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伦敦抛铜事件凸现风险管理缺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张东臣

  尽管相关部门讳莫如深,但“伦敦抛铜”事件的整个轮廓已基本浮出水面。

  一位中国交易员以发改委下属的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的名义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市场上陆续建立了约20万吨铜的空头头寸,合约的交割期为12月21日。由于
该笔空头头寸过大,而市场不相信中国的国储部门能在指定的期限内实现交割,于是国际炒家乘机逼空。

  截至11月18日,LME市场的铜期货价格已经连续涨升至4245美元。据估计,这些空头寸建仓的均价在3200美元/吨左右(约为四五月间的价格),加上另一家与之协调行动的国有大型企业有色中金的空头头寸,总共达到35万吨。照此计算,浮亏可能达到数亿美元。

  由于这些交易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而且涉嫌违规操作,这笔交易被舆论评价为“伦敦版‘中航油’事件”。

  巨额空单:可能是“流氓交易”?

  “按照指定时间交割如此数量巨大的铜,显然不现实。”11月20日,格林期货首席分析师于军礼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首先从时间上看,要想将铜装运到LME指定的仓库并完成注册,至少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目前距离交割期限已只有一个月了。

  如果届时无法交割,那么只有在交割期之前进行斩仓。这样,就必然要在LME市场进行反向对冲,买进同样数量的期货铜。国际基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选择进行逼仓,推动行情上涨,迫使持仓人在更高的价格接盘。

  此前的数个月,此次事件的肇事者刘其兵(音)一直在赌铜价将下跌,而铜价却出现了连续6个月的上涨。据称,刘是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处长,长期代表该中心在海外市场的套期保值业务。两年前,刘其兵在其他交易员还没有看清趋势之前就已经看涨期铜,从而在中国商品交易界一举成名。他还以熟练的技术分析著称,传言其在投资交易的过程中,自建的“老鼠仓”就赚了过千万。

  然而,据《中国日报》报道,国储官员称,刘所建立的上述期铜空头头寸并非代表政府,其损失完全与该交易员的个人行为有关,这些交易没有登记在公司的账户上,并不涉及中国政府。刘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在LME建立了大量空头部位”。

  刘其兵把宝押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将导致铜价走低上,但由于判断失误,当铜价持续上涨到每吨4000美元后浮动亏损加大,刘被解职并于10月中旬被“双规”。

  有媒体披露,国储之所以公开表示与此事无关,是因为该单交易的手续并不齐备。据说,与期货经纪公司的委托协议可能没有,或者是协议的关键部分,即将委托什么人来下单的部分并不存在。可能因为刘其兵在国储做了10多年,那些经纪公司在缺乏协议的情况下仍旧自然认定其在为国储下单。

  据悉,有8家经纪公司和基金为刘提供了交易通道和信用额度,他们分别是:斯迈尔能源下属的斯迈尔金属公司、瑞福期货、伦敦标准银行、巴克莱银行、曼氏集团、AMT、萨顿公司、以及一家总部在法国里昂的基金公司。其中在斯迈尔的头寸最多。

  如果刘其兵的交易确实未经授权,国家供给储备调剂中心拒绝承担交易责任,那么此次“伦敦抛铜事件”将是里森私自交易搞垮巴林银行以后,又一起国际重大的流氓交易行为。其所造成的财务后果可能要落到上述经纪公司或是伦敦结算所的头上。按照英国的金融监管法规,交易所,尤其是期货经纪公司负有对客户进行合规性检查的责任和义务。

  抑制铜价:国储部门尽力“救火”

  此前行事极为低调的国储部门,在过去两周内频频高调亮相,在铜市场抛售库存并大造空头舆论。然而,在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前来采访“伦敦抛铜事件”的媒体记者,却都先后被保安请到了大门外。

