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事件:惊险博弈 伦敦期铜的中国迷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 11:10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本报记者张勇

  国际铜期货市场的多空双方正在一寸寸亮出自己的剑锋。传言中,多方是国际投机资金,空方是中国国储中心。输的一方可能要付出上亿美元。

  情形似乎不太乐观。为什么在国际商品期货交易中,中国力量这么容易受伤害?

  大幕已经拉开,国际铜期货市场的多空双方正在一寸寸亮出自己的剑锋。

  传言中,多方是实力雄厚的国际投机资金,空方是中国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下称“国储中心”)。此外,还有一笔据说多达20万吨的未经授权的空头交易,一个“失踪”了的交易员刘其兵,以及只剩下一个月的交割时间———12月21日。而最吸引人的,则是上亿美元亏与盈的赌注,这的确是一起“大事件”。

  无数的流言和疑问,弥漫在北京和伦敦之间。扑朔迷离中,有人隐约见到一个正崛起的国家争夺资源定价话事权的“伟大博弈”,也有人仿佛嗅到行政力量参与市场运作带来的气息。

  铜价暴涨技术失灵

  始于2003年10月的铜期货牛市行情,进入今年11月更是波澜壮阔。上周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创下每吨4175美元历史新高。“现在的局面已经无法用基本面或技术面来分析,市场消息和信心才是主要影响因素。”中天期货分析员江建荣在接受《天下》周刊电话采访时分析说。

  “市场消息和信心”主要源于上周海外媒体热议的中国话题。据道琼斯新闻社和英国《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一名被认为代表中国政府进行期货交易的操盘手刘其兵,通过LME场内会员SEMPRA,在3000多美元/吨附近抛空了近20万吨LME期铜,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据目前LME铜价测算,其帐面浮亏已达2亿多美元。报道称刘本人已经“失踪”,并猜测将无人为这笔损失“埋单”。

  对此说法,中国国家储备局一名官员对国外媒体表示,该人进行的一系列存在争议的铜交易属于个人行为,该人也不再是政府雇员。《金融时报》分析认为,这种表态,是中国政府首次公开承认,铜交易员刘其兵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进行了可能酿成损失的交易。该文并推测,这可能意味着刘其兵是个“流氓交易员”,在常规管控之外进行操作,而不是在执行上级的指令。如果国家储备局拒绝承担交易责任,财务后果可能落到进行上述交易的LME交易员,或是伦敦结算所(LondonClearingHouse)头上,该机构是LME的交易结算机构。

  江南期货分析员肖博在接受《天下》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是有效监控,交易员要及时报告头寸。出现如此大的量简直不可思议。”

  中国方面则认为,目前的铜价远远高出了正常水平。自己采取的一系列市场手段,只是在正常调控,而非故意打压铜价以求在期货市场上解套。

  11月10日,国储物资调节中心负责人王会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储局选择目前抛铜主要出于两个目的,其一是缓解铜需求紧张局面,另外一个目的是抑制铜过快的产能增长,配合国家对铜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能否影响LME铜价同步下跌,王会民表示,不管能否拉动铜价,至少国内企业可以不从国外高价进口铜,对国内企业来说还是有好处的。

  上海伦敦多空博弈

  无论说法如何,市场的视线已经集中在伦敦繁忙的金融城中一幢8层的白色建筑物———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这里是世界铜期货交易的中心,也是多空双方搏杀的舞台。

  中天期货江建荣说,做多的力量主要是国际基金,包括投机盘和套利盘,其中也有国内资金参与其中。而传言中的空头,便是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代表的中国力量。期货市场的一个原则:永远不要卖出手中没有的东西。“目前市场的焦点是中国有没有那么多的铜现货储备,能否在交割时间向交割仓库交割足额现货铜。”江建荣说。

  此前,国储局曾对海外媒体称,自身铜储备达到130万吨,这是一个相当于LME铜库存量20倍的数字。国储物资调节中心负责人王会民表示,“怀疑调控效果只是因为市场不知道我们将抛售多少吨铜,国储抛铜的数量将远远超出市场想象。”而伦敦交易员们的反应则是,“我们根本不相信他们有这么多铜。”

  本月15日,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主席、中国铜工业和市场方面的资深专家常清在接受外电专访时则披露,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的商业铜库存大约有50万吨。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些商业库存可以用来回补中国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可能有的空头头寸。此外,中国还有不能挪用的战略铜库存。

  “国家储备是不存在市场问题的,是国家管理层决策的结果,不能用市场行为判断。对国储,只有数量的概念,市场价格和国储的行为没有太大的关系,国储只是根据国家需要程度,进行出库,即战略储备。”一位业内人士对媒体解释说。

  国储中心也在用实际行动打消人们的顾虑。先是增加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库存,然后在上周三(16日)公开拍卖了2万吨国家储备铜,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首次进行储备铜拍卖。其后,国家发改委又在网站上挂出通知,本周三将继续拍卖2万吨国家储备铜。

  “这种以拍卖形式的抛售行为非常罕见,国储中心显得很高调,可见其打压的决心之大。”江建荣分析说,“但在国内的抛售现货,只能直接影响国内期货的价格,并不一定能打压国际铜价。双方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事实上,目前国内的铜期货价格已经低于国际价格,抛售只是进一步扩大了价格的“剪刀差”。

  11月17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主力合约三个月期铜收报每吨4165美元,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力合约收报为每吨37060元。

  而做多的国际基金,则是以不变应万变,以自己的节奏推动着LME三个月期铜价格的上扬。这种节奏始于2003年8月初的1800美元,此后这条坚韧斜上的“利剑”刺破了无数个空仓,无人可以预知终点止于何处。同时,国储铜的成名,恰好也是从2003年的牛市行情开始。

  “博到底”是唯一选择?

