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判断和操作出现巨大反差 基金被QFII抄了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 00:32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上海证券报 博股通金 股指自1223点持续调整以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市场最具影响的两类机构,即内资基金与外资QFII不论是在趋势判断上,还是在具体投资行为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即使在最近股指反复震荡的弱市当中,虽然基金普遍看淡后市,其重仓股反复下跌,但QFII却明显加快了入市步伐。面对同样的市场,两类机构为何反差巨大呢?
分歧加大是根本原因 QFII在弱市中加快入市步伐,并与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形成诸多反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这两类机构毕竟代表着不同理念、不同背景的两种资金团体,一方是新兴市场的新兴机构,而另一方则是境外成熟市场的成熟机构,由此也就直接决定了两类机构在趋势判断、投资策略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同。 另外,面对不断下跌的股指以及股改后整个市场的估值标准,两类机构也产生了巨大分歧。基金等机构基于对宏观调控、经济运行趋势等因素的判断,对市场趋势并不乐观,对于许多品种尤其是周期性行业普遍采取减仓、观望策略。而QFII从国际视野出发,认为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与国际接轨,甚至低于国际水平,比如股改环境下市场整体市盈率只有15倍左右,而G股市盈率仅有10倍左右,一些钢铁等蓝筹股市盈率更是明显低于国际水平,A股市场分红收益率显著提高,市场价值明显低估。由此导致QFII纷纷认为A股股市面临重大投资机会,目前正是千载难逢的介入良机。许多国际知名机构纷纷发表看好A股的观点,有QFII甚至用"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描述股权分置改革给市场带来的影响。正是这种对A股市场认识上的分歧,才最终导致两类机构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行为。 有区别就有投资差异 分歧加大固然是一个关键因素,但两类机构在许多方面存在的明显区别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内资基金虽然倡导长线投资,但苦于巨大的赎回压力,迫使其无法长期持股,导致基金在理念上更加偏重短期业绩的变动、行业景气度的短期变化,更加注重上市公司的目前业绩。另外,基金的考核办法也有待完善,目前实施的忽视业绩、看重资产规模的考核方法无法体现基金的理财水平,难以调动基金市场化运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基金许多投资策略严重滞后。而QFII则相对具有更大优势,由于不存在巨大赎回压力,加上投资理念多元化,不但看重业绩,同时也偏好资产质量、行业地位、品牌优势等,从而使得QFII在选择投资品种方面更加灵活、主动。 由于存在上述区别,使得在具体投资策略、投资品种方面,两类机构出现巨大差异,一个最大的标志就是在基金反复减持、不看好周期蓝筹的同时,QFII却持续采取增持的相反策略。这一点表现在G股方面,三季度基金减持G股,而QFII却大量增持G股。在具体品种方面,QFII不但持续大量增持海螺水泥(资讯 行情 论坛)这样的典型周期股,而且对于基金三季度大幅减持的G宝钢(资讯 行情 论坛),QFII也大量增持。 两点启示需认真思考 由于两类机构认识上的分歧以及投资风格的巨大差异,这必将对股指运行格局、投资机会等产生重大影响,由此也需要投资者认真思考。 就市场趋势判断方面,大量事实证明,成熟的机构总是代表未来趋势的方向,基金刚刚兴起时,凭借理性、成熟的优势而成为2001年至2004年市场的主导者,而QFII相对于内资基金更具理性、成熟优势,既然QFII非常看好A股市场,并加快了入市步伐,就说明股市的春天不再遥远,千点大底基本确立,任何盲目看空股市的做法都面临极大的风险。就具体投资品种而言,物极必反,对于长期下跌、价值严重低估的周期性蓝筹股需要重新审视其中机会,而QFII大举增持的水泥、钢铁、电力等蓝筹股,也许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导热点。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