  10月份,国储部门开始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增加铜库存;10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抑制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促进铜工业健康发展》;11月11日,一位被认为是国储资深官员的人士通过媒体声称,国储目前手上共掌握了130万吨铜;11月16日,国储通过公开拍卖的形式向国内现货市场抛出两万吨铜;当天晚上,国储发布公告称,11月23日将再拍卖两万吨铜现货。16日晚,受“国储已向国务院申请要求出口20万吨铜”的传闻影响,LME市场铜价下跌了近100美元,至4055美元,但很快又涨回了原来价位。

  国储部门抛铜给国际买家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可惜只是昙花一现。相反,这些高调的言行似乎更坚定了国际炒家的做多信心。国际铜价不降反升,并不断创出新高。沪铜的多个合约小幅度振荡后也创了新高。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信息中心主任童乐申表示,国储此次拍卖行动在行业反映很好,但是按照我国年消费铜370万吨来计算,但2万吨铜只够用两天,平抑铜价的目标远未达到。

  同样因为巨大的空头持仓而成为国际基金逼仓的“猎物”,同样是交易员违反规定进行操作,同样导致了巨大的损失。距“中航油”在新加坡衍生品市场巨亏5.54亿美元仅仅一年,国家物资储备部门就爆出类似的事件,这不能不说类似事件的发生存在某种必然因素。我国是铜进口大国,而且作为国家物质储备部门,在海外期货市场也应该是以套期保值业务为主,为什么会出现因为交易员个人看空就大肆做空的情况呢?为什么未经允许可以下单?一个交易员就能有这么大权限,而受不到相应的约束和监管?

  “市场是残酷的,谁不规范就赚谁的钱。”中航油事件爆发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期货证券研究室主任廖英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此类风险事件的根源所在。“因为是一些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不懂金融、完全外行的官僚们在管理企业和政府部门。”一位期货从业人员措词激烈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如果因为交易员给企业或部门赚了钱,就放任纵容其冒险,从而导致监管缺失、风险失控,中航油不就是前车之鉴吗?如果拿国家的筹码去赌,赌赢了自己能名利双收,输了却由国家买单,这种“赌博”行为还要出现多少呢?这不能不说明相关政府部门在管理上存在巨大的漏洞。

  学者反思:风险管理缺位

  “类似事件的发生,显然是国内企业及政府部门长期忽视风险管理的后果。”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终生教授黄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黄明教授长期研究行为金融学、衍生工具和信用风险。2004年11月30日,中航油事件爆发后,黄明曾被聘为中航油衍生品专家顾问,参与解决善后事宜。

  黄明告诉记者,中航油在衍生品交易上出问题主要因素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复杂的衍生品种不懂得该如何去做;二是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而此次事件的铜期货则是一个简单的品种,不存在会不会做的问题,完全是风险管理不到位所致。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中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铜,不可能不进入国际期货市场进行套保。但国际市场的铜价并不是任何一家说了算的,中国的份额再大,也不具备跟全球市场投机对敲的能力。在这个市场中,大家都有天然的趋利性,一旦你犯错并陷入危机,就会引来“墙倒众人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关键在参与者自己要做好风险的管控。当然,也并不是说不能做空,只是在期货市场卖空的数量必须和实际要卖的现货数量一致,这样才能把收益和风险都完全锁定。

  “出了这样的事,把责任推向一个个人,这样的解释不容易让人接受”。对于国储部门有关“建立这些空头头寸完全是个人行为”的说法,黄明表示难以置信。他说,这其中无非有两种解释:一是“交易所引起的巨额亏损应该由个人承担,政府不承担责任”。这种可能性显然不大,因为如果刘其兵建立的头寸没有获得单位的授权,很难想象那些经纪商在没有明确单位的法律责任之前,就向他个人提供信用额度。当然,如果手续确实不完整,也只能说明国外那8家有经验的期货经纪商和基金犯了愚蠢的低级错误。二是“政府虽然承担经济损失,但这是个人犯的错误,责任不在单位”。而在黄明看来,这次事件确实是个人犯错所致,但同时也是整个单位风险管理体系的失败。

