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应变与互动高层国际研讨会 > 正文
 

分组论坛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面临的新问题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 14:25 新浪财经

  2005年11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建华研究院与北京赢通汇智企业顾问事务所共同主办的“应变与互动--全球经济新态势下的中国企业战略”高层国际研讨会在北京王府饭店举行。以下为分组论坛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面临的新问题的实录:

  下面我们开始今天上午的“高潮戏”也是集体论坛的部分。首先有请集体论坛的四位专家上台;有请孙部长、王志乐主任、李小加先生、哈继铭先生。台上的四位尽管大家都已
经很熟悉,我还是作为议程介绍一下,孙树义部长是原来劳动人事部的老部长,原中央企业工委的领导,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方面非常有思想的一位学者,今天上午的论坛在内容讨论的部分由孙部长主导这个讨论。参加讨论的有摩根大通大中国区的主席李小加博士、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先生,大家也很熟悉,是真正的在跨国公司方面研究很深的专家;还有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博士,他在讨论国内资本改革方面,资本市场汇率方面应该说观点、思想是出的最多的,也是最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下面请孙部长主持这部分的讨论,大家欢迎!

  孙树义:

  请三位先生对本会集体主题进行讨论,首先请三位每个人就这个专题发表一下自己的主导思想,然后就相关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下面请三位每个人发表自己的主题思想。

  王志乐:

  我做了一个简单的片子,利用10来分钟的时间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就今天这个会说一点我们的观点,我们最近对30多家世界最有名的跨国公司总部做了一次调查,欧洲、美国、日本的,了解他们最新的一些战略,管理结构和理念有哪些新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调查的结果我们写了一本书《软竞争力跨国公司的管理理念》,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跨国公司在向公众表述他们的理念和战略的时候跟过去有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访问他,他给你一本报告,由于每年的年报,我们这次去访问每一家公司给了这样一份报告,比如西门子给了我们一份“公司责任报告”,艾格森,他给了公司企业公民报告,还有的公司提供的报告叫可持续发展报告,提法都不一样。他们提这些是什么东西呢?我们感觉他们提出这些东西反应了今天的主题就是全球经济新态势,公司的竞争的规则发生了一些变化。怎么变的呢?我们感觉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的环境压力增加,消费者非政府组织压力的增强,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规则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我自己概括,“我认为是进入了现代工商文明发展的新时期”。所谓新时期,和过去资本主义竞争有区别在什么地方?过去我们一般理解竞争是“弱肉强食”现在是要“合作竞争”过去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现在是"互利共赢的”。过去可能是一个企业“唯利是图',现在考虑的是和社会、和权利的"和谐发展”。就是刚才那几个报告它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就是我们现在告诉你们,不光告诉你们怎么赚钱,怎么盈利,还告诉你,我们对社会做什么,为环境做什么?最后他们把他们的理论概括成三个方面,作为一个企业有三条底线,就是做什么事不能逾越这个底线。第一个底线叫“股东责任”。第二个光为股东赚钱还是不够的,要考虑为社会负责,这个社会它的理解不是咱们现在讲的光投点公益事业,首先讲的是员工,为员工负责,然后为供应商负责,为客户负责、为社区负责。实际上这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除了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负责。第三,不光为现在赚钱,还要为未来,为环境负责,要节约资源,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循环经济,这是一种环境保护,环境责任。所以跨国公司现在提出的一种新的责任体制,股东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它不是慈善组织,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组织,但是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跟直接盈利好象不相关的这些事?像环境、社会做这些干什么呢?我们理解,刚才讲到了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发展那么快,全社会都在推动新的理念,这种情况下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现代工商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跨国公司竞争的重点实际上发生了转移。已经从过去的硬件、产品、技术的竞争上升到一种先进的理念,道德水准的竞争,是一种软竞争力的竞争。而且从我们的调查发现,最近几年跨国公司通过四个渠道把这样的东西强制性的推进了中国。第一他们按照这个标准强化在中国企业的管理,第二他们不仅管理中国的企业而且还管理他们的供应商,第三提高进口商品的标准。比如欧洲规定中国家用电器卖过去,比如铅不能用,第二得承担回收的责任,每一台冰箱可能要承担20欧元的回收成本。

  最后,对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工作美国新的法案规定,这些公司同样遵守这个法规,如果你做假帐,中国认为是可行的,海外认为你是故意做假帐,那么你CEO就面临着刑事起诉,如果不面临这个起诉你的海外资产可能会被冻结。所以我们感觉面临这样的形势我们不应该把这些东西看作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约束,我理解应该把它看作是企业的责任。

