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航天经济 千亿市场如何做?(调查·聚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 01:12 人民网-市场报

  航天经济收益惊人

  随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返航,与“航天”、“太空”相关的事物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与此同时,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航天经济悄然登台。

  央视的天价广告、飞船搭载品的拍卖、获得“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冠名权的企业
、飞船和航天员专用的产品、与“神六”有关的图书和模型的热卖……这些现象清楚地表明,航天经济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虽然人们看到的只是航天经济的一部分表象,但其火热程度已不容置疑。在高投入、高风险的航天科技的背后,航天经济却有着惊人的高回报率。根据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的评估,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至12元的回报!

  航天经济始于1961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这项活动虽然耗资250亿美元,但美国宇航局将宇航技术中的材料、

能源、通信和控制等技术向民用项目转移,获得直接利润达520亿美元。有消息称,美国几乎所有的技术领域都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登月计划中受益,美国空间计划所获技术为美国经济带来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增值。

  如今航天经济的

蛋糕已是越做越大,据今年8月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公布的《航天工业现状:2005》报告显示:2004年世界航天与卫星系统的商业服务及政府项目的市场总额达1030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超过158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迈入航天大国的行列,面对如此炙热的航天经济,我们如何利用这个庞大的市场将成为科研以外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正是看到了航天经济的“甜头”,我国正在加快航天的产业化进程。据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一份数据表明,中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后,衍生出的市场价值之大难以预测。每年太空育种、太空制药、获取工业新材料、新生物制品……这些成果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在国际市场方面,俄罗斯正在掌握商业投资和市场运作的方法,业绩引人注目。近10年来俄航天业通过商业发射和国际合作共创收35亿美元,每年的外国定单价值共计7亿美元。现在,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及各型运载火箭上都出现了商业广告,航天员也在太空中拍摄广告,开发国际空间站太空旅游。

  2000万美元

  太空旅游曲高和寡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开展,“成为航天员”、“去太空”成为很多学生心中的理想。然而这种理想在其他国家已经变成了现实,太空旅游就是其最主要的形式。

  2001年邓尼斯提托到“和平号”轨道空间站进行了为期10天的旅游,他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首位太空旅游者。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太空游”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进入今年以来,有关“中国首位太空游客”的消息不断被提起,却一直没有得到确认,有关太空旅游的消息总是给人一种遮遮掩掩的感觉。然而在10月20日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太空旅游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了。美国太空探险公司中国区惟一合作方———香港太空旅游公司来到北京招揽“太空游客”,并首度公开了中国第一位太空游客的身份。该公司此次在中国共推了太空轨道飞行、亚轨道飞行、极限飞行、特技飞行、零重力训练5个项目,同时主办此次活动的香港太空旅游公司负责人蒋方自称将成为首位中国民间太空游客。他表示,他已支付人民币100万元,参加亚轨道飞行项目。据了解,参加亚轨道飞行的游客需要支付十多万美元,而参加轨道飞行,则需要2000万美元。

  发布会后的第二天,就有媒体表示叫卖“太空游”产品的行为不符合规定,属于违规行为。姑且不论该行为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仅仅是10万美元的“起步价”就令绝大多数太空游爱好者望而却步,更不要说标价2000万美元的太空旅游了。对此,旅游方面的专家表示,只对几个人开放的太空游市场不可能有商业价值。而一个没有商业价值的旅游产品,至多只能算是炒作。他解释说,任何一个市场,只有具备适当的价格和相当规模的消费者才能实现利润。因此太空旅游要想变成一项产业就必须赢利,这就要求“太空游”价格大幅度降低,营造出一个相当规模的“太空游”市场,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太空游的市场并未形成。

  在其他国家,太空游也处在“为极少数人服务”的阶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方面的专家王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太空游要实现平民化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目前太空开发应以科技研究为先,旅游业应该等到“太空”和“地球”两方面的条件都合适的时候再开展。

  1000亿市场

  关键要形成产业链

  此次“神六”的发射,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航天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淑梅表示,人们对国防与经济的关系常常有一个误解,认为国防全部是消耗性的,产生不了经济利益,其实,西方的数据统计显示,85%的现代军事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民用关键技术,其中蕴含的商机不可限量。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估计,中国航天产业规模在1000亿元人民币。

  1000亿元的大市场如何开发,成为整个航天产业需要面对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航天行业还没有完全形成现代企业制度,仅以“神舟”工程为例,“神舟”所涉及的上下游企业、机构和协作单位的数量都只有“上百”、“数千”的概念,没有形成一个顺畅的产业链,因此中国航天,特别是载人航天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以及航天技术向社会的转化难以准确估算。

  由于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产业链远没有理顺,航天技术本身和二次开发应用目前仍备受限制,大量拥有资金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被限制在航天技术外,因此中国航天技术的商机短期内仍难以集中爆发。因此专家建议,应加快“神舟”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扩张,首要任务就应加快、加深“神舟”项目承担单位的改革,使之建立适应市场的机制。也有人表示,中国在航天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变上可参照美国经验。航天部门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而技术使用则完全可以交给其他机构或部门去探讨和推广。

  《市场报》 (2005年11月09日 第四版)

  作者:本报记者 杨曼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