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评论 > 正文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易宪容

  当前经过外汇注资、财务重组后的国内商业银行都进入改革高潮,交行建行的上市、中行的引资、工行的股改挂牌、农行的整改,国内商业银行改革进入如火如荼之中。可以说,随着交行建行上市的完成,自2003年以来的国内商业银行改革已经充分展开,并开始迈上一个新的征程。随着国内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关于商业银行改革逻辑的检讨之声也纷
至沓来。大者如金融安全战略,小者如上市地的选择,无一不在公众关注之内。而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定价及上市后影响问题,则成目前国内外对国内商业银行改革最为争议的话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归纳这个言论并进行一定的评价。

  目前外国战略投资者进入国内商业银行业成了

银行改革的主旋律。正面的看法是,引进海外的战略投资者,不仅在于改变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机制、内部
审计
、信贷文化及风险评估技术与观念,而是根本上在于改变目前国内银行业基本格局,形成有效的金融市场竞争。因为,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不仅能够优化国内银行业机构的股权结构,改变国家股一股独大的僵化局面,还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可以增强金融机构的市场
竞争力
;引入国际知名的股东,能提升国内银行在国际上的市场形象,有利于国内银行海外市场的发展与融资。更重要是整个银行运作机制的改变,是把整个国有银行置于国内与国际投资者的监督之下。

  反面的观点是,大量地引入战略投资者,一是认为外国银行对国内的快速扩张会不会危及国内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二是大量地向战略投资者出让股权是不是廉价出售国有资产。甚至有人认为,中国金融业向外资贱卖股权如一场招商引资的大跃进,谁向外资出售的速度快、出售的比例高,谁就能得到执政的政绩和媒体的掌声。国内金融企业在境外像甩卖温州鞋子一样竞相甩卖金融股权,甚至多家金融机构向同一境外投资者压价竞卖,这将会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本文认为,对于外国战略投资者进入国内商业银行,并非仅是引入多少资金的问题,而是引入一种机制、一种保证与信用、一种管理方式与技术的问题。国内银行业脆弱性根源就是产权界定不清晰、股权结构单一性,而这样的股权结构不仅导致整个国内银行业运作机制无效率,而且导致了风险极高的以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业融资格局。因此,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是国内银行改革最为重要的一步。

  外国战略投资者引入是不是把国有资产拱手向外人相让?其实,对于股改前脆弱的国内银行体系来说,早就从技术上处于破产之状态,许多国内银行值无所值,如何来让?只有对国内银行业进行根本性改造,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来增强国内银行业的体质,改进其治理结构及经营方式,才能为国有银行上市及卖一个好价钱创造条件。从交通银行的情况来看,如果不是香港汇丰银行引入,以汇丰银行作为交行的一种信用担保,交行上市要卖到现在这个价钱是不可能的。同时,最近建行上市的情况也如此。外国战略投资者上市前进入国有银行,本来就是进入一家风险较高的银行,这些银行上市后有溢价也属正常。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溢价而是亏损,他人会为外国战略投资者的这种亏损承担责任吗?也就是说,这种溢价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回报。更何况,外国战略投资者引入让国内银行价值真正展现出来。

  国内商业银行的价格高低、国有资产是否流失一直是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的定价时面临的质疑,但是,对每一家国内商业银行来说,不仅不同银行内在约束条件不同,而且不同的银行上市时其市场环境也殊异。因此,这些银行公开上市定价要找到一个同一的标准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同一银行,也可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有不同的定价。国内银行上市价格的高低只能根据市场条件来确定,是无法以主观臆断去推定其合理性。因此,上市是公司和投资者合作与博弈的过程,最重要的在于用管理层的表现说服投资者相信其盈利能力。

  特别是,国内银行的制度性的因素(社保、劳动政策、高管激励、税收政策、历史上不良贷款包袱等)对其定价影响较大。因此,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体制性因素是国内商业银行改革的前提条件,任何国内银行改革都不可能跨越它。也就是说,目前商业银行的定价问题并非在于其高低、在于其资产是否流失,关键是如何在实际谈判的过程中找到商业银行谈判定价与制度性约束条件影响的均衡点。价格是什么?价格就是买卖双方谈判愿意接受的结果。任何以事后的价格来判断事先的交易合理性都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建行上市评估,国内外基本是上肯定的评价。一般认为,10月27日建行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是政府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两年来重大成果。它应该是中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改革的分水岭;表明中国决心创建更透明、更复杂的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体系;建行的上市拉开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的序幕,给海外投资者带来了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果的机会。

  在本文看来,前几年,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重点放在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上,但实际上的效果并非很好,因为如果生成不良贷款的机制不改变,银行不良贷款再剥离也无济于事。管理层早已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而建行中行率先改革,找到了借助于政府帮助的财务重组、组织重构、机制重塑、公开上市的大思路。这次建行上市过程中引进了外国战略投资的做法,为建行转变为一家公众公司打下基础。因为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刚开始时并不是着眼于拓展海外市场,也不仅是为战略者所带来的管理经验、技术、产品开发能力、资金,更重要是整个银行运作机制的改变,是把整个国有银行置于国内与国际投资者的监督之下。

  这样背景下,建行上市向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步是否迈得成功,上市价格当然十分重要,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上市之契机,让国有银行真正改变为现代商业银行,即真正建立起一套商业化银行运作体系。建行上市仅是建行股改开始,其路更长,要做事更多。

  还有,建行上市后,投资者就有理由会监督公司是否在努力经营,是否能够满足投资者预期目标。当一家公司的行为都在市场的阳光之下时,如果不为投资者努力经营,投资者随时都用脚投票而弃公司而去。已有的经验可以看到,国内不少上市公司也曾抱着侥幸的心理试图用以往国内证券市场方式来香港应对国际投资者,但最后抛弃的只能是自己。

  再就是,目前银行体制改革中两大问题仍然是进展缓慢。一是社会信用体系及信用文化建立问题,二是国内银行运作的商业化市场化问题。前者是整个银行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后者是国内银行业发展的内在前提。而这些方面,仅仅由一家银行改革、一家银行上市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对一些国内股份制银行来说,它们是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是迈出国内上市的第一步,但这些初始条件没有满足,上市后同样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如深圳发展银行。

  总之,一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相当大的进展,特别是建行上市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困扰国内银行商业化市场化的难点仍然存在,无论是社会信用体系还是国内银行的金融生态,无论银行体制还是银行内部的金融文化,这些方面都存在严重缺失。如果这些方面不努力,先进的商业银行制度要在中国生根是不容易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74,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