  第二,应该把这种强化公司责任和提升竞争力联起来。做这个事不是白做的,不是光付出,而是对自己有利。第三,把这样的强化责任,把企业的行动结合起来。所以我调查了很多企业,我的感觉是走向世界的中国公司现在最大的挑战是当我们的企业还是按照市场经济初期阶段规则参与竞争的时候,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竞争规则已经改变了。我们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初期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市场经济初期阶段就是早期的那种竞争规则。中国很多企业做事的时候,基本员工的安全这个概念都没有。这个时候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已经进入了新的工商文明发展新时期,它的规则变了。它的规则不是你那套竞争规则,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所以我们研究的结果认为,中国公司在80年代开放以后从国外大量引进了国外的成套设备、先进的技术、产品,这段时间对于硬件提升非常有效。93年以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刚才讲的银行在这些年也做了改制,变成股份制公司,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体制。管理的管理体制,包括大集团的体制,公司治理和管理体制这些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新的竞争规则,特别是软竞争这块,我认为咱们很多企业不甚了了,甚至不以为然,这方面做的工作非常少。

  所以我的建议,在这样一种新的竞争规则面前,中国企业要重新考虑战略目标。怎么样为股东负责?同时为社会负责,为环境负责?而且做到动态的平衡,有的企业认为我刚刚发展,而且还很穷,怎么可能做社会责任的事?大家把社会责任理解错了,社会责任不是光做公益事业,而是首先要为员工负责,不能牺牲员工的利益来获得你的利润,不能牺牲环境利益来获得你的利润。起点低的公司有低平衡点,起点高的公司有高平衡点,大家都应该调整动态的竞争目标,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规则。所以中国的企业首先是转变思路的问题,第一个思路转变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到追求股东利益跟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平衡点。包括员工的利益、供应商的利益、客户的利益。从追求企业当前利益最大化,到追求未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从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发展到追求企业与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光企业盈利,光企业发展是不够的,要考虑和社会、和环境和谐的发展。最后,从追求硬竞争力的提高,到强化硬竞争力的同时强化软竞争力。从过去忽视公司责任,到强化公司责任,从单纯强调公司股东责任,到全面强化公司责任,这是理念和战略的转变。面临这样重大的选择企业当然面对困难,总之我们要下硬功夫提升企业的软竞争力,来适应当前新的现代工商文明时期企业竞争规则的转变。否则的话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咱们的战略恐怕总是错误的。你用市场经济初期的规则看现在高发展,恐怕就很难适应。谢谢大家!

  孙树义:

  谢谢王志乐先生,刚才在他的介绍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题目,就是现代中国企业研究全球经济新态势的问题上有没有条件?有没有资格的问题?也就是他提出的要转变自己思路的问题。我昨天刚刚参加完中国企业联合会的会长会议,陈锦华先生主持了昨天的会议,企业家跟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当前中国企业的改革发展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它的方向是什么?这个问题我觉得在当前,特别是近几年,因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从放权让利,从国家老经委的时候我就参与,后来我到了国家体改委组织了有关政策的出台。现在,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改革阶段?这个阶段如果把握不住,研究新态势就很困难。这个问题王志乐提的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的企业改革实际上核心和实质问题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在80年代改革开放早期的时候,当时因为我们整个经济体制还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那个时候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放权、让利、搞活,保证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搞了两个文件,就是搞活企业,对企业放权让利。后来我们又搞了两部利改税等等,一直最后到承包经营责任制,最大的贡献承包制就是两权分离,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随着9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这个时候国有企业怎么办的问题?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创建市场经济的企业主体地位的问题。大家知道,1992年我们推出了股份制,当时根据中国的情况把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都作为股份制一起推出。所以这个改革实际上是最核心的,也是市场经济必须要站住的就是产权改革。所以股份制最大的核心问题是产权问题。股份制出来以后目的就是以产权为依据,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同时以产权为标志规范公司制和规范公司制下的企业治理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来叫“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这段改革。这个改革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中目前还在推进。但是它的核心是三个。

