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巴金上海病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16:03 和讯网-《财经》杂志

  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病逝,享年101岁

  巴金

  □ 孙郁/文

  在台北听到巴金去世的消息,友人们一片叹息。第二天看报,悼念的话题赫然登出,成了议论的热点。“巴金与台湾作家”、“巴金与民国旧事”等,被记者写得津津有味。台湾这个地方,有多少人阅读过巴金的作品,不得而知。看记者的文章,都有一点隔膜,仿佛这个新逝的作家早已成古董一般。新闻的热闹与读者的反映总是要有一点距离的。

  我读巴金的书始于30年前。印象是这位谈论死最多的人,竟是中国文坛最长寿者。他写的第一部作品《灭亡》就充塞了死亡意识,文体后面是绝望的气息,似乎痛不欲生。他在1927年困居法国时,并不像那些唯美主义画家那样,沉浸在诗意的冲动里。他爱上了卢骚和罗伯斯庇尔,并染上了抑郁症。卢骚的洒脱并未打动过他,倒是其间的悲苦、明暗交织的情感缠绕着周身,以至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很快也要死去。此后,他的作品不断出现死亡意象,《死去的太阳》、《死》、《我之忏悔》、《第四病室》、《寒夜》等,让我们看到了自戕与自虐。然而,在泪水与无助里呻吟的作家,竟跨过了101年的岁月。他自己、包括他民国时代的读者,也未必预料到了。

  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但他并不爱那个地方,很小就逃到外乡。我的父亲说他那代人都喜欢看巴金的书,大概出走家庭是彼时知识青年普遍的现象。《家》、《春》、《秋》是一代青年逃离故土、寻梦的象征。许多人并不是把其当做小说来读,而是人生苦闷的发泄文本,有诸多共鸣的东西。我一直觉得巴金在借小说谈己身的焦虑。巴枯宁、克鲁泡特金、卢骚的书才是他的心寄之所。不过他终于未成为尼采、叔本华那样的人,因为在迷惘的同时,他还皈依了安那其主义的信仰。在气质上他和俄国的个人主义作家屠格涅夫、安德烈夫、契柯夫接近,有神经质和博雅的东西在。心性的核心,是儒家的逻辑方式。他反传统,用的却是传统的思维,所以《家》、《憩园》、《寒夜》那样的书,催人泪下之处多多,精神深处却在伦理的层面打转。京派的一些文人,不大看起巴金这样的人,原因是文字过于用力,感情外露,缺少平淡而静观的学识。巴金也厌恶周作人、废名这一类人物,以为远离苦难,故作高雅。从这个现象倒可以看出现代文学的分野。厌倦学院的教条和士大夫的清高,倒能注解出他的个性内涵。但他自身的弱点也由此暴露出来。至今一些青年人不太喜欢他的书,也许与此有关吧。

  20年前我读研究生时,从东北跑到京城去查巴金的资料,在图书馆里看到他写的《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一书,抄了一大摞观点。还查到了他的那本《俄罗斯十女杰》,才知道他对社会学理论的兴趣,高于文学的兴趣。我看这样的充满信徒感的著作,坚信了巴金的文学之旅不过是信念的达成,他要表现的是安那其主义的价值理想。写作完全与唯美无关,与生计无关,自己要做的是布道,是播洒无政府主义的种子。所以他一生写那么多的书,要讲的不过那么点道理。《雾》、《雨》、《电》一唱三叹的图景,青年的血迹,在作者笔下完全圣经化了。巴金在自己的文字里建筑了一个宗教世界。他就陷在这样的梦幻里。我曾细解过这梦的生成过程,发现作者陷入自己的二律背反中。他越在道德的路上走得远,与自己的快乐也越远。作者无法说服自己,于是一会儿寻觅,一会儿幻灭,其哀婉起伏之状亦带有屈原式的泪痕的。

  观巴金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信与疑、疑与信中起落的。他的成败得失亦系于此间。没有人怀疑他的真诚,他因此而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即使那些不喜欢其文字风格的人,也对其人格魅力赞美不已。这个善良的老人一直努力挣脱对周围文化的认同,所以他从不去注释老庄孔佛,贡献给世人的是觉新这样受难者的形象,是汪文宣式的弱小者。我每次看他的书,印象最深的是对儒道释阴影的抗争。所以他说自己不是一个作家,那绝非自谦。人的存在的理由和意义,对他而言,永远要首先面对的。

  这是对的:写作有时是生活的失败者的选择。巴金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文本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挫折。我每读他的书都要被其压抑的氛围所袭扰,久久挥之不去。但有时也想,他用了那么多的苦涩汁墨,却酿出了梦一般的蜜汁,也许代价太大了吧。何况里面还有那么多幻觉的存在呢?我在他的书中也觉出了不满足,比如缺少机智,过于抒情,智性被汉字中的伦常感所包围,失之于简单等等。他身后的一些青年人,某种程度摆脱了类似的缺憾。毕竟,文学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看着老一代人留下的作品,我们与父辈的感觉毕竟不同了。-

  作者为现代文学专家,鲁迅博物馆副馆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