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产业发展景气报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 01:12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上海证券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证券报

  2005景气分析及2006发展展望

  总体策划

  谢伏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育松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课题负责人

  冯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杨建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杨宇东上海证券报采编中心主任助理

  课题组成员

  邹民生、梁洁波、王剑、许伟、魏云

  报告支持单位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2006年国内煤炭需求量预计为208573.1万吨,同比增加14515.1万吨,增长7.48%;增速较2005年进一步趋缓,远低于GDP增长速度。煤炭总产量也将继续减缓,预计总产量将达到21.6亿吨,同比增长4.85%。

  2006年全年电力需求为26637亿度,同比增长11.3%,电力需求增长仍然强劲。重化工业和生活消费依然是拉动电力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竞价上网将导致行业利益重新分配,电网企业将明显获益,在发电市场的竞争中,大型发电集团占有一定优势。

  2006年国内原油需求的增幅将与2005年大致持平,总需求量将达到3.31亿吨,同比增长6.65%,成品油消费量将达到1.77亿吨,同比增长6.27%,与2005年6.23%的增速基本持平。天然气需求量将增长21%,达到680亿立方米。

  住房作为一种耐用消费品具有投资属性,

房地产投资需求逐渐凸现。目前大多数居民仍选择银行存款的投资方式。中国股市长期不景气,股市、基金、债券三大主要投资方式的表现不尽人意,住房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金融工具作用凸现。

  煤炭工业

  增长景气稳中有降

  2005年上半年,煤炭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保持稳步上涨态势,但自6月份后景气指数开始小幅下滑;效益景气则在2005年初有所上扬后开始呈现平稳走势。增长景气略有下滑的原因在于煤炭需求回落明显,煤炭销量减少,价格在三季度有所降低。但规模企业产量增幅依然较快,前8个月煤炭行业销售收入及效益持续大幅改善,但较2005年初的增长速度已有所下降。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煤炭需求(国内)预测模型”的分析,2005年上半年国内煤炭需求量为92916万吨,同比增长9.42%,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减缓;上半年煤炭出口为3675万吨,同比减少14.53%,而煤炭进口增长迅速,上半年共进口煤炭1200万吨,同比增长57.2%。上半年总需求量约为96000万吨,同比增幅为8.54%。下半年煤炭出口将有所增加,但出口继续快速增长,煤炭需求增速进一步减缓,2005年国内煤炭需求量为194058.1万吨,同比增加16031.3万吨,增长9.00%;中国煤炭总的需求量为201658.1万吨,同比增加15226.3万吨,增长8.16个百分点,近年来首次低于GDP增速。

  2005年上半年我国煤炭总产量为130500万吨,增长8.04%,其中规模企业产量达到11397.5万吨,同比增加14564.5万吨,增长15.0%。规模企业产量增长更快,占煤炭总产量比重较往年有所提高,达到87%。煤炭总体增速有所趋缓,规模企业产出增长迅速,其增长能满足煤炭需求增长要求。预计2005年煤炭总产量将达到20.6亿吨,同比增长5.32%;全年规模企业产量将达到178230.1万吨,同比增长13.89%。

  煤炭输运能力在2005年得到了大幅提高。尽管一季度,春节因素大大压缩了煤炭的运输能力,主要运煤专线通过突击抢运的方式实现了煤炭运量的大幅提高,但二季度后,铁路、水路运煤能力同时大幅提高,上半年大秦、侯月、两线煤炭运量就增加4432万吨,占全国铁路净增运量的98.9%。水路运煤增速在20%左右,公路运煤也相应大幅增加,煤炭输运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年来看,铁路运煤全年将增长1.2亿吨,增速达11.9%。水路运煤能力也大幅提高,全年将能达3.9亿吨,增速达15%。同时由于出口的减少,内贸水路运煤增速将超过20%,大大提高了国内煤炭供应能力。公路外运能力也大幅提高,仅“三西”公路外运煤就可达1亿吨,有效地丰富了煤炭运输方式。整体来看,煤炭输运在2005年取得前所未有的改善。

