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财经外交进入收获季节 与每人生活密切相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 16:28 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活跃的“财经外交”成为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机组成部分。

  密集出访为哪般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媒体纷纷将目光聚焦在胡锦涛主席异常紧张的日程表上。更有
不少分析家将此看作中国在全球财经舞台上活跃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可以从日程表中读出:作为推动全球财经合作的活跃角色,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瞩目。相对于外交活动中“或许偶然”的巧合,更值得观察家们玩味的,是一些绝非偶然的经济意义上的“巧合”。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在能源出击和纺织品贸易争端中所取得的几次标志性的成果。这些经济成果,无一不与中国的外交进程有着惊人的同步性。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财经外交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拓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力;有助于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有助于缓解经贸压力,减少经贸摩擦。

  无论是中国政府高层的频繁出访,还是一单单大生意的签订,都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活跃的“财经外交”不仅让中国人充满期望,也让全世界感到欢欣鼓舞。纵观胡锦涛在英德两国的言行,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使欧盟不能再忽视中国的存在。至少,在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方面,中国已经被世人公认,是与美国一样,可以推动全球经贸发展的两大火车头。胡锦涛频繁出访期间大打经贸牌,不仅将中国的财经外交拓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更进一步地体现了当前中国外交务实的一面。

  财经外交与每个人有关

  事实已经表明:英国女皇和广大英国民众如此隆重热烈地欢迎胡主席,德国亲美的迈克尔政府也表示将保持对华政策的连续性,伊朗外长表示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欧盟继续把中国的强大作为它的战略机遇,中俄提升了合作水平,俄罗斯放宽了对华军售和

能源供应,上海合作组织吸收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做观察员,美国竭力拉拢的印度也表示印美关系的加强不会损害中印关系,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关系持续看好……

  经济的全球化与国家间政治文明的确立,已经使得传统外交理念失去了原先的意义。财政部国际司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中国高层领导人最近频繁出访,无论从出访官员的构成,还是出访线路、出访密度,以及出访所带来的经贸成果来看,都体现了中国的诚意。无论是加强对欧洲、还是亚洲各国的外交攻势,财经外交都已经成为中国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和平崛起之道的重要手段。而财经外交,也并不只涉及到财政部、外交部或者

商务部这几个部委而已。事实上,财经外交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这也正表明了中国和平崛起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心。

  呼唤学者型官员

  我们有理由对中国领导人刚刚展开的这轮密集外交行动充满期望。外交学院教授熊志勇认为,“对于中国来说,逐步加大影响,赢得理解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蕴含着挑战。能签下一系列的合同是一件好事,但如何在贸易顺差巨大的情况下,避免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已经成为目前中国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熊志勇指出,中国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以及实力的增长,使得财经外交在整体外交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比重的增大的同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在财经外交领域中,由于中国与国际接轨经验不足,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属于“任重兼道远”。

  他指出,中国目前的财经外交,更适合双边发展。作为一个地区的大国,由于自身对所在地区的影响正在日益加大,中国也应当在为自身利益博弈时兼顾地区利益,甚至有时可考虑牺牲一部分自身的利益。

  熊志勇说,在国际机构中,当然不仅仅局限于财经领域,中国能够影响到最终决策的情况,实际上仍然占少数。同时,在中国国内,真正了解国际机制,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外交作用的专家也还是寥寥无几。“中国迫切需要这样的专家来影响国际机构的决策。仅有理论,缺乏实践的现状必须要改变,中国需要尽快培养出能在各种国际机构中发挥实效的学者型官员。”

  最后,熊志勇还建议国内研究机构应多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研究,以应对将来所可能会发生的各种问题。

  (稿件来源:中国财经报,作者:吴南雁)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