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十一五”发展规划存在六个“两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 09:26 中国经济时报

  ——访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

  本报记者 柏晶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学习与讨论。周天勇教授认为,《规划建议》提出的基本思想
里需要解决六大矛盾。

  技术进步、结构升级与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相当困难的两个同时能实现的目标

  中国经济时报:《规划建议》在多处提到“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特别强调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您怎样理解自主技术创新战略?

  周天勇:毫无疑问,“

十一五”期间,“自主创新”是必须要强调的。但实施自主技术创新战略,产业结构升级,使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这就与巨大的就业压力整体需要适度技术,要求产业结构及企业要素劳动密集化之间存在两难。

  从经济学上讲,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会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不能及时传导到工资提高,或者工资提高后不能迅速改变消费结构使服务业扩张,则技术进步会相对甚至绝对减少工作岗位,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

  根据我们的研究计算,“十一五”期间城镇总计需要12945万个工作岗位,年平均压力近2500多万,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2006—2010年,如果按照“十五”期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速度,仅农村转移和城镇新增两项劳动力就达8300万;2、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形成的再就业人口2000万;3、按照1990年城镇56.44%的百人从业率水平估算,2004年将下降到48.70%,实际至少已经积累4300万城镇失业人员,分十年消化,“十一五”消化城镇积累的失业人员压力为2150万。

  国民经济总体上,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状况可分为低、中、高三种方案。从劳动力就业巨大的压力来看,低方案可能基本满足每年2500万人的就业需要,但还是有一定的缺口;中方案,可能每年相对低方案少提供400万个就业岗位;而高方案,相对于低方案,可能每年少提供800万个工作机会,“十一五”又会在城镇积累4000万失业大军。没有就业,就没有工资,因此,在强调自主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工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要重视适度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容纳劳动力就业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对于就业和社会稳定来讲,更具突出重要的地位。

  发展需要推进城市化与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存在两难

  

中国经济时报:《规划建议》特别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今后一段时间,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有望进一步缓解城乡差距过大的矛盾,对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有重要意义。

  周天勇:总体上讲,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国家,与同期的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至少低15个百分点。据统计,1961—198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不到18%的水平,20年没有变动。世界上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埃塞俄比亚、阿富汗、孟加拉国等往往是不发达或者贫困的地方。还没有听说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中,而实现了现代化。

  虽然“十五”期间城市化过程中发生了种种问题,如乱占乱圈耕地,损害农民利益,造成千万失地农民,搞了一些大广场、大草坪、大马路形象工程等等,但是,“十五”城市化水平提高了7个百分点,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水平最快的时期。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将达7500亿元,90%来自于进城务工收入,占农民总的纯收入22500亿的1/3。由于农业边际生产率为负,近年来农民增收的80%来自于非农业收入。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从农民那里通过土地的不平等交易,积累了城市化的资金;对于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生产资料涨价太快,农民的税费较重;并且到城镇务工的一些农民也遭遇了找不到工作、城市务工乱收费、拖欠工薪、没有社会保障、工作条件不安全等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等公共服务和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加大对农民增收的转移支付,我认为是应当的。

  然而,把重点放在农村的发展上,需要提出疑问的是:1、农村能比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吗?由于分散,在农村不可能形成企业群和市场,在每个农业劳动力只有3—4亩耕地的情况下,农业内部急需向外减人,总体上不可能再增加任何就业。2、在农村农民能增加收入吗?耕地面积不再会增加而只会减少,农业内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负,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比例非常有限。3、建设新农村能节约土地吗?农村人口大量增加,宅地用量将大量增加,而且院落式居住形式和分散的道路等用地,比城市居住和道路等用地多得多。4、建设新农村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吗?农民仅仅靠农业内部和农村范围所得的收入年增长最高超不过4%,城市居民增长一般在8%左右,如果农民增收的重点不放在城市化上,城乡差距将会越来越大。5、建设新农村能改善生态环境吗?人口只有在地理上集中,才能减轻人口用自然

能源、游牧对植被生态的压力;企业只有在地理上集中,才能将污染集中起来,使污水等处理规模化进行,经济可行。而到处放牧、山山种粮、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处处污水,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6、人口分散固定居住的形式,会不会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又大幅上升?人口生育取决于家庭扶养和生育的成本和机会成本,城市化和商业化生活形成的支付能力约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最佳机制。如果将农民继续固定在农村,生活成本较低,闲暇的机会成本很低,人口生育率将大幅上升。7、有多少财力和国力能对农村进行投入支持?中国有8亿农民,国家每年给一个农民100元的支持,可能对农村教育、卫生、社保、公共设施、种粮补贴等多种需要都是杯水车薪;如果提高到1000元,就需要8000亿,将是2005年全部财政收入的37%,财力上根本不可能。8、今天投入较多的财力建设起标准较高的农村住宅、基础设施等,未来由于青年人的城市化迁移倾向,会不会形成类似日本的农村衰败和农村建筑物空置的局面?因此,需要评估城市化和重点放在农村建设可能发生的各自的成本、收益、风险和后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国民经济总体上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存在两难

  周天勇:除此之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国民经济总体上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之间也有难解之题。

  “十五”计划中产业结构的指标是,到2005年,GDP一、二、三产结构转变到13%、51%、36%;从业人员比重转变到44%、23%、33%。但是从实际执行的结果看,GDP一、二、三产业的结构预计为14%、55%、31%,从业人员比重预计为45%、25%、30%。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完成“十五”计划的目标。这说明,由于党和国家对农村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大,农业增加值增长情况比原先预计的要好,加上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深化,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原先预计的要高。而由于统计无法计算外出务工的农民,实际上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要比统计反映的数据低,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比例要高。因此,实际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比例估计在40%、25%、35%之间。说明劳动力就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缓解我国忧心的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可以降低GDP增长的资源消耗,转变增长方式。但是,这个目标能实现吗?

  关键是未来。如果重点放在发展农村,GDP一、二、三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产业结构,将继续向第二产业和农业调整,调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在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农村,不可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原因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三个相关的必要条件:1、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提高,以及收入提高后闲暇消费的增加,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第一必要条件;收入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2、一定的集中和规模化的市场容量,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第二必要条件;在分散和形不成规模的农村,近代和现代意义上的第三产业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因为其消费容量达不到一般的第三产业需要的最低成本分摊的市场规模。3、在分散的农村,第三产业所依赖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较大,摊销成本太高;或者因投入不足,第三产业没有发展的公共设施条件。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计算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高度正相关的深层原因。因此,重点发展农村和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轻型化调整,实际上是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上)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