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回收令IT挠头(IT时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 08:35 人民网-市场报 | |||||||||
实际上,国内有关电子垃圾的立法早在几年前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却一直没有正式出台。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保护民族产业发展应当是最主要的一点,利弊得失一时也很难算得清楚。 然而时至今日,国际市场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今年的8月13日,欧盟25国开始正式实施《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从这天开始,我国对欧出口的家电、IT等10类产品每件都
出口必须付出,进口却不能收取,两面受害的结果,对我们非常不利。因此,我国的电子垃圾立法工作必须抓紧进行。 IT已到回报期 IT产业创立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业界几乎从未有人谈起过“垃圾”、“回收”等问题,甚至被冠以“无污染工业”的美名,然而这却是一种明显的错误认识。 与其他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相比,IT产品虽然生产能耗低、经济价值高,但并非不存在污染问题,如果仔细算一下,IT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比其他产业少,有的甚至还相当严重。以计算机制造为例,其生产过程需要使用多种化学物质,其中包括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的汞、镍、铬、铅、铍等重金属,溴化阻燃剂、聚氯乙烯酞酸盐等有毒物质,以及大量的电镀废水、漂洗水和有毒污泥。 IT污染问题之所以长期被忽视,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其早期的生产能力低、产品种类少、产品寿命相对较长,客观上不易为人们所察觉。即如在开革开放初期,我国从国外购买过大量的二手IT设备,在一些单位里一用就是十几年。笔者在七八年之前,也曾见到有人在使用长城0520这种老掉牙的计算机,早期产品的寿命之长由此可见一斑。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IT产品范围的扩大,更新换代频率加快,废弃、回收及污染等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并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到今天,电子垃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各国的对策则是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了IT生产厂商。 是挑战也是商机 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统计分析,目前全球的电子垃圾种类主要是家电、手机、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其中废弃计算机的数量预计达上亿台之多,而手机的换代频率更高,垃圾增长的速度也最快,仅我国每年就有几千万部的手机被淘汰。 如此多的手机、计算机被废弃,如何处理显然是一个难题。从目前情况看,世界各国虽然都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要想在短时间内使之彻底解决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无疑要做相当大的投入。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电子垃圾是废弃物和有害物,却并非毫无回收利用价值。事实上经研究及实践证实,对电子垃圾进行循环利用或再生所产生的利益甚为可观。曾经有媒体报道说,废旧手机回收能产生高达15%的利润。而广东贵屿小镇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处理场,其背后也是因为巨大的经济利益在作怪,据说当地一些拆解工厂每年的利润可达几千万元。只不过,这是以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 加快立法莫迟疑 一边是地下拆解工厂,生意红火;一边是正规再生企业,买卖稀落。另外据说,有些打印机、复印机厂商试图自己回收墨盒、硒鼓,结果也是少有客户光顾。两者间巨大的反差,说明目前在电子垃圾治理的各个环节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以墨盒回收为例,首先地下与地上企业做生意的方式就大相径庭,地下的走街串巷寻求货源,地上的却是坐等顾客上门。两厢比较,顾客显然更容易接受前者。此外,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价格上存在巨大差异。曾经有街头小贩要出100元钱买我手中的一对墨盒。我不知道原厂商的回收价格具体是多少,但肯定不会这么高。原因很简单,一台喷墨打印机的价格不过二三百元,利润微薄,厂商本打算要赚的就是墨盒的钱,当然不可能为买空墨盒而倒贴。 相比较而言,拆解工厂的问题更为复杂。简单地说,地下拆解工厂的货源多系海外走私而来,这是问题的关键之处。试想,如果走私渠道被截断,地下拆解工厂就不能存在下去,环境就不会被破坏。反之,如果国家明令放开此类货物的进口并指定由正规再生企业处理,地下企业同样难以存活。因此,相关政策的制定对电子垃圾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这也是业界呼吁早日出台《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一个主要原因。 《市场报》 (2005年11月14日 第五版) 作者:清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