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南北分治 柯达中国突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 11:46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 |||||||||
本报记者张勇财务损益表上持续而醒目的红色亏损数字给柯达敲醒了警钟,自2003年向数码战略转型的这条“影像巨龙”开始了新一轮调整,风暴中心便是目前增长最为耀目的亚洲。11月1日,伊士曼———柯达公司(下称“柯达”)宣布了亚太区重组计划。亚太区正式被分为北亚区和南亚区,两大区域的负责人将直接向总部汇报。此前的10月19日,柯达公司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Q3),虽然该公司的销售额从去年同期的33.7亿美元上升到了35.7亿美元,增幅为5%,但其第三季度仍亏损10.3亿美元。这已经是柯达连续第四个季度
架构调整:中国更加突出 这次调整,使得以往被人们熟悉的柯达大中华区成为了历史的记忆,但中国的地位经过此次调整不降反升。根据柯达公司的新闻稿,公司的亚洲业务将由原亚太地区划分为北亚区和南亚区,两大区域的负责人将直接向总部汇报。柯达北亚区包括中国和韩国,南亚区包括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北亚区的主要业务包括图文影像,医疗影像,民用数码影像和胶片影像,柯达的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将被撤销。叶莺对媒体表示:“北亚地区因令人瞩目的中国市场,在全球业务中变得尤为重要。”在此之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柯达定义为一个管辖区域。而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曾被划分为东南亚市场,与中国和韩国都归在亚太区。事实上,此前柯达亚太区内部的部分业务已经进行了类似的实验,据了解,柯达的数码及胶片影像系统部在此之前已被划分为南亚和北亚业务部。柯达公司公关经理田耕表示,划分是根据各个国家的业务发展而制定的策略。北亚区相对于南亚区,发展速度更快。“从整个数码市场来看,韩国的业务发展很快。中国与韩国同时分在北亚区,将对柯达中国的数码业务起到带动作用。”赛迪咨询数码产品分析师杨志兵在接受《天下》周刊电话采访时认为,这次亚太区拆分意味着柯达公司整体的战略重点调整,柯达公司将越来越注重中国市场。“因为北亚区内的中韩两个市场发展速度一直很快,在柯达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在不断上升。”根据赛迪顾问的市场调查显示,柯达公司的数码相机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保持了每年增长的良好势头,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大约在15%,特别是今年4月以来一直在攀升。但是据CBIResearch数据显示,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最新排名中,柯达依旧排在佳能、尼康、索尼之后。“这次划分出北亚区,甚至带有柯达成败在此一举的意味。”杨志兵说。 人事变动:叶莺掌舵北亚 伴随着组织架构调整而来的便是领导层的人事变动。柯达高级副总裁、亚太区主席兼总裁柯思敏将因个人原因离开柯达。叶莺升为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并继续担任柯达全球副总裁,负责亚洲区对外事务。此前这位被称为“柯达女神”的前外交官任职柯达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这一任命使得她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职位最高的华裔女性。而一直担任亚洲设备制造部总经理的韦力杰被任命为南亚区主席及国际运营副总裁,他的另一个角色则是北亚区运营经理,向叶莺汇报北亚区运营方面的工作。由此也可看出在新架构中两区地位的孰轻孰重。“这些很正常,不应当被视为(人事)地震。”杨志兵这样认为。而柯达公司公关经理田耕也对媒体表示,柯思敏虽然性格有些内向,但是与叶莺的关系融洽,并非外界所猜测的因关系不合而离职。“柯思敏在柯达的从业时间长达25年。她对柯达的贡献很大。”“叶莺对柯达公司在中国的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她也大大推进了公司新业务在该地区的发展。”柯达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安东宣布任命时表示,“叶莺在市场、业务以及政府事务方面广泛的经验被人们所熟知,她也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人士。”而刚刚升任的她也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柯达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14亿美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柯达中国已经成为公司全球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我们要将这一成功进一步拓展到整个北亚区,”叶莺说,“这次组织结构的调整也使得亚洲区域能够更加贴近各自市场和用户,同时更加适应公司以数码为导向,注重多元化发展的商业模式。北亚地区因令人瞩目的中国市场而在全球业务中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战略:在反思中前行 在信息化时代,一家公司尤其是涉足数字产品、服务的公司,速度要比规模更重要。在这里,“快鱼吃慢鱼”取代了“大鱼吃小鱼”的企业发展定律。“数码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柯达切入中国市场的确有些晚,在早期,没有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强势的品牌印象,所以导致目前柯达出现的暂时困境。”杨志兵对记者这样表示。刚刚退休的柯达前任CEO邓凯达也曾反思道:“我的失误在于对民用胶卷(或称胶片)业务的下降之快没有作出准确预期,导致柯达出现今年的(艰难)局面。”即使在2003年宣布战略转型后,柯达在中国的战略执行也显得“三心二意”。比如2004年初,柯达宣布入股乐凯胶片,成为第二大股东。在转移胶片生产能力的同时,可以看出柯达仍然认为中国市场主要还是胶卷而非数码相机。2004年3月24日,现任CEO彭安东来到厦门一掷4000万美元,宣布要将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一次性相机生产制造基地”。而柯达DC的外观设计、操作便易性也一直为中国消费者所诟病。一位正在使用柯达2004年出品的一款相机的朋友多次向记者抱怨。在竞争激烈的数码影像领域,柯达要慢慢适应;而华尔街的“达摩克利之剑”却始终悬在公司头上。毕竟家用数码相机的利润太微薄,“我卖一部数码相机的净利润,只相当于卖2卷胶卷的净利润。”叶莺在一次采访时这样比较。在赛迪咨询数码产品分析师杨志兵看来,柯达在中国数码相机领域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目前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覆盖率还不足,尤其是三四级城市大多没有覆盖到,而这些城市存在着一定的潜在消费能力。”这次调整便是柯达战略重心的转移,“是在加大对中国这样新兴市场的投入。在中国,柯达具有的优势有:不断增加的投资带来的生产能力,历史形成的雄厚研发能力,以及依托国内8000多家冲印店形成的渠道优势。关键是如何利用。”事实上,中国迅猛发展的数码相机市场,并没有形成占据绝对优势的品牌和企业。至少从赛迪的市场调查看,消费者并没有形成绝对的品牌产品依赖体系。抓不住机遇就意味着失败。杨志兵提醒说,如若调整不及时,“百年老店也有可能消失!”(紫/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