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省长喝过第一口的水一定安全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 08:54 中国经济时报 | |||||||||
■曹林 近日最牵动舆论神经的新闻,莫过于哈尔滨停水风波:因怀疑前段时间的爆炸事故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哈尔滨市做出“临时停止供水”决定,政府启动紧急预案,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应对松花江水污染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水。针对市民对再度供水是否能保证安全的疑问,省长张左己说,这一点请大家相信,政府一定会对百姓负责的,
第一口水我先喝——言下之意很明显:如果水有问题,第一个受害的将是省长。为了争取公众信任,高官把自己的健康推到危机应对的风口浪尖,主动把自己当作“治理人质”,这种道德勇气确定让人佩服。不过,这种看上去很有力的承诺,如果理性审视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很无力:凭什么说“省长喝过第一口”的水就是安全的?老百姓的质疑难道要的只是这种道义承诺? 以“自己先喝第一口水”来传播公信力,看起来很有“牺牲精神”,其实包含着这样一种逻辑:领导先喝第一口水,表明领导充分相信水质,因为领导相信水安全,领导的判断高于百姓,所以老百姓也应该相信水没事儿——显然,这里面包裹着一种“官本位”思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信任机制是非理性的,因为这种逻辑中老百姓没有自主自足的东西。 韦伯区别过三种信任模式:传统型、个人权威型和法治型,“先喝第一口水”的承诺就属于个人权威型,其实,公众的质疑主要是想追求“法治型”:需要有一种公开透明的危机治理机制,让老百姓自己的眼睛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整个治理过程,掌握充分的政府信息和水质信息,从而根据自主的理性做出关于水质的判断——“先喝第一口水”的承诺中,只有省长一个人的知情而无普众性的知情。 另一方面,以“先喝第一口水”担保水质,是以“个人信用”来为一件关系到千百万居民健康的大事作担保,这种担保是很无力的,张省长再高的信誉也担保不起。凭什么说“省长喝过第一口”的水就是安全的?一个人的承诺负载得起几百万人的生命安全吗?所以,只有制度性的“公共信用”才能进行理性的担保,才有足够的信用分量。 说到底是危机治理中“人治”与“法治”的距离,“先喝第一口”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恰恰是根深蒂固的人治思想。 如果是以法治应对危机,高官不应该说“第一口水我先喝”,而应该第一个保证及时公开危机治理信息,第一个身先士卒地履行政府责任。领导第一个上,冲在队伍的前面,死而后已——这是革命战争时代流行的政治品质和动员手段,在当下时代的危机治理中,“第一个上”应该从道德勇气转化为一种对法律的尊重。 如果是以法治应对危机,高官不应该说“第一口水我先喝”,而应该说“如果谁喝水出了问题,我第一个承担责任”,现代政治应是一种责任政治而非道德政治。“先喝第一口水”承担的只是非常狭隘的“试错”责任,而“第一个承担责任”背负起的才是完整的危机治理责任,表达的也才是法治自信——老百姓需要依赖的是正是这种自信。非典的治理经验早已表明:只有法治,才能让我们安全地渡过危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