  对于多空双方的博弈,没有比上亿美金的盈亏额更吸引人们眼球了,输掉的一方将付出真金白银。

  “目前来看,空头明显处于下风,输掉的概率大一些。”中天期货分析员江建荣这样判断。也有国内期货机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已经开始做多。“投资界流传的一句金科玉律:形势比人强。短期内做多明显可以赚钱,为什么要逆大势而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期货界人士对记者坦言。

  国际巨头的判断同样如此。巴克莱资本(BarclaysCapital)的报告认为,在价格坚挺背景下,空头被迫平仓风险要远远大于多头平仓风险。多空对决看来棋到中盘。作为多头主力,商品基金的资金介入能力相当巨大,可以通过买盘的规模优势最终实现逼空:空头一建仓,价格便上升,直到空头“爆仓”。

  如果“爆仓”,空头损失会有多少?

  “据内部推测,如果不交割而平单,损失大约在8-10亿人民币之间。”江南期货分析员肖博透露了一个可能的结果。他分析说,多头的建仓成本大约在3300美元附近,而空头的平均成本大概在3600-3800美元左右。“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空头在3000美元开始做空,在3200续空,最高点在3600-3800之间。”

  而伦敦金属交易所公开资料显示,9月19日到23日,铜价由每吨3500美元升至3800美元。据称刘其兵做空的三个月期铜合约,交割日正是12月21日。两者恰好吻合。

  按9月20日LME的期铜价格3700美元为空头建仓平均成本,合约最大为20万吨,那么以近期很有可能达到的4200美元为交割价格,那么浮亏额就是1亿美元。如果空头建仓更早,或价格继续攀升,那么亏损额将更加惊人。

  如果交割现货呢?“那么损失也会有2个亿人民币左右。按国储现货拍卖价38000元人民币的平均价计算,购买20万吨现货铜大致需要2.1亿,这也就是亏损数。前提是能够在期限内买到这么多现货。”肖博说。但按照瑞银(UBS)金属分析师巴哈尔的说法,“今年,铜市场面临产量短缺的问题,而且全球库存量接近长期以来的低位,因此找到多余的铜金属将十分困难。”

  “即使按时交割,因为国家储备必须保证数量,国储还是要补仓。根据这个市场预期,期货铜价依旧不会下降,国储还有可能继续为失误埋单。”市场人士在采访中这样分析了长期走势的可能。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从短期看,坚持下去也许是国储中心的最好选择。向前走,不要向两边看。”江南期货分析员肖博在接受《天下》周刊采访时这样说,“毕竟,国家还可以采取许多政策调控铜价,比如税收、进出口、产业政策等。海关税务部门传来的消息,从2006年1月1日起,拟取消进口铜精矿的税收优惠。这一措施在降低铜制品出口的同时,也会抑制铜矿石进口的需求,从而拉低铜价。如果这一措施还不见效果,国家还会有‘组合拳’。”

  为何中国总受伤

  这起“国储铜”事件,不禁使许多人联想起2004年发生的“中储棉”、“中航油”事件。业内人士更直指如果损失成真,简直便是1997年“株洲冶炼锌”的翻版。为什么在国际商品期货交易中,中国力量这么容易受伤害?

  “因为中国人做期货的特点是买涨不买跌;你买我买大家买,同向操作。国外基金往往算得到。这些特点又同中国现阶段要大量在国际市场上采购资源产品、原料初级品,对外依存度很高,头寸又集中在主要的交易经纪商手中有关。”肖博分析说。“此外,一些横跨现货和期货的跨国巨头往往能够会从一些主管部门或企业提前得到消息,形成不公平竞争。”

  事实上,市场价格是由供求的基本面来决定的,所有相关的数据,如需求量、进口量、库存、产量等基础数据,都会对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但目前这些可能影响到价格波动的“中国数据”,也几乎都由美国等国或机构在公布,更有甚者,我国企业如想向有关政府部门了解这方面的数据,还必须花钱来买。而在国际上,这类信息都是由政府免费提供。

  此外,国字号垄断企业往往成为牺牲品,“因为他们有国家的无形担保,和对国内细分市场的独家经营权。”但是,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往往会导致决策者冒险追求政绩,执行者建“老鼠仓”谋求私利等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政府机构或直接上阵,或后台指挥,不按市场规则出牌,导致的损失又没有人负责。“损失最终还是国家、行业也就是普通百姓买单,这是一个悲哀。”肖博说。

  英国《金融时报》的社评也指出,

中国经济增长迅猛,并在快速与世界经济接轨,这推动中国在全球许多市场上扮演比以往更突出的角色。但这一过程也凸显中国机构在管理和文化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确保大宗商品市场的良好运转,是中国要想继续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在需求、存货和披露所犯错误方面增加透明度,将符合中国自己的国家利益。

  迷局的答案,受伤者是谁,会在下个月的今天揭开,还是成为不为人知的风中烟云?

  (本报记者宋长风、贺朝晖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闻链接]

  两个机构和一个人

  这次事件,使得交易员刘其兵成为了焦点。同时,他所供职的中国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和国储中心背后的国家物资储备局也日益为大众所熟悉。

  “作为管理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机构,低调才应当是他们一贯的风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人士说。

  国家物资储备局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内设的厅级机构,属于行政序列。而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则是发改委直属的事业单位。前者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国家的战略物资储备,而后者则作为独立法人在负责国储局储备物资的流通和处理。

  国储中心办公室人士向媒体证实,刘其兵是国储中心进出口处处长,并称他正在休假。

  有媒体称已经从英国回国的刘已经在北京被“双规”,但消息人士向本报透露,刘并没有被软禁,依旧拥有人身自由,据称正在协助有关部门处理相关事宜。此消息未经国储中心证实。

  (侯颖/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