  2005年国内煤炭需求增速降低,加上净出口的迅速减少,煤炭总需求进一步降低,虽然煤炭产量增速也相应减少,但高涨的煤炭价格促使小煤矿产量依然增长较快,煤炭库存水平较2004年同比大有增长。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国家进一步加强小煤矿的治理工作,但产量增幅预计依旧高于需求增速,煤炭库存仍将继续增加,到年底预计社会总库存将可能超过1.4亿吨。

  一季度,尽管煤炭产需有较大的缺口,但各港口及主要用煤企业库存仍有所增加。社会煤炭库存总体没有增加,分布却趋于合理。二季度,随着铁路运煤的持续稳步增长、水路运煤的快速增加以及东南沿海煤炭进口的迅猛增长,终端企业煤炭库存继续增加,分布更加合理。到6月份,直供电网的煤炭库存近2000万吨,煤炭存量平均可用15天以上;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电网电煤储量均比较充分。下半年尽管进入用煤高峰期,但煤炭需求增速继续下滑,煤炭产量增速虽大幅下降,但已足以满足需求增长,如果限制小煤矿不力,甚至会出现供远大于求的不良局面;同时煤炭输运能力将稳步增加,终端行业煤炭库存尽管可能会有所减少,但分布较2004年同期已更加合理。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煤炭需求(国内)预测模型”的分析,2006年国内煤炭需求量预计为208573.1万吨,同比增加14515.1万吨,增长7.48%;增速较2005年进一步趋缓,远低于GDP增长速度。煤炭总产量也将继续减缓,预计总产量将达到21.6亿吨,同比增长4.85%。规模企业产量的增长将超出煤炭需求增长,能够较好地满足煤炭需求。煤炭价格上涨空间不大,煤炭行业利润率稳定在高位,预计全年平均为9.85%,煤炭行业投资价值偏好。

  电力行业

  增长维持高位

  产能的持续扩张和旺盛需求的拉动,使电力行业增长景气维持高位,但由于煤价持续走高,电力企业成本压力不断增大,2005年初效益景气回落到低谷,5月份煤电联动方案实施,电力企业效益景气有了恢复性的上升。1--4月份电力行业收入快速上升,同比增长28.6%,增长景气出现大幅上升,但效益景气却大幅下降,全行业利润同比减少了23%。5--8月份电力生产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34.4亿元,同比增长14.9%,实现利润293.87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长和效益景气均大幅回升。

  今年1--8月,全国发电量共计15664亿度,同比增长13.4%,预计全年的发电量将达23931亿度,同比增长12.4%。电力需求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电力需求增速呈现出逐步放缓的走势。从季度上看,三季度为用电高峰,月度上看,7、8、12月为用电高峰。

  今年1--8月,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电力供应仍呈现紧张局面,但较去年同期有所好转。用电缺口大大缩小,普遍“电荒”的局面已改善为局部短缺,电力需求增速放缓、发电能力增长较快、电网改造提高输电能力、水电厂来水充足和电煤供应充足是促成电力供需紧张形势缓和的主要原因。

  整体上看,2004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47亿千瓦,并有2.8亿千瓦电站项目在建。按建设周期平均四年计,2005年投产的发电装机容量为7000万千瓦左右,年底将形成5.17亿千瓦的装机容量。全年来看,2005年全国平均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下降到5000小时,明显低于2004年5460小时和2003年的5250小时。季度上看,2005年一季度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要低于2004年和2003年同期,但仍高于2002年同期。二季度由于工业生产加速,用电趋于紧张,但总体情况要好于2004年和2003年。四季度由于发电能力的增长,供需紧张情况将得到缓解,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将低于2002年同期,表明自2002年起的电力短缺局面有望在2005年底得到扭转。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的预测,2006年全年电力需求为26637亿度,同比增长11.3%,电力需求增长仍然强劲。重化工业和生活消费依然是拉动电力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将有大幅缓解,年底装机容量有望达到5.8亿千瓦,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将低于5000小时。同时竞价上网将导致行业利益重新分配,电网企业将明显获益,在发电市场的竞争中,大型发电集团占有一定优势。