  黄明说,国外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整个是一套比较成熟的体系,执行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完全独立、分开,这正是国内企业和部门所缺乏的。在这方面,西方的很多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果按照风险管理的程序执行,这些冒险的投机行为早就应该被发现并被制止,那也不至于捅出这么大的娄子。

  “非常不希望再看到更多这样的案例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黄明对记者说,他希望政府能把相关的专家召集起来共同探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更希望相关的改进措施和方案能尽快出台。

  内外监控:应双管齐下

  “作为损失的一方,我们也没有理由去责怪市场或交易对手。”美国齐泽顾问公司总裁黄杰夫对中国经济时报说。黄曾在华尔街工作多年,常年穿梭于中、美期货市场。他说,国际期货市场是典型的“弱肉强食”的社会,大家之所以联合起来逼空你,是因为你犯的错误为这些投机者提供了机会。这并非恶意针对谁,至少和意识形态无关。事实上,在国际铜期货市场赚得很厉害的华人操盘手也有不少。对国际市场究竟是如何在运转的,中国的政府部门乃至媒体都要有充分的理解,要彻底改变过去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观念。

  “要说导致此次抛铜事件的根源,还是风险控制问题。”黄杰夫的看法和黄明教授完全一致。他说,“发生这样的事件,我们首先有必要问问刘其兵的老板(国储):你们有没有合规部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如果有,那么有没有按制度实施?如果实施了,那又有没有及时的监控手段?这是一个风险防控的体系,任何环节都不可或缺。”

  黄杰夫介绍说,国外市场参与者的合规部对交易的决定权非常大,有时甚至老板说能做的交易,合规部也可以否决。而且,合规部必须配置非常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在日本,只要是稍微有点规模的金融企业,其首席合规官的年薪都在百万美元以上。只有在如此高额的薪酬激励下,才有如此强大的责任感。据了解,中航油其实购买了最好的风控软件,却搁置不用,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而且陈久霖是公司的强势人物,合规部也不敢挑战其权威。这是导致公司风控失灵的重要原因。此次伦敦抛铜事件中,在交易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如此巨大的空头头寸,交易员是怎么下的单?对此,国储部门和期货经纪商双方都应该反省。

  “在期货市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犯错误并不可怕,但要有相应的制度、合格的风控人才以及必要的软件IT手段,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提前预警。”黄杰夫说,从历史来看,导致灭顶之灾的,往往都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由于缺少必要的风险控制和监管,交易员一个人闷着头操作,结果可能“火都上房了”,其他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比如中航油事件,陈久霖已经捅下那么大的窟窿了,可他在北京的领导可能还完全被蒙在鼓里。期货市场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地方,如果企业的合规部以及监管部门不能对交易进行实时的监控,那么风险管理就无法进行,仅靠交易人员的职业操守是不够的,可能随便搞点猫腻就把一个“百年老店”给涮进去了。

  “为什么怎么总是别人来整你?”黄杰夫认为,对屡屡在国际期货市场发生的风险事件,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应该反思,但也不能因此而消极,要积极的参与这个市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的风控部门、交易所、监管部门都可以通过IT系统对交易进行实时监控,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过去80年都没有出现过法律上的交易违约(default),说明其风险管理非常到位。美国期监会(CFTC)作为市场的监管者每天都能看到市场交易情况,

  “伦敦抛铜事件”发生后,

证监会期货部的官员曾表示,国储中心是否做外盘不在其管辖之内,他们只监管目前已经批准的31家有资格做外盘的企业。而且,证监会也无权对国储部门进行调查。那么,国储部门参与期货市场时应该由谁来对其进行外部监管呢?近日,针对此前
国际油价
高涨、波动剧烈的情况,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和美国期监会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要在这两个部级单位之间进行信息共享,以便更好的对市场进行监管。由此可见,即便是政府的要害部门,彼此之间也可以互相合作和监督,只有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双管齐下,才能更好的控制风险。因此,黄杰夫认为,应当赋予监管部门相应的职能,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使其能够对相关部门及企业在海外期货市场的交易实现实时监管。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