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热点关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 08:11 人民网-市场报 | |||||||||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民进中央关于农村初中辍学状况的一份调查显示,平均辍学率接近40%;辍学学生的男女比例为11:19;农村初中辍学率上升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辍学率居高不下
河北省威县是个“普九达标县”,按照达标要求,其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不应超过3%。但事实是,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参加考试的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里流失6000多名学生。而更令人心情沉重的是,威县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典型。 威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该县近几年初中入学的新生每年保持在1万人左右,但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2003年以前,每届学生辍学达到7000人,这两年县里采取了一些措施,情况有所好转,参加中考的学生可达5000人。据记者了解,今年该县参加中考的学生人数只有4100名。 辛酸的“读书无用”论 辍学的孩子如此之多,其中肯定不乏聪明优秀者。他们本该是我们民族的“八九点钟的太阳”,本该在教室里寒窗苦读,为什么却选择放弃学业,宁愿早早地出外打工或在家务农? 马庄村的杨志芳今年刚上初二,本该明年参加中考,但她很可能将与这次考试无缘。她初二上学期已辍学回家,辍学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不想读书了”。东小城村15岁的女孩子武灵(化名)今年在初一刚上几天就退学了,她对记者说,“学习不好,读书没意思”。在当地的乡镇中学中,不少校长和教师对记者说,大批孩子辍学的原因是“厌学”,而家长不反对孩子辍学的原因是认为“读书无用”。 实际情况如此。但记者进一步深究,还发现在“厌学”和“读书无用”背后隐含着巨大的辛酸和无奈。被采访的家长告诉记者的往往是:“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下工作”。这可能才是家长“读书无用”观念的真正意思。 一项研究表明,清华、北大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在非重点的地方院校里,农村学生的比例呈增加之势。对于这些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如果碰巧户口在农村,找工作可能更是难上加难。 “江湖少年”的忧思 2005年6月,石家庄市警方破获了一起该市建国以来最大的飞车抢劫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令人震惊的是,在22名犯罪嫌疑人中,有21人是16岁到22岁的农村青少年,均为小学或初中文化。在他们离开家乡时,原本都是踏实肯干的年轻人,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但到城里打工一两年后,却变成市民谈之色变的“飞车党”。 石家庄市公安局东苑刑警大队队长岳勇利说,现在从每年处理的案件中,已发现有一种犯罪嫌疑人年龄下降、数量上升的势头。令我们最痛心的也就是这种青少年犯罪,我曾经办过一个案子,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竟然伙同别人去抢劫。她还是个孩子,怎么竟会走上这样一条路?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而紧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是什么让这些花季孩子走上危险的“江湖之路”?学校教育应该承担多少责任? 威县常屯中学校长吴家峰说,目前对一所乡镇中学的评价,依据和城市一样,最重要的是教学质量。事实上,对乡镇中学来说,转换一名“双差”(学习差、行为差)学生比培养一名大学生有价值得多。假如将一名差生推向社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是危害。而目前农村学生的辍学比例居高不下,将有更多的差生被推向了社会。 教育之梦不能断 全国统一高考,是许多农家子弟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命运的捷径。因此,读书历来受到农民的极度重视,谁都知道“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谁也希望子女出人头地。但是,令他们感到绝望的是,读书变得越来越困难,跳“龙门”变得越来越难。 威县一位乡镇中学的校长说,他们的教学质量不能和城市的学校比,即使和县城的学校比也差得很远。但不管城市和农村,所有的孩子都在一条起跑线上,同样参加高考,但录取分数线却不一样。“北京、上海的分数线竟然比我们低许多!当我们的孩子也幸运地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会发现,他所交的学费和城市孩子是一样的,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元。对一个城市家庭来说,这也许并不算沉重的负担;但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这个数字是令人几近绝望的。许多农家父母都明白一个道理:和过去不同,大学招收的,不仅是聪明优秀的孩子,而且他们还要有一个腰包鼓鼓的父亲。”这位校长感慨地说。 农家子弟求学路上这些让人举步维艰的障碍,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知难而退”的原因。孩子们的教育梦可能因此而断! 网络上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农民子弟通过怎样的艰苦努力才和城市白领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的经历。事实上,对农家子弟来讲,能否和白领阶层一起喝咖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公平的机会。 《市场报》(2005年11月18日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