  一、企业是主体;二、以产权为标志的规范的公司制;第三,以规范的公司制为基本形态的企业治理结构。90年代,我们基本上做的是个事。进入90年代以后,现在是“十一五”规划,那个时候还叫十五计划,提出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企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呢?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国有企业为核心、为中心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结构调整和优化主要是五个方面,就是企业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人才结构、管理结构和企业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这就是当前我们企业要推进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但是,由于很多的上层建筑原因,以及某些政策的引导不够,使这个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甚至还限制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大家知道,我们“十一五”规划里又提出来我们的经济主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家可以想象,没有企业,特别是在我们国家资产70%以上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结构调整,那么它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的优化难以进行。我们的企业既是改革的对象,更是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和促进力,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生产力最主要的载体。所以当前整个企业改革应该按照第三个阶段,就是这个阶段的目标要推进,进行。所以刚才王先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今天研究全球经济新态势,那么新态势是什么,总的来说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以及在这个模式下各方面的经济发展。包括知识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只有根据这个步伐就能够跟上世界的新态势,所以我们谢谢王先生提出的新问题,下面请李小加先生谈一谈。

  李小加:

  谢谢,我本人是投资银行家,作为投资银行家我们谈企业战略可能有点班门弄斧,所以我更着重谈一下我工作的范围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今天这个主题“全球经济新态势”分主题就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企业国际化,大家有很清晰的理解过去这一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非常快的一年,从年初的联想收购IBM PC,到海尔收购美泰,这都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重大的标志年。联想非常成功的收购,最近中石油的也完成了一个重大的收购。我在报刊上可以看到,大家可以感觉到中国走出去开始有一些受挫、有委屈、有抱怨,总的抱怨就是国际规则变化了,似乎给我们制造了很多障碍,似乎有一种不平感,激愤感。总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感觉到有另外一个趋势是我们大家应该看到的。就是中国在过去2年我里,走过了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80年走过的路,就是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和美国一战甚至二战这段时间都是非常相似的。那么就意意味着我们每走2到3年等于人家已经走过了10年。国际的全球经济通过发展,从唯利是图的历史走到了一个需要持续发展,持续对环境负责的多元性模式。这个模式人家可能是在过去20年里出现的,刚好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高度浓缩了,我们2年前面临的问题,跨度上是别人10多年时间面临的,所以人家有一个适应期,咱们有一个紧迫感,就是我们刚赶上一个潮流,下一个潮流已经过来了,这是我们本身急速发展的原因。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适应期非常短的情况下,给了我们重大的机会也给了我们重大的挑战。

  重大的机会是大家都拼命在看历史,大家拼命看别人以前怎么做,这个看历史已经不简单是看历史了,看别人10年前干什么,几乎意味着下一步干什么。回头看一下我们的国际化战略,我们从20年前改革开放以后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我们逐步的从低端往高端走,这是贸易形式的国际化。这种贸易性的走入国际化的战略,它在我们中国经济中的历史使命已经进入后期了,已经不仅是它给我带来了前期大量发展的外汇也好,资本投入也好,但是今天更大程度上我们要为它所带来的成本付出巨大代价了,贸易摩擦的成本等等。

  我们第二个国际化战略是“进”的概念,就是国际的资本进入中国,就是大量的外汇进入中国,这种大量的资本开始是生产资本,然后是产业资本,现在是大量的金融资本。现在光建行一项金融资本就来了将近100多亿美金,我们的前两步国际化战略,出口和资本的进口都是在国外占据低端的产品、低端的市场。国外的进来就是进入我们的高端市场,这两个阶段里都是我们必须走过的路,但是走过的路很大意义上,是等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包括未来的代价已经付进去了。未来的代价就是我们的出口是廉价劳动力的转移。资本也是一样,很多资本进入以后进入了国外高端企业,他们卖的高端产品都是我们国人花钱买的。所以国际化前两个阶段我们是走过的必由之道,但是某种意义上我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今天再来谈国际化战略,应该由于走出去的战略。这个走出去不再是产品的走出去,而是应该进入下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就是我们的资本走出去。我们只有靠资本走出去才能真正把我们需要的长期未来的东西买进来。我们资本走出去干什么呢,现在国际化战略就是资本走出去,国际的兼并、收购。这个阶段不再是当初的贸易和资本的进入一样。到国外我们需要寻找三个方面的东西。一个是对国外市场的寻找,这时候的市场寻找我们是寻找品牌,寻找现在有的销售渠道了。比如联想买IBM,我们是买了IBM现有的渠道、品牌、客户。这样我们在高端市场第一步资本出去给我们带来的是高端市场。

