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国内首家农民协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01:01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王擎 “要是没有一个利益共同体,要是不联合起来,农民根本没有出路” 农民的“头儿”应该是什么样子?可能很多人的脑海里会立刻闪现出一个满脸风霜的墩厚汉子的形象。然而,出现在记者眼前的农民协会会长却是一个年仅37岁的清秀女子。她
郑冰,山西省永济市农民协会会长,永济市寨子村村民。8年前,她是寨子村一名普通的民办小学教师,8年后,郑冰成了方圆35个村、3800名农民的“头儿”。她领导的永济市农民协会也是中国农村出现的第一个经过正式批准的农民协会。一个弱女子怎么会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1月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办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反思与展望”研讨会上,身着绿色毛衣,脖子上围着一条桔黄色丝巾的郑冰,用熟练的普通话讲述了她的“创业”故事。 早在1997年,郑冰的爱人开了一个农资服务店,那时的郑冰还是村上学校的教师,业余时间在店里帮忙。不久,郑冰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农民在买化肥的时候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是别人买什么,也跟着买什么,而且倾向于买超量的化肥,期冀于往地里多洒化肥,会多产出粮食。农民购买化肥的盲目性,激发了郑冰想请老师教授大家科学种田的想法。可是,会不会有农民愿意来听课呢? 心里没底的郑冰跑遍了周围10个村庄,到处打听各村的种粮高手,然后确定了80个点,经过两个月的漫长筹备,1998年12月24日,第一次培训会终于召开,出乎郑冰意料的是,足足有400个农民冒着寒冬参加了培训会。而且会议刚一结束,乡亲们就开始打听什么时候再办这样的活动。 乡亲们的对知识的渴望激发了郑冰的热情,培训活动逐渐固定为一年6到8次,培训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一年后,竟然引来了市长。市长鼓励郑冰,可不可以把技术培训的思路进一步拓宽,向农民经济合作社或者农民协会发展。 “市长说的话,当时我完全听不懂,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农民协会。我只是按照农民需要来搞技术培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郑冰笑着说。 郑冰的“不懂”,令第一个农民协会的诞生足足延迟了4年。 2000年,是郑冰难以忘记的一年。这一年,在郑冰身上发生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让郑冰头一回真正有了把农民组织起来的想法。 第一件事,郑冰家经营的农资服务站向老百姓赊销化肥,头一年赊的11万到了第二年也收不回来。第二件事,在做技术培训的时候,郑冰拉来了一个项目,和一个养鸡场合作搞家庭养鸡场,也就是当时很时髦的公司加农户形式,一些村民都从信用社贷款参加了这个项目,郑冰义不容辞地给他们当了担保人,结果由于村民们缺乏技术,再加上和养鸡场的合作也出了些问题,最后很多村民血本无归,欠了信用社15万贷款还不上,于是信用社一次次找到担保人郑冰催讨。第三件事,郑冰所在的村子里养了许多芦笋。芦笋是一种价值很高的经济作物,可是收芦笋的市场全部掌控在中间商贩手中,农民们一点儿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那一段时间,我天天在黄河边反思,要是没有一个利益共同体,要是不联合起来,农民根本没有出路。可是仅仅靠几次培训是无法把农民组织起来的。” 2001年7月的一天,几个和郑冰比较要好的妇女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郑冰问她们,人家城里女人可以跳舞,咱们村里女人为什么不跳。郑冰说干就干,还真找来了老师,教大家跳健身秧歌和交谊舞,最初是十几个比较熟的姐妹一起学,还有人风言风语说闲话,跳什么舞,简直就是流氓。可没过多久参加的人就越来越多,到了冬天农闲的时候,寨子村120个妇女,80%的都加入进来。姐妹们的积极参与,使郑冰信心倍增,紧接着,组织村子里的妇女们搞辩论赛,学普通话,郑冰的活动越办越多,渐渐地,不仅村里的大老爷们儿加入了进来,就连周围村子里的人也越来越多地聚拢。 就这样,从寨子村辐射到周边10个村,再发散到周边35个村,郑冰的名气越来越大。 恰巧2003年年底,郑冰被永济市妇联推荐参加了在北京农家女培训学 校举办的研修班,在这个研修班上,郑冰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农民经济合作社,什么是农民协会。 2004年6月7日,从北京回来的郑冰在永济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了山西省永济市农民协会会长,成为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农民协会。 协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寨子村的卫生环境。协会发出传单号召大家义务整治环境。仅用三天时间,村里213户中的198户出人出车运走垃圾,清扫卫生。 接下来,协会又做了一件大事:修路。寨子村里的道路没有规划,一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是远近出名的“猪圈巷”。可是修路是要花钱的,为了发动全村,协会先是印了传单,挨家挨户送,宣传修路是全村老百姓自己的事情,绝大多数村民都被动员了起来,大家一鼓作气,每家分片包干,修好自己 家门前的路,最后由村建理事和一些热心骨干修村前村后的路。就这样前后花了六十多天,路修完了。困扰寨子村多年的问题,没用政府一分钱,就这样被农民协会解决了。 2004年11月,农民协会办起了自己的的第一个实业:寨子村涂料厂。 寨子村涂料采取的是入股的形式。而在入股问题上,郑冰和会员们发生了接二连三的矛盾。建厂资本金采取了会员入股的形式,共300股,每股300元,郑冰的想法是,每户会员最多只能入三股,如果股数凑不齐才让协会的理事、会长们入股,但分别不能超过5股、10股。讨论入股的时间是10月份,会上有人提出要控股。一人愿意出4、6万元持有相应股份,但遭到了郑冰的拒绝。她认为要富就要大家一起富起来,而不是一小部分人富起来。如果有人控股,那也就失去了合作办厂的意义了。 农协不仅仅办实体,而且还在土地上动脑筋。协会集中村子里102户的380亩土地,规划了小麦良种试验基地,统一种西北农学院的新品种,每亩可以增产200多斤。村民们一算,合起来种地,既节省成本,又可以多产出,而且专家还能上门服务,是一件挺好的事。(8E3) 记者手记 著名的三农专家温铁军有一句很出名的话:农民问题是“农民最懂”。郑冰的故事,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8年前的郑冰,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会成为第一个农民协会的会长,那时的她连什么是农民协会都不知道。但是身为农民的她最懂农民到底缺什么。所以,她办起了科学种田的培训班;所以,她热心于把农村的文化生活办得有声有色;所以,她要把农民联合起来,因为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市场经济中掌握话语权。 农民协会在农村尚属于一种新鲜事物。郑冰的农协成立没多长,就有部门要来检查,幸好被当地政府拦住了。农民协会今后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趋势如何?目前还没有定论。不过,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也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如果城乡是两块裂开的铁板,那么农民协会就是焊接铁板的焊条。缺少了它,分裂的铁板就没有结合在一起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