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戏说历史,我做不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 04:35 深圳商报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昨日应邀在深圳读书论坛开讲并接受本报专访

  “戏说历史,我做不来”

  深圳商报记者张贺敏/文陈发清/图

  【本报讯 】11月12日下午,深圳读书论坛第三场开讲,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应邀前来。

  年过七旬的阎先生早已是清史研究专家,通过央视《百家讲坛》和《正说清朝十二帝》的出版,又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但他没有丝毫的架子,开讲之前先给观众、出版社和组委会工作人员连鞠三个躬,对大家一一致谢。他这次讲演的题目是《清十二帝画像》,对清朝的每个皇帝都给出两个字的评语,如努尔哈赤“开创”、顺治“任性”、雍正“勤政”等。他说历来开创最难,所以他最欣赏努尔哈赤,对勇于创新的深圳人也表示了由衷的敬慕之情。本报记者随后对阎先生进行了专访。

  “阎老师”成了明星,的哥都仰慕

  记者:您是北京社科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请问您是满族人吗?

  阎崇年:不是,我是汉族。这跟民族没什么关系,连美国人蓝眼睛大鼻子的也有人研究满学呢。

  记者:您为什么对清史这么感兴趣?

  阎崇年:其实我原来也研究过先秦史,后来转到清史上来了。因为清朝的档案和各种文献都在北京,宫殿也是,研究起来很方便,还有很多优秀的学者可以互相交流。

  记者:您现在已经是“明星学者”了,感觉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阎崇年:我不是明星,顶多在家里比较有名。不过现在知道我的人更多了,我当然也很高兴。(坐在旁边的阎夫人插话说:“他出门打车,人家

出租车司机都不收钱”。)

  阎崇年:是。有时候我打车,司机一看我就问:“您是阎老师吧?”不肯收我的钱。我有个同事在院图书馆工作,有一次打车回社科院,司机就说:“你们社科院有个阎崇年老师吧?”两个人就聊起来了,下车时司机也说给她免费。当然了,车费我们都是照给的。

  看历史人物不能只看“手背”

  记者:听说有很多读者、观众给您打电话、写信,从9岁到86岁的都有,其中有没有批评您的呢?

  阎崇年:批评的还是比较少,大多数都是跟我讨论,还有的指出我哪里有疏漏,不过也有个别年轻人比较偏激。

  记者:我在网上看到有人批评您,说您把乾隆说得太好了,您说乾隆有八大功绩,他说乾隆大兴文字狱。您觉得他说得有没有道理?

  阎崇年:乾隆是兴过文字狱,但《四库全书》里保留了很多孤本、善本、稿本、抄本,这难道不是个伟大的功绩吗?我看过《四库全书》之后,感觉这真是个浩大的文化工程,很了不起。将来《四库全书》越印越多,很多图书馆里都能看到,我们后人都能受益。看历史人物要全面,比如手心是白的,手背是黑的,我们不能只看手背、不看手心。其实清朝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很有贡献,如果清朝强制推行满文,开始肯定会有人反抗,但过了几代可能也就服了,如果那样的话,汉文化和中原文明就可能中断。但清朝并没有这么做,康熙等皇帝带头学习汉文化,乾隆会写诗,还懂建筑、瓷器,他的文化修养在历代皇帝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历史本来就是个“俗”东西

  记者:很多人都非常好奇,为什么您可以把历史讲得那么生动有趣,您平时喜欢听评书吗?

  阎崇年:没有。我觉得历史研究也有个俗-雅-俗的过程,其实历史本来就是个很俗的东西,里面的人都是真实的,他们身上发生的事也都很具体,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如果你把它作为学术来研究,那就比较雅;如果是给普通百姓讲,那当然应该“俗”一点。尤其是在电视上讲,观众中可能有中小学生、有家庭主妇,要让他们都喜欢听。

  记者:听说您每次讲之前都要精心准备一个星期,周一到周四查资料、写初稿,每句话都要言之有据。周五把稿子串一下,还要给家人先讲一遍。(阎夫人笑着说:“我是他的第一个听众,总是从观众的角度给他挑毛病,有时候要整个推翻了重写,也挺痛苦的”。)

  记者:夫人挑毛病您都听吗?没有不服气的时候?

