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它们不能永远沉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 22:33 中华工商时报

  ---徐悲鸿骏马图册和速写本面世

  “我已经老了,本想将这两件感情的寄托带进我的坟墓,让它们伴我永远沉睡。但经过多少个难眠之夜,我终于有了新的想法。我的生命可以结束,但它们不能永远的沉睡,因为徐悲鸿的艺术属于中华民族的,徐悲鸿的民族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所以,就让它们带着我的真情走向祖国、走向人民、走向世界吧!”谈及即将在中贸圣佳秋拍上亮相的
徐悲鸿大师的这两件珍品时,今年82岁高龄的徐夫人眼中满含泪水。

  徐夫人提及的这两件作品,其中一件为徐悲鸿先生于1940年所画骏马图册,另一件则为有徐悲鸿先生亲笔题款的速写本。速写本中分别画有悲鸿自画像、泰戈尔和甘地、动物、风景和其他人物等共计40余幅,为大师早年放在衣兜里随身携带的。这两件藏品徐夫人精心收藏了52年。它们渗透着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深厚感情,因此具有特殊的收藏意义。

  五幅六骏图册画幅虽小,却是悲鸿先生在创作最旺盛、绘画技艺最成熟的时期所作。

  据徐夫人讲述:1940年,徐悲鸿来到印度尼克坦。圣地尼克坦是和平的象征,被称为印度民族精神支柱的文学泰斗泰戈尔就曾在这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时,徐悲鸿与泰戈尔已结为挚友,他曾为泰戈尔画了许多的肖像(包括油画、国画、素描、速写等)。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悲鸿先生创作了大量富于爱国主义思想的优秀作品,如:在大吉岭创作了他构思已久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这个时期也是徐悲鸿画马的成熟期,他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关于马的题材的精品。

  这件册页中表现的六匹马形态各异,体态非凡,有的奔驰于草原,有的默立于旷野,有的回首于峭岩之巅。大师用笔豪放,笔墨随情感恣意游走,在立意、构图、形态等方面无一雷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别是第一幅和第六幅,均为佳品,曾经多次在徐悲鸿纪念馆画册上出版。

  当时,悲鸿先生画马艺术达到高峰,这当然与他长达一年的印度之行有着很大关系。1939年,徐悲鸿先生应泰戈尔邀请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那时,印度分布着许多城邦制的小国,并各有君主。他们都喜欢养好马。但马一旦年龄稍过就

  要卖掉。这就使得悲鸿先生能在集市上买到一些品种非常好的马,这使他异常兴奋。在印度讲学的那些日子里,他经常骑着世界上最优良的马,游历异国漠漠的荒野,曾一直骑到过克什米尔。在漫漫旅途中,他不时被那些骏马所陶醉。那些具有纯正阿拉伯血统的良马,阔鼻、尖耳,脖颈和四腿修长优美,皮毛光滑,使他惊叹不已。他过去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好马,因此,他对它们备加爱护,甚至把它们当做自己的知己朋友一样地百般呵护,与它们建立一种微妙的感情。在接近马、感受马的同时,他倾心观察马的体态,了解马的禀性,掌握马在各种动态下骨骼与肌肉的变化,透视与解剖的关系,并对马不同的体型、不同的姿态进行了大量的速写。他赞叹马的伟岸、矫健,赞叹马性格中的忠厚、朴实、勇敢和耐劳。他似乎从马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寄托,于是借马寄托自己的欢乐、忧郁、理想和憧憬,也寄托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悲鸿先生曾对夫人廖静文女士说:“在印度的这一年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画马的水平达到了自己的要求。”过去,他从没有夸过自己画的马,而那时他终于夸口了,他认为在印度创作的这几幅《奔马》,是他有史以来画得最好的几幅。

  唐代张彦在《历代名画记》中认为,好的作品,必须形神兼备,而传神尤其重要。这幅册页中的回头双马在回头的瞬间蕴涵着一种阳刚之美,设色清新并加晕染,笔触劲健,造型准确而生动,体现了他的笔墨韵味。远视墨气浑然,近看笔触刚健。用笔成熟、肯定而富于渗透力,由表及里,透过皮毛里层刻画肌肉与骨骼,每一笔都有其立意的内涵、造型的目的和体现美感的作用,流露出书法运笔的一气贯通之势,形成气韵生动的笔墨韵味。

  悲鸿先生的书法功力也非常深厚。他喜欢魏碑的古拙刚劲,结构方刚,布白均匀,用笔凝重。他将其体现在册页的每一匹马中。飞奔之马,四蹄腾空,蕴涵着一种野性的力量。他还在表现马的肢体时融合了隶书的刚劲用笔;在表现鬃毛鬃尾时则运用了书法中“飞白”的苍劲。这种既表现出写意渲染的韵律,又表现出书法用笔的趣味,从而形成的美的感受、美的意念、美的赞叹,当然就成了难得的精品。

  徐夫人的第二件藏品速写本就更加珍贵。速写本中采用了多种技法,有铅笔、炭精条、水墨、水彩等,同时,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画家的思想状况和那一

  时期的许多社会活动。他抓住了在印度现实生活中有特点的风景、人物、动物等,以深入的观察,非凡的记忆,速写出牛的憨态、猴的精灵、鹫的神勇以及如火焰般的朝霞,如紧抓住大地的树根。当然,还有泰戈尔的敏锐、甘地的稳健、鼓者的欢快、弹琴者的投入。画家抓住了许多瞬间的动感、瞬间的神态、瞬间的灵魂,用画笔记录下那些生动的情节,使得既简练、概括,又传神的画面洋溢着一种时代气息和生活的美好。例如先生在圣地尼克坦画的速写“鼓者”,画面虽小,却用笔精炼,其人物脖颈的光感、手在敲击的动势和神情的喜悦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弹琴者”的速写,弹奏者就像被一种美妙的音乐所陶醉,那神态使观者都会倾倒在那画面无声的音乐里。

  这本速写册是徐悲鸿先生的生活积累、灵感寄托,是他走进生活、贴近生活的见证和真实写照。它与徐悲鸿成熟期创作的优秀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画家走进生活中获得的第一手素材,也是伟大作品诞生的基础。

  这两件珍品与徐夫人相伴数十年,这次得以在中贸圣佳秋拍面世,是廖静文女士为继续徐先生开创的中国美术教育事业,1953年将家中徐悲鸿作品1250件,珍贵历代藏品1000余件以及万余件图书、碑帖及资料等全部捐献给国家之后的又一次壮举。应该说,徐夫人这一令人敬佩的举措,可以告慰悲鸿先生和他一生挚爱的美术事业。(17H3)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