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银行流动性“困境”中的“两难”出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09:24 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追踪·金融生态机制报道之四本报记者 唐福勇

  从上世纪的银行流动性不足到本世纪的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在金融生态中日渐突出,对金融稳健运营不断产生影响。

  这一问题引起了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的关注,在2005中国金融论坛上他对此问
题进行了详解。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末以前,受体制性的信贷膨胀及信贷资产质量影响,商业银行一直存在流动性不足的突出问题。进入本世纪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呈宽松状态。至2005年6月存差资金已达8.3万亿元,是2000年的3.4倍。超额准备金占比居高不下。2000至2004年,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由4050亿元增至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4%。2005年中央银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后,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仍高达9778亿元。金融机构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日益显著。

  姜建清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本市场仍未复苏,资金持续向银行体系集聚。尽管近年来银行贷款增量巨大,但存款增加仍远大于贷款;储蓄率偏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偏低;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贷款沉滞状况明显改变,并反映在贷款周转速度的加快上。从工商银行的贷款流动性反映,今年前6个月,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的收回额占发放额的比例分别达到95%、46.9%和72.7%。加之票据融资正在加速替代短期贷款,而票据融资具有更高的流动性,造成

商业银行每年需要增量贷款3到4倍的巨量贷款投放额,才能保证有新增贷款量呈正数;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商业银行贷款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和贷款占存款比例大幅下降。以工商银行为例,这两项指标目前分别为50%和56%,其他的资产大多为具有更高流动性的债券等投资和交易类资产;最后,短期融资券、中长期贷款
证券
化对贷款的替代效应,金融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境外热钱进入的因素都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状况带来影响。

  姜建清认为,银行对流动性的明显变化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固然说明银行的质量出现可喜变化,但流动性的相对过剩,若不给予足够重视,并加以适当的疏导,则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

  其一,流动性相对过剩将导致过度竞争,盲目的竞相追逐“大户”、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利率,将放大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

  二是过多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和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银行经营效益收益水平下降。今年,三年期国债发行利率跌至1.93%,三个月期央行票据利率跌至1.8%,两年期金融债发行利率跌至2.0%。

  三是过多的投资和交易资金追逐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导致货币市场上流动性最强的交易工具为各金融机构长期持有而失去流动性,即失去了资金融通、交易媒介的作用。

  姜建清由此认为,金融资产的被动膨胀,收益率的持续下降,使中国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困境和两难抉择。

  首先,面临存款负债的增长约束与金融成长的选择困境。在资本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社会资金过多涌入银行,使得银行存款负债被动膨胀。如果银行采取措施约束存款负债的被动增长,将使居民的投资渠道更为狭窄或收益率降低,使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成长步伐减慢,影响对

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十分重要的资本形成能力和资本积累规模。

  其次,面临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与信贷投放约束的选择困境。如果银行迫于流动性过剩或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压力,在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过度投放信贷,则可能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积累下新的长期风险,使银行面临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信贷风险约束与流动性过剩的艰难选择。

  其三,面临经营模式、增长方式和经营结构战略转型的需要与困难。

  在姜建清看来,从金融生态建设入手解决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

  首先,可从信贷投向结构改变解决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其次,从金融市场结构调整来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第三,从金融产品结构的调整疏导流动性。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