  第二个我们是出去买的技术,买管理、出去买的东西使得我们可以把这些未来的产品,带给我们自己本国的消费者。我们最终的增长必须要靠国内自己的消费,这个消费必须往高端走。所以国际化战略第二步资本外来就是向国外买技术、买管理。

  第三步就是对国外资源的购买。今天我们国际化战略已经进入了资本出口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就要适应国外出现的新的环境的规则的变化。这个变化在过去10年、15年是非常清晰的,只是我们中国由于浓缩的发展以后,我们也就是这两、三年突然发现如果想要再发展下去,我们的危机不再是国企的危机,不再是系统的危机,我们的危机可能是国际化规则的危机。

  中国发展到今天,怎么样把中国结晶化的资本走出去?这里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银行资本的运作,第二是资本市场的运作。银行资本市场运作,2004年我们融资了292亿,真正资本市场的融资是非常非常小的。我们下一步中国企业战略走出去,我们的金融企业、银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而且我们中国这么大的银行,现在贷款增长也受到了限制,我觉得向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比如中海油收购的过程中,工行银行提供了60美金、500多亿人民币的过桥贷款,这些会最终转成长期贷款,这样的机会就是中国的银行资本和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化战略中怎么能够联手走出去,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就是资本市场发展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已经经过了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圈钱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已经走过去了。第二个阶段,企业上市是一个出名的阶段,就是要出名,觉得自己上了市以后公司就能发展了,这个阶段我们也已经过去了。第三个阶段大家认为上市是治理机制的改变,这个阶段大家也已经达到共识了。就是上市资本机制的改革是主要的动力之一。现在我们开始在走第一关,就是上市是一种激励机制的改变,就是我们的管理层、我们的员工通过上市的资本达到对企业全方位的参与,能够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我们下一个阶段要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至少从上市的角度来讲,进入最后的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就跟中国企业战略国际化相适应的。就是我们上市企业的资本化和货币化的问题。我们现在到海外收购全部都是拿我们的真金、白银收购,当然我们的实力非常大,但是这使我们在海外发展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国际间最大的兼并收购都不是现金的兼并收购。比如中海油的兼并收购是非常大的,但是在国际上兼并收购历史上它算是中等的。可是中海油的兼并收购如果完成的话,是世界上有史以来第三大的现金收购。这就说明拿现金收购实际上在国际市场间的兼并收购是少数,多数都是拿自己公司的股票收购。股票本身应该成为我们的货币,很多国际资本市场兼并收购是以股票为动力的。所以什么时候能把我们中国的上市企业货币化真正完成,我们进入国际化战略才真正到了一个里程碑,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政府要认识到,中国的企业真正最大的价值体现是我们的货币化。

  比如中石油的市值已经是1300亿美金了,可是它这个市值不是真市值,因为它只有10%真正的在上市公司,老百姓的手中,90%还在中石油母公司手中。所以说中国政府逐渐的对我们大型国有企业的减持,使得我们真正交易的是市场上的股票,这样就使得我们的股票越来越接近于货币,而不是简单的一张纸,一个符号。我就简单讲这么多,谢谢!

  孙树义:

  谢谢李先生,中国企业国际化思路的大问题他提出来了,他讲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这确实是在国际化战略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刚才我介绍了我们的企业改革经过了政策创新、制度创新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结构创新。这时候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适应国际市场和国际规则。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他讲的走出去,是指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转变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第二个,就是知识产权和名牌战略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资本的输出核心的问题如何实现跨国并购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当前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时候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是“走出去"。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大家知道中国的对外经济目前已经到了新的转折点,我们既要坚持全面的对外开放,更要注意中国的企业要全方位的走出去,只有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良性互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开放经济的水平。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战略不等于简单的引进来,还要积极的走出去,形成国际空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李先生刚才讲了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欧美这些国家在我们的对外贸易中,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这个贸易采取了一种特殊的保护他们自己的一个行动。从这个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反应了国际贸易关系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我们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性的问题。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确存在着一个思路调整的问题。就是要转变对外经济的增长方式,由我们原来追求的数量要转到追求质量,优化出口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力度,鼓励国内企业到境外设厂,从境内出口转向从境外出口从而合理的规避各种贸易的保护性壁垒和措施。

  当然还有知识产权、品牌战略、以及外商投资跨国并购的问题。下面我们请哈先生介绍他的一些思维和观点。

  哈继铭:

  大家好!刚才王先生和李先生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全球战略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我本人是搞宏观经济的,虽然我现在也在投资银行,但是我是搞宏观经济研究的。在这之前我也主要在国际组织研究宏观经济。所以我从宏观的层面上谈一下自己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点理解。

  首先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自己给自己提的一个问题。当许多外国企业都争先恐後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走出去?外国企业进入中国是利用中国的廉价的劳动力,我们劳动力很多,这本身是一个优势,那我们为什么要走出去?我是这么看的,中国实际上是不缺钱的一个国家,资金很多,我们储蓄是非常高的,我说的储蓄不光是居民的储蓄,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在中国都是非常高的。在储蓄很高的情况下,资本帐户基本是关闭的。所以国内的资金很多,资金也很便宜,所以在国内投资,按理说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比较廉价的一个国家,投资的回报应该是很高的。但是中国现在的情况跟理论的结果不一样,我们资金也很多,劳动力也很多,国外的FID到中国为什么要来?他有他的核心优势、有他的品牌,有良好的公司治理。这三点我们许多中国公司是不具备的,技术、品牌、和公司治理这就构成了一个中国公司为什么要走出去以取得这些自己目前还不具备的这些要素的一个理由。从资金层面来说国内的太多,回报率比较低,外国投资在我们这儿赚的钱是不少的,没有10%、20%他是不来的。我们这钱最后通过结汇银行拿过去投其他国家债券,这个回报率是很多的。这个对中国来说是不核算的,所以如果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去,以取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在资金层面上这又是走出去的一个理由。

  我是觉得刚才谈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是非常的必要的。因为我们可以去寻求更高的回报率,取得一些其他外资企业在中国能力盈利比较高,而我们自己在这儿盈利相对比较低,改变这点状况,到国外去获取更高的盈利的机会。

  这个走出去,应该是一种商业行为的走出去,而不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的走出去,政府行为的走出去实际上是有很大的风险的。并不是说政府行为没必要走出去,从战略角度看政府行为也可以走出去获得一些资源等等。但是像其他很多国家,像新加坡它有自己的国家投资公司,像挪威它有专门的石油基金也是专门的政府背景的这种投资机构。至于说走出去获取更高的收益这是商业行为,这点非常重要。

  另外,企业走出去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企业过去有很大的走出去的动作,它主要也是取得国外的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它也有一个战略考虑就是不把自己的核心技术过早的过快的输出国外。我记得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98年的时候我当时在印度尼西亚,日本当时驻印尼的大使非常沾沾自喜的跟我说“80年代我在日本财政部工作,我们有几个年轻人思想非常活跃,当时我们就倡导日本企业走出去,但是一个产品不同的零部件必须在不同国家生产”。所以最终国外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被人利用了,但是得不到任何的核心技术。我们中国实际上要想走出去获得核心技术,这个其实很难的。要想获得核心技术必须重视自己的研发,重视自己的产权保护,我没有看到过国际上的先例,出去之后获得核心技术。一般核心技术都是在自己国内形成,然后再出去。

  另外公司治理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有赖于公司治理。公司一般和人的行为有很大的类似,他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会用什么样的行为。我们谈生态问题,因为中国的生态环境不是很好,中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不是很好,中国的企业生态环境也不是很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说人和企业有类似性的,我在国外很少看到中国旅游人在地上随地吐痰的,因为大家都不那么做你就不会那么做。但是中国我也看到外国人也有推推搡搡的,这还是环境的问题,环境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环境也会改变一个企业的行为。所以我觉得中国本身是有必要加强自己的企业生态环境,这包括方方面面,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破产法》的完善和建立。如果说企业不能破产,企业的经营生态含量是无法提高的,但是一旦一个企业走出去之后它就会对这个非常敏感和关切,因为国外的法律企业是可以破产的,所以国外的企业就有一个更加规范,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作。将来这些企业再回来以及它国内的这些业务在公司治理方面相信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可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就先说这些,谢谢!

