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多为现在的时代写小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 05:05 深圳商报

  余华来深参加“读书论坛”,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多为现在的时代写小说”

  深圳商报记者张贺敏/文韩墨/图

  现在的社会经常是最美好和最丑陋的东西同时并存,有时候就共存在一个家庭里,如果不写这个时代,实在是辜负了它。先锋文学主要是在1987至1989年之间出现的,差不多已经过去了。当时主要是对小说形式的探索,但小说归根到底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和故事。现在很多年轻人老觉得我写得太荒诞,经常问那些事是不是真的,其实当时就是那样,现在的很多事将来看也一样荒诞。

  余华是个很有趣的人,初次见他的时候,他穿了一件很“酷”的带有抽象图案的T恤衫。我们都笑他说:“穿得这么时髦!”他也笑着反问:“那你们说我应该穿什么?”他很健谈,有时一个问题就能滔滔不绝说很久,而且不时有妙语“蹦”出来。这次来深圳参加“读书论坛”,很多观众慕名来听他讲演“阅读的乐趣”。跟以往一样,他从不拿自己的小说做例子,因为“不好意思”。本报记者对余华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讲“十年磨一剑”的

长篇小说《兄弟》和对于文学的思考。

  写《兄弟》收不住笔

  记者:《兄弟》(上)一出就非常畅销,大家都在等着看下部,什么时候能出来?

  余华:其实下部的初稿今年6月就写完了,不过还在改,估计得春节后才能出版。以前我写《许三观卖血记》,初稿写完就差不多了,不过《兄弟》的改动就比较多。

  记者:为什么呢?

  余华:一旦进入《兄弟》(下),我突然发现是生活控制了我,不是我控制小说了。我原来的计划是写10万字左右,结果一写就收不住了,上部就有10万字,下部可能有30多万字。后来我就把上部调整了一下,改成18万字,不然结构上就太不平衡了。

  记者:你以前是以写得简洁著称的,为什么现在会收不住?

  余华:这是由题材决定的,这部小说我是用“放”的方式写,所以必然会写得长。《兄弟》(上)是正面描写文革,原来我也写过文革,但都是侧面写的,把它作为一个背景,但我觉得这样写还不够,所以这次我是正面写的。这部小说写完,可能三五年内我都不会再写这个题材了。我的下一部小说很可能会“收”着写,到时又是另一种味道了。

  要继续写反映当代的小说

  记者:《兄弟》(下)应该是你写作的重点吧?

  余华:上部其实是比较压抑的,到了下部就不一样了。李兰临死时很担心李光头,但她没想到时代变了,李光头反而如鱼得水。作家通常都不擅长写当代,喜欢写很久远的故事,因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我原来也不太敢写太近的事,但在写下部时突然发现我找到了写当代的方法,这让我很惊喜,以后我会继续写几部反映当代的小说。

  记者:是什么方法?余华:其实很简单,现在的社会是充满传奇性的,作家只要把它写下来就可以了。我曾经看过一些社会新闻,有的地方出了矿难,真的假的记者都跑去要“封口费”,当地的小旅馆和饭店甚至希望发生矿难,因为发生矿难客人就多。还有一个浙江农民在福建打工,母亲去世了。为了省1000元的火化费,他居然把母亲的尸体一路运到福建去,路上还被警察发现,以为他是杀人犯,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现在的社会经常是最美好和最丑陋的东西同时并存,有时候就共存在一个家庭里,如果不写这个时代,实在是辜负了它。

  记者:那你以后还会正面来写当代吗?

  余华:应该不会了,我可能还是从侧面写,选几个角度。

  不觉得《兄弟》语言拖拉

  记者:有人批评你的《兄弟》语言拖拉,你怎么看?从《许三观卖血记》之后,你好像对语言特别迷恋,有时候一句话反复好多遍。

  余华:这也是情感的需要,比如宋钢好几次跟人家说:“你会有善报的”,这是很重要的话,如果不重要我不会这么处理。真正好的语言应该是用得恰当,比如说宋凡平的死和李兰的悲痛,这些不可能用调侃的语言来写。反过来写到李光头的时候,想不幽默都难。《许三观卖血记》有点像民歌,《兄弟》写得更细致,这是两种叙述方式,不能简单地做比较。不管是批评我还是表扬我的人,几乎都是把小说一口气看完的,如果真是语言拖拉,应该是读不下去的。

  记者:你曾经是重要的先锋派作家,现在似乎有点“回归”传统了。

  余华:先锋文学主要是在1987至1989年之间出现的,差不多已经过去了。当时主要是对小说形式的探索,但小说归根到底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和故事。就像深圳盖了这么多高楼、修了这么多马路,说到底也是要让人过得更好,而不是拿这些来给外人看。

  通过网络与读者沟通很好

  记者:为什么你把宋凡平写得那么完美?

  余华:其实我是来不及写宋凡平的缺点,因为他出场的时间太集中了,就是两个月。而且很快他就跟李兰结婚了,新婚夫妻都是看不出毛病的。以前我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写得那么黑暗,但里面总有一些完美的人出现。我开始时很反对这么做,现在我理解了,主要是没有机会去写他的缺点。

  记者:你写这部小说时受外界影响多不多?

  余华:以前没有网络,不知道读者在想什么,现在了解一些了。读者也给我提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比如有网友问我,宋凡平的前妻怎么办?为什么不让他俩合葬?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当时宋凡平已经被划成地主了,他前妻的家人不可能接纳他,我当时如果在小说里加那么一两百字就好了,就能说清楚了。现在很多年轻人老觉得我写得太荒诞,经常问那些事是不是真的,其实当时就是那样,现在的很多事将来看也一样荒诞。

  余华小档案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曾做过5年牙科医生,先后就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居北京。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在《北京文艺》发表处女作《星星》。25岁那年,他又写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为文坛所瞩目。1988年年初,余华发表了极有影响的《现实一种》,接着又写出了《世事如烟》、《此文献给少女杨柳》、《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发行。《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张贺敏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