,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提高,监管机构还需要很多的培训和资金。我相信对于监管机构一块钱的投入产生防止出错所带来的回报可以达到10倍以上。

  第四是公司治理。好的董事会是企业良好运营的第一张安全网,然后才是监事会。中国的公司治理过去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这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大大加强,需要更强的董事会机制来强化对管理层的管理。

  最后,中国银行体制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如征信机构的规模不够大,不足以覆盖大部分人口,没有很好起到收集消费者信贷行为的功能,而且市场上也缺乏非常出色的评级机构,对公司尤其是本地公司进行评级。此外中国的支付体系也非常薄弱,落后的不能称之为现代化的支付手段也同样是危险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08,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