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经济学家公信度低得令人吃惊 部分已买办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04:53 中国青年报

  10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抛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言论。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一时间经济学家声望剧降。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表示,“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经济学家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全过程,作为境外学者,这样提出批评实在有些不公正。”可是在11月7日,《中国青年报》的专题调查“你相信哪位主流经济学家”中,结果显示———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仅郎咸平、吴敬琏两人,有超过10%的人回答“谁都不相信”。

  看来,无论李剑阁如何努力地想为

中国经济学家挽回一点颜面,公众的态度却已清晰地表明,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不仅少,而且公信度之低令人吃惊。

  中国正在进入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中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更是前无古人的,面临着很多矛盾和问题,时代需要经济学家提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需要经济学家研究和发言。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正视中国经济学家一方面参与学术争论,一方面正变得心浮气躁和以术谋私。

  照说,经济学是一门务实的学科,经济学家理应是务实者,可是我们却发现,在“有名即有利”的驱动下,有的经济学家为了混出点名气来,争取“眼球”和追逐经济效益,到处摇唇鼓舌,指点江山。因为他们都是搞研究的,所讲的理论和言论大都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引经据典,普通人连经济学入门的书都没有看过,别说推翻他们的观点,就是挑点毛病也不易。如此一来,经济学家越来越“活跃”,经济学圈子里的浮躁气也越来越浓。

  我们还发现,有的经济学家所谋的“私”已大大超出人们的想像。如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家或是站在民众的立场,又或者是凭良心说话、有职业道德和操守的经济学家,也不至于广遭指责。我相信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除了搞学术研究,大抵是不屑、不会、不惯于做政府经济学家和企业经济学家的,那样无疑会影响他的独立思考和学术自由,只有那些什么都让道于利的经济学家,才会到某些机构里去做“顾问”,到某些企业里去做“独董”。这样的经济家怎么可能站在公正的立场说话呢?“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短”,慢慢地就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样的经济学家最容易打着学术专家的幌子招摇撞骗,看似为民生疾苦着想,其实早已买办化。

  作者:廖保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95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