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美国与欧盟达成重要协议 开放天空将成为现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文雪梅

  美国与欧盟在“开放天空”上终于迈了重要一步。日前,美国和欧盟就有利可图但政治敏感的大西洋航线达成协议,取消目前所有限制,允许双方飞机在对方境内扩展业务。这一协议的达成,意味着美欧之间为开放航空服务而进行的长达数年的迂回谈判终于见到了曙光。有分析认为,这一协议或许意味着航空业的一次转变,部分航空公司将有可能因为这一
变化而出现合并风潮。

  所谓“开放天空”,是指双方相互开放各自的航空市场,外国航空公司可以自由使用其它国家的机场。

  上世纪90年代,欧盟委员会曾经一直代表15个欧盟成员国,试图与美国达成这样一个“开放天空”的协议。后来,包括英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德国、卢森堡、瑞典在内的欧盟8个成员国纷纷自行与美国签署了双边航空协议。

  8国私下与美国达成泛大西洋空中交通协议的举动惹怒了欧盟。2001年,欧盟委员会以违反竞争法为由,将这8个欧洲国家告上了欧洲法庭。欧盟委员会指控,这些协议违反规范欧洲单一市场的公平竞争法,这在商业上对于没有与美国签署开放天空协议的国家是不公平的。欧盟认为,作为一个整体来谈航空的权力,欧洲可以比个别国家从美国那里获得的更多。

  2002年11月,欧洲法庭做出判决,8个欧洲国家政府与美国签署的“开放天空”协议属于非法行为。欧洲最高法院的判决代表了欧盟的一个胜利,这意味着欧盟将代表整个欧洲与美国商谈开放天空的协议。2003年6月,当时的欧盟15国交通部长会议授权欧盟委员会与美国进行谈判。当年10月,美国和欧盟在华盛顿正式举行了关于“开放天空”的第一次会谈。2004年6月,欧盟委员会以市场未能对等开放为由,拒绝了美国方面的提议,谈判就此陷入僵局。

  今年10月17日,欧盟和美国的交通事务官员在布鲁塞尔重新启动了“开放天空”谈判。在为期一周的新一轮谈判中,欧美官员逐步弥合在“开放天空”细节问题上的主要分歧。其中双方的分歧主要集中于所谓的“国内

航空运输权”。

  由于顾虑本已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形势更为严峻,同时又出于对国土安全和防控恐怖活动的考虑,美国一直拒绝欧盟成员国的航空公司享有“国内航空运输权”,即欧洲的航空公司只能在欧美两地直达,而不能在美国境内提供国内航线服务。但美国的航空公司能由华盛顿飞至巴黎,然后飞至

罗马,只是不能飞越欧洲领空前往亚洲的航点。欧盟认为,欧洲航班无法在美国境内两地之间运载乘客,而美国的航空公司却可以在欧盟任意两个城市间从事航运业务,这对欧洲航空公司来说是不公平的,使欧洲航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11月14日,美国和欧洲关于“开放天空”的又一轮谈判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这次谈判在“国内航空运输权”的问题上终于达成了一致。根据新的协议,美国航班将可以飞往欧盟境内所有机场,并可以再从欧盟飞往第三地。同样,欧盟航班也可以前往美国以及前往第三地。这意味着美国和欧盟实现了没有限制的开放天空。

  分析认为,“开放天空”协议的达成也许会伴随着航空业的一次重大转变。美国和欧盟达成协议以后,美国与欧盟25个成员国互相开放领空,这将形成统一的跨大西洋航空市场。届时,诸多航空公司割据市场的局面将被打破,市场竞争将变得更为激烈。这可能促使欧美两地的航空公司为了生存纷纷寻求联合,由此带来新一轮的兼并浪潮。

  同时,“开放天空”协议将给各方提供很多机遇。对于乘客而言,今后的机票价格可能会更为便宜,而且他们对于航班的选择余地也大大增加了。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双方对等开放天空后,将给欧美乘客每年带来50亿美元的好处。往返于大西洋两岸的乘客人数也会增加1700万。对于航空公司而言,这无疑也是一个利好消息。

  但是,美欧之间达成的协议仍然有待于获得美国政府以及欧盟25个成员国的批准。

  目前,美国和欧盟双方还没有就改变美国航空公司对外资产权的限制达成一致。这也是除了“国内航空运输权”以外,欧美双方的另一个主要争议焦点。所有权限制阻碍了外国投资人投资美国或欧盟的航空公司。目前,美国对于外国投资其航空公司的产权限制为25%,而欧盟的投资上限更高一些,为49%。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4,4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