  石油天然气行业

  效益分化加剧

  2005年前三季度,国内能源市场继续保持了需求旺盛的势头,石油和天然气产品产销两旺,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仍然持上行之势,行业效益景气总体较较去年略有上升。据统计,1--8月份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0823.18万吨,同比增长5.22%。从全年需求形势看,预测显示,2005年全年原油需求量将达到3.1亿吨,同比增长6.22%;成品油需求量为1.67亿吨,同比增长6.23%,低于去年19.8%的增速。其中:汽柴煤油的消费量分别为4637万吨、10896万吨和1157万吨,增幅分别为0.68%、8.31%和10.69%,全年柴汽比为2.35。

  从2003年末开始,国际油价一路飙升。国际原油价格先后在2004年5月11日和10月22日突破40美元/桶和55美元/桶,形成了两个油价上涨高峰。随后油价回落到45美元/桶左右并持续到2005年1月。从2月中旬开始,油价再度飙升,并于3月15日再次突破55美元/桶,之后在5月份油价略有回落,6月份再度发力,并且直逼60美元大关。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油价时代。

  从全年价格走势来看,一方面国内能源及运输紧张状况仍未完全得到缓解,区域性、结构性的资源紧缺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国际油价在上半年就持续攀升至历史高位,预计下半年虽有回落,但仍保持在50美元以上的高位运行。据此估计,今年我国成品油价格总水平将会呈现稳步攀升的高位运行态势。

  国际油价的高涨,带动了上游开采业利润的增长。受国内需求拉动和油价上涨的影响,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增长指数一直保持上升态势,效益指数也稳步增长,二者均处于高景气水平。据统计,1-8月份,全国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实现销售收入3757.06亿元,同比增长45.75%;利润总额达到1918.43亿元,同比增长75.49%;销售利润率为51.05%。与此同时,处于下游的石油加工业效益则呈下滑之势。进口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炼油厂炼油成本上升,但是国内成品油零售价调整滞后于国际油价,成本传导滞后,造成石油加工业利润急遽下降。虽然石油加工业景气指数不断上升,但是效益指数却明显下滑。据统计,1--8月份,石油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430.21亿元,同比增长35.60%;利润总额为-102.54亿元,同比下降了161.93%;全行业亏损严重。

  模型预测显示,2006年国内原油需求的增幅将与2005年大致持平,总需求量将达到3.31亿吨,同比增长6.65%,成品油消费量将达到1.77亿吨,同比增长6.27%,与2005年6.23%的增速基本持平。天然气需求量将增长21%,达到680亿立方米。

  钢铁行业

  进入短周期下降轨道

  至2005年9月份整个钢铁行业的增长景气已由年初的168.3028下滑至143.5405点,效益景气指数也相继回落,至目前的112.3259点。行业处于短周期的下降通道之中。

  钢铁行业的增长景气在经历了2003年全年和2004年一季度的持续上升之后,于去年4月份小幅反弹;接着从2004年8月份的170.50点一路回落至今年8月份的145.75点;效益景气经历了2004年小幅震荡攀升,今年第二季度逐步回落。整个钢铁行业处于短周期的下降阶段。

  今年前三季度随着需求增幅的回落以及产能快速的释放,国内钢材供大于求的形势压迫多数钢材产品价格下跌。市场价格低靡、成交量的清淡,致使厂家出货减少,库存积压。1-8月份,整个钢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889.01亿元,同比增长43.19%,利润797.99亿元,同比增长30.86%,利润率为0.057,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6%。

  宏观经济调控的滞后影响在今年开始显现,钢铁行业投资增长率不断下降。据统计,2004年全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2003年的96.6%下降到了26.9%;而2005年一季度,钢铁投资更是出现了四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1.4%,占全国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7%下降到3.7%;一季度之后,钢铁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控制,投资增长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来看,2005年上半年城镇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投资974.25亿元,同比增长18.6%,比全国平均水平27.1%低8.5个百分点。

