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经济增长与改善生活并行不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 10:03 经济参考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并提出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具体经济增长目标。笔者认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而要达致这一目的,目前情况下最主要的工作应该是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百姓生活质量才会同步大幅度提高。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尽管中国放弃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始终还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现在,以当年苏联计划经济时代的教科书为范本的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很多确实过时了。但是,关于“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一对社会主义经济基本规律的表述,学界尚无争议。可以通俗地说,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就是发展生产,让大家过好日子。这条规律没有过时。

  实现增长目标是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应该也是本届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笔者还想强调的是,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要落实到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不仅仅是道义上的说教,也是市场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按统计学的概念,GDP是指中国国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要在市场上实现,也就是说,产品只有卖出去了才能实现其价值。在此意义上,GDP的增长,不是看中国能提供多少产品和劳务,而是能让多少产品和劳务实现其价值。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后,中国已经具备了庞大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一般工业品的生产能力,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把产品都卖出去。只有老百姓有能力消费掉更多的社会产品和服务,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些产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理论上说,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多了,可以采取无偿派发实物或无偿服务的形式分配给人民,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历史证明这是一种效率低、效果差的办法。既不能刺激产品和劳务产出增长,也不能真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中国选择了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后,主要采取货币形式分配社会产品。要让老百姓多消费社会产品,特别是让消费能力低的老百姓多消费,就得让他们有更多的钱。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要大力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从本报今日头版头条的报道可以看出,过去几年在

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情况下,本来就属低收入的农村人口收入增长赶不上人均GDP增长速度;城镇人口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基本是与人均GDP增长持平。考虑到中国城镇人口收入差别不断扩大的趋势,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肯定也难赶上人均GDP增长水平。这就意味着,我们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产品却面临着越来越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这种情况不改变,我们将难以实现“
十一五
”,乃至今后更长时期里经济发展的目标,因此在争取实现GDP增长目标的同时,必须更快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水平。只要居民收入水平能快步增长,百姓生活更大幅度的改善也就有了保障。(来源:经济参考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