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 > 正文
 

陈锡文:农民流动性的政策性障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 20:54 新浪财经

  2005年11月12日,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开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广大网友就“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展开讨论,以下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的发言:

  陈锡文 : 全世界任何国家发展都是这个规律,就是农业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
这不仅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的人能够逐步富裕起来的过程,只有留在农村中使用土地资源的人越来越少,相对的规模越来越大,收入增长才成为可能性,这是一种趋势。

  这个趋势在各个国家的表现不同,你这个国家可能20年就完成这个过程,但我这个国家200年可能才完成这个过程,尽管大家现在看到了很多的政策变化,但是我觉得绝不要太过于乐观,就觉得很快就有很明显的变化,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现在还有7、8亿人还住在农村,按照户籍算9亿4千万人在农村。

  最开始使用工业反哺农业的概念是在农村提出来的,由此我想到,小平同志原来对乡镇企业有很高的评价,叫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它从改革开放之初,里面从业的人不到2900万人,到1996年的时候就业的人达到1亿3500万人,新增了1亿多个就业岗位,农村靠自己,靠乡镇企业就提高了这么多就业岗位。我那个时候非常兴奋,我觉得这样好了,只要把乡镇企业不断办下去,剩余的劳动力就转移了,很可惜的,看一下统计资料,1996年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达到1亿3500万人,后来落了下来,乡镇企业总体的就业岗位下降了,农民就开始流动进城,民工潮来了。现在有些同志又比较兴奋,按照现在的算法,农民工每年要增加700、800万人,我们的城镇化水平每年差不多提高1.4个百分点,又感到很欣慰,如果加快推进城市化,两个五年计划城市人口比重就提高15%,这个分析方法可能又回到对乡镇企业的判断的误区里面去了,城市经济有多大容量,到底能够创造多少就业岗位,我相信会越来越多。

  一方面要消除各种障碍,来让农民只要能进城,只要能就业,就进城,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么多的农民人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农村人口的相对数量是很大的,中国有30%的人口在农村的话,就是4-5亿人,这部分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他从事生产的条件怎么样,当然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整体状况,说能不能所有人进入现代化,主要是农村的4-5亿人的状况怎么样,不仅要吸引农民转变为城市人口,而且要把大量生活在农村的人,也要提供给它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不断地提高

生活质量,这个才能迈向现代化。两方面的事不能耽误,这边进行改革,另一面就是要真正把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留在农村的人也能有好的生活质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