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印经贸合作不断回暖升温 双引擎效应值得关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 09:18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与印度的经贸合作不断回暖升温,两国如何在未来的日子里加快合作步伐、拓宽合作领域,如何演绎“双引擎”效应,值得关注

  本报记者 庞皎明

  中国和印度“就像一架飞机上的一对引擎”,“好比一个足球队里的两个前锋”,这
样的表述已经成为了中印两国政界、学界和商界许多人士的口头禅。

  其实,这不仅是中印两国人士的看法,其他各国也都在瞩目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0月10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MasterCard International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印双方的商业协作将催生新超级经济体,其潜力将成为全球商业前景新的亮点。

  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仅2005年前8个月,中国和印度双边贸易额已达12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4%,即将超过2004年全年的136亿美元。

  “以目前这种状态判断,中印两国的经贸前景是比较令人乐观的。”印度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所长孙士海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已经逐渐升温,许多新的合作领域也已经开始进行。

  这种合作幅面不断放大的趋势,不但得益于两国政府间的有力推动,更有赖于两国商界的紧密往来。2003年6月,两国总理共同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这为鼓励双方企业界加强合作,促进中印经贸做好了铺垫——中印两国企业间首次最大的聚会,也将在今年末举行。

  在印度拉吉夫·甘地基金会的支持下,印度印中贸易中心(ICTC)决定于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办“首届(2005)中国—印度经贸发展高峰论坛”。届时,除了中印两国的相关政府官员将赴会外,两国的企业界将就包括能源、钢铁、IT、纺织、旅游和医药等多个行业和领域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对话。这将是推动两国经济交流与合作的一次盛会。

  今年,是中印建交55周年,而2006年也被两国领导人定为“中印友好年”。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印两国将如何开展经贸合作,如何才能演绎“双引擎”效应,这些问题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印经贸回暖升温

  “中印两国很多经济领域的合作才刚刚开始。”孙士海说,随着两国政界人士逐渐采取务实的态度对待双边关系,两国的经贸合作在不断升温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中印经济关系已经从一般的商品贸易逐步扩展到技术合作、工程承包及双向投资等在内的广泛经贸合作领域。

  根据商务部亚洲司7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1-5月,中印双边贸易额较加拿大与中国同期的双边贸易额高出10%。印度已经取代加拿大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同时,印也是我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根据印度相关的统计数据,如今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国。

  “这是两国经贸关系较为良好的反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南亚中亚研究所所长王德华对中国经济时报说,这段时期是中印两国经贸往来的“最好时期”。

  自20世纪70-80年代两国经贸交往恢复以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两国经贸进入了稳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近两年,两国经贸关系快速增长,呈稳步回暖升温的态势。

  自两国共同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以后,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达到了75.98亿美元,同比增长53.6%;2004年,两国双边贸易总额为136.0亿美元同比增长79.1%。今年上半年,中印经贸合作发展势头更是很好,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了40%。“依照这样的速度,双方原定的经贸额提前实现甚至翻一番恐怕都没有问题。”王德华说。

  其实,“就中印创造的巨大经济力量而言,双方商业协作只是冰山一角”,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亚太区首席经济顾问王月魂博士就曾如此评价。

  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印双边经贸已经步入了稳步快速增长阶段。那么,这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

  双边合作的两只推手

  “中印两国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得益于两国政界和商界的共同努力。”孙士海、王德华等印度问题专家在谈到中印经贸发展背后的推动力时,对本报表达了相似的看法。

  细分起来,这背后的推手有两只——两国高层领导人和工商界。

  “在两国的各种关系上,两国领导人趋于务实的看法对经贸关系有很好的推动。”孙士海说。在领导人的推动上面,中方显得更为主动,近5年来两国高层领导人(官员)的频繁互访,为中印的经贸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00年开始的两国高层互访活动中对经贸关系的重视,便可看出中印两国(尤其是中国高层领导人)对双边经贸的推动。

  2000年5月,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问中国。在两国元首会谈中,中方领导人提出的4点意见中,其中第2条是扩大两国的经贸合作。2001年1月,时任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访问印度。在会见印度工商界人士时,强调了两国间巨大的经济潜力有待两国共同开发。2002年1月,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访问印度,就开拓中印两国商机与印度政界、工商界人士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2003年6月,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把两国关系推向了高潮。在访问期间,中印两国签署了11个合作文件,对加强双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做出了规划。2004年11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老挝首都万象会见印度总理辛格,在会谈中温家宝明确表示,中印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

  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与印度总理辛格签署了两国联合声明,双方宣布建立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后,双方共签署了12个合作协议。在经贸合作方面,除了双方对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做出设想之外,中印公布了全面经济合作的5年规划,到2010年,双边的经贸额预计将达到300亿美元。

  “在这些访问中,发展双边的经贸关系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张敏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认为,在中印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频繁互访中,领导人们在强调两国在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各方面都有巨大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在鼓励并敦促双方的工商界增加往来加强交流合作,他们认为双边的经贸合作是发展中印关系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中国的领导人还提出具体的建议措施。“领导人的这种关注,恐怕在两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中都是少有的。”张说。

