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拍卖”还是“义卖”【一家之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 02:25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今天在北京举行的国储2万吨“拍卖”是否会演变成“义卖”,将充分说明国储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姿态。

  铜价太高了,国内消费者深受其害,国储仗义执言欲救消费者于水火,当然会以低于市场现货价“义卖”这库存铜,且不管质量的优劣,是老铜还是新铜。如果在不超过目前市场价值的情况下,以为这些铜会卖不出去,可能就失去了对市场的起码了解了。

  对于一个年消费量接近400万吨铜的铜消费超级大国来说,目前占全球的消费总额已经接近甚至超过20%,2万吨铜甚至还不到我国两天的消费量。

  如果说“拍卖”这些铜最初给人的印象是这些铜很难卖出去的话,可能连最起码的市场常识也不了解。如果再联想到国储在上周五曾经声称持有130万吨的话,即使这130万吨库存确实存在,相对中国中长期的铜供应严重缺口来说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按照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要翻一番的目标,那里按保守的估计中国铜的人均需求折合成铜的话将高达630万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30万吨铜的存在如果确实是以“忧”国家长期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铜供应缺口为出发点的。它的存在确实是有些高瞻远瞩的味道,而将家底和盘托出之后,又在媒体的追问下说一声“无可奉告”,让人难以理解。

  在上海举行了一天研讨后的国外投行和业内众多贸易商都已经在昨天赶往北京,参加竞拍的企业和贸易商不下30家。即使每家的竞拍数量不得超过1000吨,今天的竞拍也已经明显地有“抢购”的气氛了。笔者认为,中国铜市,无论是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已经具有令世人信服的诚信度,在过去的10年里良好的跨市套利机制不仅已经构筑起庞大的贸易流,同时它也是中国期货市场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性“窗口”。

  然而,如今透过这一窗口,不仅是中国人,就是老外也开始看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如果说原来一直保持着良性循环的上海与LME的跨市套利机制开始出现长时间不正常的差价机制的话,什么又是其症结所在呢?谁也改变不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长期缺铜的现实。事实上,围绕着国际铜资源的合理利用,应该具有的金融杠杆作用已经失效,一个客观存在的干扰因素在发挥作用。如果说这种干扰仍然美其名曰是一种调控措施的话,无论是对价格的人为“平抑”还是对国家紧缺物资的人为“调剂”,都必须符合市场规律。除此之外,任何掺杂着人为因素的对自由市场的干扰必将在市场规律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从去年以来中央所采取的任何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都是以

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曾几何时,国储为了区区几千吨铜的实货交割曾引发上海铜价的暴起暴落。此次在铜价高企,消费者备受煎熬的情况下推出2万吨铜的拍卖。“可贵”的是这种义举能否长期地坚持下去,“可惜”的是区区2万吨铜相对中国浩大的铜需求仍然是杯水车薪。

  多么希望国储眼下确有130万吨铜,而且已经到了不放不足以证明自己,因为它确实可以将当前“不合理”的铜价平抑下去。这才是国之幸,消费者之幸也!

  《国际金融报》 (2005年11月16日 第七版)

  作者:诚剔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