  阎崇年(笑):那肯定有,有不同意见我们就一起讨论。不过她是代表群众,群众的意见当然要尊重啊。

  记者:历史学界对您的出名怎么看?会不会有人嫉妒或者讽刺您?

  阎崇年:没有。我开始也有点担心,不过很多有成就的学者尤其是老先生对我都一致认可,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让我也很高兴。

  康熙的话用白话翻译就没味了

  记者:刘心武跟您很相似,也是从《百家讲坛》出名,随后出的书也非常畅销。不过,他的书非常口语化,您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就显得比较“书面”,不像您在电视上讲的那么好听。

  阎崇年:其实这本书也有两个版本,中华书局出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是手稿本,后来人大出版社又出了一个版本,就是根据讲稿编的,就比较口语化。不过那本出得比较晚,影响也没那么大。

  记者:那您更喜欢哪个版本?

  阎崇年:我喜欢这个手稿本。因为历史跟文学不一样,有些东西还不能说得太通俗。比如康熙皇帝说的很多话,非常简洁,又非常有力,你用白话一翻译,味整个都变了。

  小学生给我挑出一个错

  记者:您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出版不到一年,就卖出30多万册,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而且带来了一股“正说”历史的热潮。

  阎崇年:这本书卖了32万零300册,的确是比较少见的。可能是大家看清宫戏看多了,对很多野史都比较关心,比如“顺治是不是孝庄和多尔衮的私生子”之类。我这本书写的都是清史的热点、疑点和重点,所以大家比较喜欢。我倒是想起一本新书,叫《正说元明清帝王》,上面写着“阎崇年著”,中国书局出版,可这本书根本不是我写的,有位朋友在外地买到,特快专递给我,我才知道有这回事。我想跟那位作者说一声:“谢谢你帮我扬名,不过以后可别再扬了。”

  记者:您的书卖得这么好,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多出几本呢?

  阎崇年:写历史书比较费功夫,不是三两个月就能写出来的。我研究袁崇焕已经有30年了,最近才出了《袁崇焕传》。《正说清朝十二帝》每次印刷都有一些改动,有的是原来疏漏的地方读者给我指出来了,有的是补充了一些新史料,印刷了15次修改了14次,现在马上又要印第16次了,我打算把帝王小档案再补充一下。

  有个四年级的小学生还给我挑了个错,他是出版社编辑的孩子,名叫陈超。他爸爸借了这本书的样书回家,被他抢着看了。他发现里面有一个印刷错误,把珍妃的“珍”写成“诊”了。我很高兴,送了他一本我签名的书,他也特别得意,把书交给老师看,他们校长还在全校大会上表扬他了。

  记者:您现在研究什么?最近有什么计划?

  阎崇年:我在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百家讲坛》还邀请我去讲袁崇焕,可能也要讲20集,下个月开始录,估计要到春节左右才能播出了。他们希望越快越好,最好一次能录几集,但我还是要慢一点。

  历史剧应该“大实小虚”

  记者:清宫戏那么多,您有没有看过?

  阎崇年:都没看过,主要是太忙了。(阎夫人说:“平时都是我看,然后就去问他,他经常说:“哪有这回事?”)

  记者:您是不是怕看那些戏生气,觉得错误太多?

  阎崇年:也不是。这些总比过去“文革”时候的样板戏好多了,至少满足了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不过,我觉得大家要明确这个界限,平时看的影视大都是“戏说”,不完全是史实。我比较欣赏俄国的《彼得大帝》和美国的《巴顿将军》,它们还是比较忠于历史的。好的历史剧应该“大事实,小事虚”,大的框架和基本史实都是对的,小的情节可以虚构。

  记者:您有没有想过做一些历史剧的顾问?

  阎崇年:其实现在邀请我做顾问的也不少,开出的报酬也很高,不过我都没答应。我刚在电视上“正说”,转眼间又要变成“戏说”,实在做不来。

  读书月·访谈

  ○阎崇年小档案○

  1934年生,原籍山东,现居北京。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被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等,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天命汗》、《中国都市生活史》等。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11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北京史论文200余篇。

  2004年,阎崇年应央视邀请参加《百家讲坛》电视讲座,讲解《清十二帝疑案》,深受好评,创下该节目的收视纪录。根据讲座修改增订出版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也在全国热销,并带起一股“正说”历史热。《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说:“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张贺敏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