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黄河
金庸先生在谈到其著名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时,对书中的人物作了一个评价说:“有情皆苦,无人不冤。”
记者在采访宝钢权证的过程中,脑海中竟不期然想起这句“风马牛不相及”的评价,对于权证市场的设计和参与各方而言,这句话真实地反映出了他们各自难以言述的苦衷。
权证应不应该推出?股改应不应该进行?为股市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中小投资者应不应该补偿?
在整个采访过程里,没有人怀疑这些政策或措施前提的合理性。但这些有着充分合理性的改革思路,在进入市场操作时,却变成了沉
重的负担甚至前进的阻碍。
作为发行者和大股东,宝钢集团的尴尬前文已经述及;因理性投资而被怀疑为“幕后黑手”的基金行为也得到了澄清。
但这还远远不是市场的全部:积极推动权证产品上市的交易所和券商对权证的理解并没有偏差,但股票价格和权证价格的背离却使它们成为另一群被怀疑的“利益集团”;而作为参与权证后期交易的投资者,并未违规的操作模式却被指为“黑庄”亦可谓不白之冤;与此同时,国资管理部门,为了维护市场估值标准,从而保护国有资产价值,而支持高行权价的初衷难道又有错吗?
在这一“无人不冤”的现实场景下,令人不得不怀疑真正的“错位”恰恰来自制度本身:
作为T+0等制度创新的受益者,宝钢权证的“制度溢价”恰恰来自本应成为市场共同标准的交易模式,但为了维护“对价”,普适性的制度被改造成了股改方案的“特权”;
而作为价格发现工具的权证本身,也因为“对价赠送”的零成本而失去了估值基础,并脱离了股价走势,从而丧失了权证本身的各种金融功能;而在对价过程中,不合理的初始价格与不应承担的“护市”承诺,亦使得企业本身陷入既违背承诺、又遭受损失的双重困境。
对这一“制度困境”作出详尽解释不是记者所能承担的责任。但就记者的理解而言,以“对价”为基础的股改思路,和以金融创新为目的的权证产品,两者从本质上就“不是一条藤上的瓜”,即便强扭在一起也不会甜。
而为了把它们扭在一起,不惜把普适性的市场制度变成一小类证券产品或投资者的“特区”,更加违背了市场自身的规律。
在股权分置改革面临挑战的今天,如何理清思路,让产品创新与制度支持“各归本位”,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应是管理层和市场共同面临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