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弈论角度解读高收入群体竞考公务员的现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 |||||||||
■方虹 在竞考公务员的队伍里,除了应届大学毕业生扎堆外,许多中高收入群体也加入了报考行列。专家指出不少人对公务员缺乏认识而盲目报考,应根据自己兴趣、性格、能力选择具体岗位。(人民网11月21日)
对于专家的看法,笔者不敢苟同。我们承认竞考公务员的队伍中确实有些人属于盲目报考,但是这些人必定是极少数。对于绝大多数报考者来说,他们已经成年,能够认识到报考公务员是人生的重大选择,在他们看来,竞考公务员是他们的“最优选择”,至少也是在理想难以实现情况下的“次优选择”。否则,就不能解释高收入群体竞考公务员现象。 经济学认为,任何人都是理性的,在进行选择时,会遵守“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除了极个别人把理想、虚荣等无形的东西视为无上的“个人效用”外,其余的人们更看重个人的经济利益。可是,有些高收入群体却偏偏放弃高收入,竞考公务员。如在广州,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然而有的人却放弃月薪达到6000元的工作,选择报考公务员。其中的“秘密”耐人深思。 目前公务员全国年均工资为15487元,在全国10多个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中,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排名处于中下位次(江南时报9月19日)。但是,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大部分公务员的收入,除了明确的记录在工资单上的工资收入,还有非工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非工资货币收入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尽管缺乏具体的数字,但是可以肯定,公务员获得的非工资货币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例如,公务员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方面获得的实物收入是相当惊人的。我们可以从各地的公务车改革中窥其一斑。内地某县进行公务车改革后,交通月补贴标准分别为正县级2100元、副县级1800元、正科级1500元、副科级1000元,与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标准相差无几。老百姓算了一笔账,该县打车5元起价,按处级每月2100元,每月22个工作日计,车改平均每天补贴95元,可打出租车19趟。除此之外,还有住房补贴、带薪休假等非工资货币收入。 当那些高收入群体放弃高收入竞考公务员时,他们的内心已经完成了一场看不见的博弈。由于公务员的非工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比重较大,因而给他们以乐观的预期。而现实的感受,也强化了人们的预期。现有的高收入工作与未来的公务员工作“博弈”的结果是,高收入群体认为放弃前者的成本低于后者收益,于是他们放弃前者而选择后者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对国家机关的福利性收入分配应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把各种各样的“暗补”改为“明补”。最重要的是,要把公务员的非工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转为货币分配。到那时,我们自然就会理解高收入群体竞考公务员现象的秘密。即使有些人真的“算错了账”,也可以促使他们进行理性的选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