  在工商界的推动方面,印度显得更加主动。张敏秋向本报介绍,印度的商界组织——印度工业联合会CII和印度工商联合会(FICCI)都为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近年来,印度工业联合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等中国企业组织、协会以及如中国商务部、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多次组织印度企业家来华访问。

  作为印度老牌的工商界组织,印度工商联合会除了组织代表团访问中国、寻求商机之外,与中国的政界、学界和商界都有比较紧密的联系。他们不但举行关于两国经贸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也组织了不少产品展览会。例如:2004年3月份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分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广东产品(印度孟买)展览会”,印度工商联合会参加了协办;而将在2006年由印度汽车零部件制造协会、印度工商联合会及印度汽车制造协会主办的“第八届印度国际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展览会”,也有中国的公司参加承办工作。

  而即将在今年年底举办的首届“中国—印度经贸发展高峰论坛”,也是由主要从事印中两国经济、贸易、技术和文化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印度半官方机构印度印中贸易中心主办的。

  “无论是印度的工商界组织还是个人,对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都显得比较主动。”张敏秋说。正是由于两国政界及商界的合力推动,中印双边经贸关系才会如此突飞猛进。

  在这两只推手的推动下,两国的贸易品种不断扩大,贸易额亦迅速增加。根据中国海关统计,近年来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矿产品、钢铁等贱金属、塑料及橡胶、陶瓷及玻璃制品、杂项制品、仪器及钟表、蔬菜等;而印度向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为矿产品、钢铁等贱金属、化工产品、塑料及橡胶、纺织品、珠宝及贵金属、机电产品、皮革、蔬菜、鞋、帽及羽绒等。

  2004年,中国对印度出口59.3亿美元,同比增长77.3%;自印度进口76.8亿美元,同比增长80.6%。中方逆差17.5亿美元。而今年1-8月份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印度向中国出口67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印度自中国进口55亿美元,同比增长58.7%。印度出现12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挖掘互补性,淡化竞争性

  “从以上两国的贸易商品种类上看,主要还是集中在初级产品、中间产品等领域。”张敏秋说,从双边经济结构、商品的构成等因素分析,中印两国的经济互补性较小,“但两国拥有的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中印在双边经贸交往中更应强调‘互补性’而非‘竞争性’。”

  张敏秋、孙士海及王德华等三位印度专家向中国经济时报分析,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在经贸交往中有许多有待发现、可以不断拓展的合作领域。

  三位专家向本报列举了一些对两国经贸合作较为重要且互补性有待继续挖掘的行业和领域。

  ——钢铁及相关工业。

  作为铁矿藏量丰富且铁矿质量较好的国家,印度是世界上钢铁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但很多钢铁企业的技术设备的工艺较为陈旧;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需要大量铁矿石,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需要大量进口优质钢材。为此,两国的互补性已经显露无疑:印度可以向中国大量出口铁矿砂及优质钢材,而中国可以帮助印度的钢铁企业更新设备和改进工艺。双方甚至可以考虑合作经营一些钢铁以及相关的企业。

  目前,中国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进口铁矿砂,但从巴西进口的铁矿砂所付出的成本比印度高,而澳大利亚的优质铁矿砂已面临枯竭。今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相关企业关于铁矿砂价格问题谈判出现不和谐关系的情况下,印度可以扩大对中国的铁矿砂出口。

  如今,中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砂已占总量的20%以上,但双方的潜力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据印度《金融快报》9月26日报道,2000-2001财年至2004-2005的5个财年中,印度对华出口年均增长率达56%。分析人士指出,印度铁矿砂对华出口激增是其对华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目前情况下,印度能向我们出口多少铁矿砂我们基本上都能全部接收。”王德华说,仅围绕铁矿砂进出口及钢铁产业这一项内容,中印两国都可以大做文章。

  ——煤炭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这几年煤炭出口增长很快,而印度由于石油缺乏,随着钢铁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高油价时代”需要煤作为主要的能源,但印度煤炭尤其是炼焦煤稀缺。一直以来,印度一直是我国煤炭资源最大的买家,据了解,印度今年可能面临2千多万吨煤炭的供应短缺,这无疑为两国商家提供了一大机会。

  据印度《贸易标准报》10月3日报道,印度政府为了解决国内煤炭需求紧张,正积极鼓励企业参加国外煤炭开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除了可以扩大对印度的煤炭及炼焦煤的出口之外,也可以向印度企业提供中国优秀的采煤技术。

  “不管是铁矿砂还是煤炭,中印两国如果建立了健全的能源合作机制,两国经济将因此受益。”孙士海认为,在能源问题日益紧张的时代,作为两个能源(资源)需求大国,中印两国更需要携手合作。

  ——信息产业。

  印度的软件技术举世公认,不但人才雄厚且出口优势很强,但是硬件建设不足。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中国市场对软件需求量大,而软件业的规模及水平均落后于印度;然而,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硬件生产已经转向了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并且迅速成为全球信息硬件产品的生产基地,其产值仅次于美国。在结构优化程度方面,中国也明显好于印度。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产业的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将达到500亿美元。而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中国今年前8个月的计算机类产品出口额已达635亿美元。为此,中印两国在信息产业的软硬件合作方面,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及潜力。