  孙树义:

  谢谢哈先生。

  王志乐:

  中国企业走出去获取核心技术,一般的规则好像在国内先有核心技术,到国外不容易拿到核心技术。但是我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反倒能拿到一些核心技术,比如有几个案例,比如上海电器收购日本个一般彩色印刷机厂,它是收购了以后拿到了核心技术。还有北京京东方收购了韩国的一个企业,就是通过收购拿回了五代甚至六代的核心技术。上海有一个桑东股份,它收购了德国的一个缝纫机厂,那个厂的核心技术它拿到了,然后回到上海再投资。所以我倒觉得内外联动方式可能会达到能拿到核心的目的。

  孙树义:

  因为今天柳传志先生没有来,我觉得联想的发展,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的时候,当时柳传志先生找到了我,他想在香港设置分公司并且上市,他成功了。那时候是跟东芝合作,所以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在个人计算机电脑方面的一些技术,所以采取当时起步高的长城和资本比较低的联想的竞争中,联想取得了胜利。所以这里就是涉及了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问题。就是一定要实施品牌战略来提高我们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问题,这是我们中国企业特别是我们的企业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是叫做“世界工厂”,而且这个地位逐渐形成。中国产品随着世界工厂这个地位的确立中国产品在知识产权和品牌方面的劣势也就显现出来了,为了摆脱我们成为世界打工仔的地位,中国的企业必须力争通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也就是经常大家所说的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样一个演进。所以当前我们的中国企业家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推动中国的品牌战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这儿有一个资料,看看我们中国产品的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现状。首先看国际品牌的情况,目前占世界市场10%的知名品牌占据着将近60%的市场份额;品牌与其背后所蕴含的科技、质量、经济、文化、道德、以及宗教这些因素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控制着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据2005年8月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它推出的2005年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亚洲有10个品牌上榜,其中日本7个,韩国3个。中国的企业连续八年没有上过榜。再一个就是中国制造业我们现在所处的地位,中国产品中的高新技术产品,按照商贸部来说已经占了20%左右。但是这些出口产品中真正属于中国企业自己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还很少,仅占10%。也就是说,仅占我们国家外贸出口总额的2%。其余的都是加工贸易产品和贴牌产品。1991年到2002年间我国的皮鞋、橡胶和塑料布鞋、球类、伞、热水瓶这些小商品出口的数量扩大了51%,但是综合平均的价格却下降了21.7%,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出口企业用较多的资源换取不到应有的价值的外汇,大量的利润被流失掉。

  再有,就是知识产权在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的问题。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专利和特许的出口国。2002年专利使用费和特许的费用在美国的收入是441.4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50%以上,占美国服务贸易顺差一半以上。我们国家2004年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收入2.36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不到2%,并且很多还是跨国公司在我们国家研究机构向其母公司出售知识产权。我国的专利使用和特许经营费一项贸易逆差达到24.6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44%。这就是我们当前我们国家在外贸中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现状。

  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企业家不甘心这种状态,所以他们提出来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我们国家是一个自然资源缺乏的国家,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来我们对自然资源过渡无序开采已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在原材料加工中,简单的加工,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获得更多的利润,在产品链的两端也就是研发和营销一端要做好文章。“就是大家最近听说的微笑曲线量”真正的加工生产是这条曲线最低的。所以我们要做好产品链的两端研发、营销的两端的文章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不断演进。

  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的使命是什么呢?首先应该加大研发投入,获取国内市场的制高点。我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坚持自主研发、坚持夯实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最近党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来什么叫自主研发?一就是技术原创,二就是技术集成,三就是技术再创。这个就是我们企业应该做的研发。

  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2%-3%。当然,调查中也有好的,比如像华为达到了10%。而跨国公司它们的投入是占15%-20%。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不仅要面对本土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很多有丰富经验的跨国公司的竞争。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实施专利战略,商标战略、争占互联网产业的制高点等等,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方式来实现它的以标准致胜的专利战略。

  大家都知道,温州的打火机,DVD的专利收费,思维诉华为案,3G标准等等都反应了跨国公司通过专利技术标准化的方式追求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大利益。由于基础专利和必要的专利都不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掌握中国的企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其次中国的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有效的利用国家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治理劳动成果,采取专利商标等不同形式扩大对这些无形资产的保护。跨国公司通过持名商标价值实行超高附加值。技术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商标是市场占有的体现,有技术没有权力就没有市场,没有利益,没有权力比没有技术更可怕。

  所以我想知识产权在我们的品牌战略中是当前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看看哈先生还有什么要讲的?