  用钢行业景气也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用钢量在所有行业总用钢量中比例超过50%的建筑业受到房地产业投资逐渐放缓的影响。2005年1--4月房地产业完成投资3405亿元,同比增长26.7%,较去年同期增幅回落9个百分点;商品房竣工面积5998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3%,低于去年同期24%的增幅;销售面积741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6%,而去年同期增幅为31%。5月份商品

房价格和投资增幅都进一步趋缓。中央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方针是“稳定增长”,防止房地产价格的“大起大落”。从上述运行数据来看,调控已初见成效。尽管近来市场上有声音为房地产业松绑,但中央从维持政策延续性的立场出发,预计短期内房地产行业不会有大幅反弹。

  房地产行业

  调控初见成效

  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房景气”数据可以说明2005年房地产走势情况。全国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自1月份103.44逐渐下降到8月份101.86,表明总体来看,2005年房地产市场处于景气下降区间。

  2005年是房地产行业颇不平静的一年。第一阶段(1--3月):2004年为抑制房地产业过热,中央实施了“管严土地,看紧信贷”为主的宏观调控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地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但供给增速减缓与需求的快速增长导致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市场预期的放大作用下,使得2005年一季度房价继续加速上涨。第二阶段(4--6月):房价上涨促使国家在二季度出台一系列旨在稳定价格的宏观政策,从稳定经济社会全局的角度抑制房价上涨。这一轮调控政策以抑制投机需求为主,主要措施包括买卖住房征税、抑制短期炒买卖商品房和提高按揭比例,同时加强存量土地管理打击囤积土地行为稳定供给。政策有效的抑制了房价涨幅,但市场观望气氛造成交易量萎缩,房地产各项开发指标全面放缓。第三阶段(7--8月)考虑到房地产业不景气带给整体经济可能的巨大影响,三季度后政府政策从打压转向平稳,通过调整公众预期促进房地产“软着陆”。截至2005年8月份,房地产各项开发指标景气止跌维持平稳,房市总体价格上涨幅度放缓,局部地区价格小幅下跌。

  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房地产行业通过房地产投资进而对总体经济走势产生影响。首先,房地产投资在全社会总固定资产投资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在成熟的过程中投资起伏较大,但总趋势逐年上升,2004年房地产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已达到18.78%。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对于促进宏观经济增长又具有重要意义。我国1997年后居民消费速度放缓,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对于拉动国民经济有重要作用。所以规模逐渐扩大的房地产投资正对国民经济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从绝对增长率来看,房地产投资增速自96年之后呈现稳步增长的阶段,2004年较2003年房地产投资额增速为29.6%。

  未来的房地产长期走势分析。第一,房地产基本住房需求和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从基本住房需求来看,购房需求目前已经开始释放并有仍有巨大潜力。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经历了千元级(洗衣机、

冰箱、电视)、万元级(计算机),逐渐将步入十万元级,这主要包括汽车和购房消费。国际经验表明,人均收入1000美元是购房消费的消费起速点,而事实上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购房需求已经提速,并且呈现居民收入水平越高,购房消费增长越快的趋势。中西部地区总体经济水平比较落后,但商品房销售无论销售价格还是销售量都处于稳定提速中。随着整体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购房消费需求都将保持旺盛。

  住房作为一种耐用消费品具有投资属性,房地产投资需求逐渐凸现。目前大多数居民仍选择银行存款的投资方式。而事实上,目前银行存款利率水平较低但物价上升水平很快,造成银行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加上中国股市长期不景气,股市、基金、债券三大主要投资方式的表现不尽人意,住房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金融工具作用凸现。

  第二,房屋供给能力有限造成价格持续上涨。住房供给在短期内将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但从长期来看,国家对于增量土地控制的作用将逐渐显现。由于住房用地本身数量是有限的,也就说明房屋供给能力是有限的,但需求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保持旺盛,这种供需矛盾必然反映在价格的持续增长上。当前我国房地产周期特征比较明显,而周期也较短(一般认为我国房地产周期大致为7年,而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美国18至20年一周期,日本、英国10年左右)。这样各年间随着景气周期的轮换价格增幅有所不同,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价格持续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