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建行的上市,淡马锡这个名字在中国市场备受关注。成立于1974年的淡马锡控股(TEMASEKHolding)是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拥有的大型国有控股公司,以控股方式直接管理10家国有企业,间接管理或控制的企业达到2000多家。淡马锡是“全球国企中的盈利神话”,其关键就是其基本上以市场原则进行运营。
2004年,淡马锡营业额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13.5%,据估算,淡马锡持有的股票
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可以说是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据2004年10月公布的财务报告,成立30年来,淡马锡的年均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8%,国家股东的年均分红率超过6.7%远远超过同期私营企业的经营业绩并得到标准普尔与穆迪投资的最高信用评级。
对外,淡马锡董事会的自主权力非常强悍;对内,董事会却对其下属公司实行放羊管理。随着新董事会运动勃兴,国资委对“淡马锡”模式的青睐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淡马锡是怎样的“国有公司”
一般来说,政府对国有企业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国家设立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出资者所有权。例如德国财政部代表国家对国有企业行使所有权,在法国则是财政经济和预算部。
另一种是建立国家控股公司代行出资者权力。如意大利、巴西等国。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不直接管理国企,而在政府与众多国企之间设立国家控股公司,由控股公司代表国家持有国有企业股权并行使股东权利。
新加坡采用的是第二种模式,而淡马锡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控股公司。“这种控股公司代行国家所有权,又是独立的法人,一方面是政府与企业间的隔离墙,另一方面也是双方之间的传动器。”林丰教授肯定道,“要把握好国家与企业‘分与合’的尺度,淡马锡主要通过董事会来掌控,而搞好董事会的口诀就是合理控制、市场运作、事权放手、督促到位。”官员、企业、民间人士组成董事会
淡马锡董事会一般有10名成员,由政府官员、下属企业领袖、民间人士三方人士共同组成。政府官员来自不同部门,包括总统府、财政部、贸易发展局等下属企业领袖则是业绩突出、声誉日隆的资深管理人,而民间人士包括私营企业家、中立学者及其他专业人士。
由此可见,淡马锡董事会的特色就在于“多元化”下的平衡。三类成员在合作的同时相互制衡,较好地实现了国家股东与董事会,实质上也就是国家控制和市场运作之间的平衡。
“其实,即使是官员董事这个群体内部也存在多元与制衡。”林丰教授进一步指出。淡马锡现任董事会的官员董事包括总统府资政、财政部常务秘书等人。在新加坡的宪政体制下,作为国家象征的总统超脱于总理领导的政府之外,所以总统代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制政府的私利冲动,而政府内部不同部门的代表也形成了部门利益上的制衡关系,从而降低了官员董事实行集权专制的可能性。董事会不受官僚体系羁绊
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权力分配也是困扰公司治理的难题,在国企中则更为严重。“事实上,只有强有力的董事会才有能力抵制各种有害的外部干预,从而保障国企的正常运营。对外淡马锡董事会的自主权力非常强悍;对内董事会却对下属公司实行放羊管理。实际上,这看似矛盾的两面,正是淡马锡董事会确保企业市场化的绝招。”林丰教授告诉《上海国资》。
淡马锡的经营理念是企业化的:在适当考虑政府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经营目的和绩效指标。任何投资项目都必须经过事先评估,通常以能否盈利作为基本标准。政府一般不干涉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依照惯例,如果淡马锡董事会认为政府指令不合理,更是有权予以驳回。
林丰教授指出,淡马锡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国企中的盈利神话,关键就是其基本上以市场原则进行运营。当市场化原则面临非市场化的压力时,淡马锡董事会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发挥了保护层的作用。
追根溯源,淡马锡董事会的强势权力根源于其制度上的独立性。多元制衡的人事任命机制赋予了董事会相对独立的权力基础。
据了解,管理着600亿美元股权资本的淡马锡控股,每年的经营费用不到3000万美元,其核心部门仅有50多名员工。严格监督机制功不可没
新加坡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对淡马锡这种控股公司的监督,下属企业则由控股公司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监督。
财政部定期审查淡马锡的财务报表,可以依法进行临时检查。在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前提下,政府也有权审核与国企并购有关的重大决策。此外,社会公共监督也是一个法宝。根据新加坡法律,虽然淡马锡控股公司本身并无对社会公开经营状况的义务,但任何机构或个人都有权近乎免费地在注册局调阅被淡马锡控股的企业的资料。新闻媒体的监督更是如影随行无处不在。同时,针对董事会的多元构成,政府进行了细致而区别的监督与激励制度设计。
为了割断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公正性和中立性,董事会中的官方成员不从淡马锡领取物质薪酬。为了激发这些官员董事的工作积极性,新加坡实行“经营而优则升迁”,根据公司经营状况对委派的董事实行职务升降。其他的董事则一般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物质激励。据《上海国资》S078J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