  ——制药业。

  中印两国都是制药大国,但相比而言,印度的制药业实力更加雄厚。张敏秋向本报介绍,印度目前除了能生产各种“批量药”之外,几乎掌握全部的“处方药”的生产技术。中国的制药业除了厂家过多导致效益低下之外,生产的也多是“仿制药”,但中国具有廉价劳动力和基础设施的优势。中国生产的药品也较为便宜。

  在这种前提下,可以由印方出技术,中方出基础设施、原料和劳动力进行合作,或者双方联合起来生产高档药。这样,印方可以扩大业务获取更多的利润,而中国可以减少低档药的生产,学习先进技术。

  ——其它行业和领域。

  据三位专家介绍,中印两国在农业,如水稻种植、水果贸易等领域有许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而在纺织品如丝绸制品、生丝贸易等领域也具有很大的拓展余地。

  中国专家关于两国经济互补性的判断,在印度也有同样的认识。此前,中国媒体在采访印度人民党主席、印度著名经济学家苏布拉马尼恩·斯瓦米博士时,他也强调了两国经济的互补性。

  “由于印度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于中国,而印度在知识经济领域具有优势,因此我认为今后两国合作领域的重点应集中在高科技领域,例如生物工程、制药、应用航天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甚至在军工方面双方也可以开展很好的合作。另外,在行政管理方面,中国的特区经验、基础设施发展经验等,也是值得印度学习的。”斯瓦米坦言。

  强调互补,并不意味着中印两国不存在竞争。由于两国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雷同,导致了很强的经济同质性。在纺织品工业、制造业的不少领域两国的竞争都在不断增加。

  “但着眼于两国经贸的发展,目前更应该挖掘双边的互补潜力和各自的优势,拓展更多的合作领域。”张敏秋强调说,两国甚至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占有、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份额,而不是在有限的竞争领域斤斤计较。

  如何演绎“双引擎”效应

  由于一系列横亘在中印经贸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导致了双边经贸发展虽然迅速增长,却“不十分不令人满意”的结果。作为亚洲两个巨大的经济体,中印两国的贸易总量与两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很不相称。

  据印度《金融快报》7月26日报道,2004-2005财年,印度GDP增长了6.9%,约达到了6483亿美元,而中国同期GDP为1.6万亿美元。但中国对印贸易额仅占对外贸易总额的0.8%,印度对华贸易额也约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5%。这令两国高层政界人士感到很不满意。

  作为两个近十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率较快的国家,中印两国已经被许多人赋予了“双引擎”的角色,也正承担起推动亚洲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作用。然而,从双边贸易与两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比例来看,中印两国的经济潜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那么,两国如何才能演绎“双引擎”效应呢?专家开出了他们的药方:

  首先,加深了解、促进互信。

  中印两国商界虽然已经增加了交流,但了解还比较有限。不管在对方市场商机的把握,还是对方商品信息的了解上,两国企业间的了解“才刚刚开始”。就中国而言,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企业界,应该抛弃以前那种将对方蔑称为“印度阿三”的做法,认真研究印度巨大的市场,把握商机。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企业的信誉、企业家间的互信才有稳固的基础。

  第二,需要较为便利的贸易政策及贸易环境。

  除了中印双方没有签署贸易保护协定之外,由于同为正在实行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的若干经济政策成为了双边经贸发展的阻碍。印度在这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除了经常对中国商品实行

反倾销调查之外,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了一大障碍。为此,要促进双边经济发展,需要双方(尤其是印度)在贸易便利化方面下大工夫。

  第三,挖掘互补潜力、促进边贸经济。

  在经济互补性方面,中印两国关于软硬件的全面合作大有潜力已经被双方认识,但需要落实。由于中印具备地缘经济的优势,双方如果在促进边贸经济上达成更大的共识,将有利于促进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据悉,2003年6月两国达成了开放那苏拉等两个边境关口,但目前尚未进行正式边境贸易。

  同时,相互投资、能源合作等方面也将为中印经贸注入新的活力。

  据我国驻印度使馆经商参赞处的统计数据,2004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或备案,中国在印度设立非金融类中资企业2家,中方协议投资额220万美元。截至2004年底,中国在印度累计投资设立非金融类中资企业17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2283万美元。而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印度对中国投资项目37个,同比增长23.3%,合同金额6290万美元,同比增长34.7%,实际使用金额1948万美元,同比增长22.3%。

  今年10月上旬,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与印度矿业协会FIMI在印度果阿签订了一个全面的合作协议,这也标志着中印两国在能源问题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合作。

  “中印之间的经贸关系,潜力大、互补性强,如果两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积极合作,那么,实现‘双赢’而避免‘零和’是可以期待的。”张敏秋说。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印度专家则认为,中印两国政治家本着理性、务实的态度开展两国关系,双边经贸由此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两国要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真正扮演起亚洲经济火车头的作用,边界问题必须有个明确的说法而不是“搁置争议”。

  “如果边界问题能彻底解决,中印经贸的双引擎效应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亚洲经济、世界经济也将因此获益。”他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8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