  哈继铭:

  孙先生说了知识产权和保护的重要性。最近我去了浙江中国最大生产面料的生产基地,当时想了解人民币升值对他们的影响,这个他们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为什么?生产工艺质量并不差,和国外竞争者相比就是卖的比较便宜,我说你们的织法、或者品牌可以申请专利。他说中国不太可能,我花二、三十万要研究一个特殊的面料才能说是自己的品牌,但是拿到市场卖,一个老太太买一块回去它一仿造做的比你还要好,这个就体现了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何其重要。

  孙树义:

  今天下午另外一个专题就是跨国并购,所以我们这些就不展开了。跨国并购我倒是觉得这是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知道历史上已经有几轮的大规模的并购。经过并购以后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被提高到了新水平,国际垄断的实力大大加强,对当代经济比较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成功的并购能够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失败的并购则使企业遭受最大的损失,甚至面临濒临倒闭的威胁。大家知道80年代日本企业也实行全球战略,也走出去,也受到了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迫使。我找了一个数据从1982年到1992年日本海外净资产从250亿美元增加到5136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泡沫出现,很多大公司破产,对此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克鲁德曼说,当年的日本人追求较大规模的投资,追求名气,结果这些投资事实上捐给了美国。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3年全球500强企业中,美国的大公司10年前的151家,增加到189家。而日本的大公司却从当年的149家,减到了82家。所以走出去跨国并购是我们中国企业必须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我们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中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比如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问题,我认为它是给我们探索了一条路,包括海尔收购美国的美泰、TCL收购法国的企业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商务部有一个统计,我国的企业已经完成了454家跨境和境内的交易,总金额达到179亿美元。这就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和跨国并购的步伐正在加快,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时候总结和汲取历史上其他国家、其他企业跨国并购的教训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我们在跨国并购的时候应该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并购美国企业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它的法律法规和在美国的游戏规则;我觉得美国现在在我们国家的投资已经达到了1050亿美元,而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只有80亿美元。我国的企业并购美国的企业才刚刚起步,就受到了很大方面的无情的封杀。从联想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到海尔放弃并购家电企业美泰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政治的原则,特别是中海油并购美国石油公司尤尼科,本来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简单的企业并购行为。但是却遭到了很多无端的政治的猜测。所以中国企业在并购美国企业之前要深入的了解美国的法律法规和游戏规则,要充分认识并购美国企业是一件难事,也是十分复杂的事。特别是涉及到某些战略资源的并购更是障碍重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个方面要注意的是,就是要注意和警惕以小并大以后可能产生的消化不良的损失和风险。新加坡把以小并大叫做“蛇吞象”,历史上这方面的教训也是很多的。今年6月份有一文章叫做:中国的经济历史遥远,这篇文章把中国明基公司与联想跨国并购做了比较,他指出了很多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三个,我们要注意的就是高度重视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企业跨国并购引起的文化冲突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大家知道德国奔驰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并购后造成了文化的差异的冲突。这就是很多教科书上经常举出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两个公司合并以后在经过“蜜月"以后出现了种种问题。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的文化存在着更大的差异,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指出“我们在并购的时候往往忽视文化的差距,中国的企业在西方进行初步并购的时候业务不佳的重要原因就是融合不同文化过程中存在着困难。这种文化差异是由地域上的距离、语言以及管理理念不同而造成的。所以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汲取的。

  最近,由于企业走出去跨国并购也说明的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他们在一个文件上批示了这样一段话叫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央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企业走出去必须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知己知彼,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必须懂得国际市场规则,驱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提高企业的素质,苦练内功,从根本上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规模的加大问题和风险也在增加,外界也会出现很多疑虑和误解,在新形势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各类有关部门负责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上项目,以免造成损失,必须统筹协调、加强管理使这项事业有序的进行"等等。

  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企业研究自己发展战略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也是高度重视的。

  我们四个人的集体专题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陈雨露:

  非常感谢四位先生精彩的观点。由于时间的原因,提问和互动我们都集中在下午,因为今天下午会有中国能源战略问题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家十分关心的话题。目前为止今天上午的议程全部完成了,今天上午三个阶段,三层递进逐渐聚焦确实给了大家深刻的启发。现在大家都在关心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增加下一步的核心动力问题,过去26年当中改革开放最核心的动力大家都认为是“落差效益"或者叫"瀑布效益”,我们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差距,落差、瀑布带来的增长,这种瀑布效应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会越来越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自主的动力。这种自主动力究竟怎么样形成,今天上午我们七位专家都做了非常系统、深刻、有穿透力的观点的阐述。下午我们会再次递进到一个更加聚焦的问题上来,更深入的穿透这个问题。上午的会议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